摘 要:華茲華斯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詩學運動先驅,他有力地推動了歐洲詩歌的發展,打破了傳統詩歌的禁錮,轉身投向自然的懷抱。在他的代表詩篇《丁登寺旁》中,華茲華斯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向自然轉向。在自然中沉淀,進入最純潔的思想,回歸人最初的本真,感嘆自然敲響人的靈魂的深沉。
關鍵詞:華茲華斯;丁登寺旁;自然觀
“多少次我的精神轉向了你!”華茲華斯在詩的語言中向自我與自然反復質問。1798年,華茲華斯再次游歷瓦伊河谷,迷離眼前的山水自然與裊裊人煙,歷經塵世的喧囂與復雜后,他在自然中沉淀,靜置靈魂。
正如詩人在詩名中所提,詩作作于“during a tour”。并不是有所預謀,而是情感沉淀的宣泄與流露,恰好印證了他“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觀點。需注意的是,所謂的“觸景生情”的突發,若要說“突發”,是否可以說是預謀長達五年之久后的突發?五年的人間游離,在不斷的探索人性本真的路途中,當人在精神危機中尋找出路無果,對人類的前途產生深深的幻滅感,自然再次向華茲華斯拋出了橄欖枝,以其無比深沉廣闊的胸懷包納著迷路的心,瓦伊河谷給他帶來了心靈的慰藉。在自然中,人的精神回歸寧靜,在寧靜的回憶中思想暗流洶涌。美國新批評學家布魯克斯和沃倫在《理解詩歌》中提出:“詩歌源自于人的深層沖動,它實現了人的需要。”華茲華斯在其暗涌五年的深層沖動中,迷霧一般,尋找突破口,他從云端跌落,墜入自然。他聽見大自然融洽的聲音,這自然中泉水與內河的柔和的合奏,正如詩人所形容的“murmur”,這是同自然的對話,是同自然中的人的本體的對話,更是同時間雕刻的人低聲細語。
“山峰”,“野地”,“村舍果園”,華茲華斯將“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覺,注入了思想與感情,而凝結了形象”。就其語言而言,這定然是加以想象升華的產物,畢竟在詩的語言里,時間未免太不公平,將自然同塵世隔離,如同滯留于神話傳說中的伊甸園。這些自然中的“美好的形體”,久別重逢,使“我”從“血液里心臟里”感到“甜蜜的感覺”。自然使人愉悅,哪怕是最平凡最微小的事物都使人恢復“恬靜”,使人“進入最純潔的思想”。塵世使人忘卻愉悅,正是自然所贈與人的愉悅感——善意與愛。于是詩人利用精神在自然中的回歸,壓力與人世的神秘蒸發,而人的本質,回歸自然的本真沉淀在精神河流,這正是對浪漫主義先鋒盧梭“回歸自然”的踐行。
同時,自然啟迪人走向自我發現。它伸出巨掌,推著人走向對人類狀態的發現,人變成“活的靈魂”,用冷靜的眼睛觀察生活,“我”與“本體”分離,用全知視角由上而下觀察著人性的發展狀態。看清“黑暗”,看清塵世“無益的紛擾”和“熱病”。在觀察中厭倦、失望、受傷,在迷途中尋找自然的擁抱。自然仿佛看透了一切,溫柔地撫摸受傷的“漫游者”,使其重新感到愉悅感得到救贖。這是自然與人的和諧的表現。人只有在與自然神合中才能獲得拯救,并覺醒走向自我追尋,發現自我價值。隨著詩人的眼光觀察空間上的位移,正是對自然的觀察與思考引發了詩人對其“深層沖動”的觀察與思考。在思考中,華茲華斯選擇一次次的精神轉向,轉向自然。
自然的魅力遠遠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高深,但我們又如何能忽視塵世的雕刻?華茲華斯站在人生的階梯上回首,未經過塵世歷練的毛頭小子純粹享受著“粗糙的樂趣”與“動物般的行徑”。未經打磨的玉石天真地以為自然便是一切,這種天性的,完全未開化的自然性,也可以說是一種無知狀態。于是,人世劈開了溫室的大門,欲望與沖動拿出了誘惑的紅蘋果,光怪陸離勾取靈魂走向墮落,走向縱欲,走向污濁,走向reality。歲月使人沉淀,經歷了打磨人獲得新生,我們再次同自然握手,在自然的柔聲細語中懺悔,“低柔而憂郁”的力量震耳發聵。在塵世得到的愈發千瘡百孔中,我們才會愈發覺得自然的安寧美好,也可以說,塵世使人成長,或者亦可言,自然在塵世的反面凸顯下以其崇高與寧靜滋養心靈。在同自然的正真的靈魂的契合中,詩人達到一種“高度融合”的精神狀態,這是落日的余暉、廣袤的海洋、天空園林構建的自然所賦予人所特有的安寧。這是精神從塵世向自然的轉向,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吐露,是真正的自然與人的沉淀的統一。
抒寫對象的轉換將“自我”推向“我”之外的廣大人類,華茲華斯將自我的精神求索聯系“妹妹”多蘿西,在對“你”的告誡與對話中樹立起空間的鏡子。這種主體的變化,是由個體向集體的推動,“不斷地通過語法人稱的不斷跳躍改變著敘述內容的視角”,這種由具體敘述者到泛化的敘述者的跳躍,也同時改變著敘事內容的距離。這種“自我”與人類的匯通,使“我”乃至人類與自然構建起深厚且有張力的羈絆。
“我們永遠不能停止對自然的歌唱,因為我們永遠不會停止從自然中取得財富。”在大自然的喃喃中,詩人感受到了道德生命靈魂的支撐。在這支撐下,華茲華斯用最樸素卻近距離的敘述聲音,在空間上時間上展開敘述情節,在真實與虛構中為我們構建自然,“給予我們自然對象生動可感的印象,借助感官與想象展現世界”,作出了心靈深處最純粹的詩。
參考文獻
[1][英]華茲華斯:《抒情歌謠集》,曹葆華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艾青:《詩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3][秘魯]巴爾加斯·略薩:《給青年小說家的信》,趙明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4]王佐良:《英國文學名篇選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5]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Warren:Understatnding Peotry,Boston,The Heinle Heinle,1988.
[6]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Warren:Understatnding Peotry,Florence,KY,Heinle Heinle,1978.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