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明寶庫中,有著許許多多獨特而又富有魅力的文化財富,讓中華文化得以在世界舞臺中永遠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輝,尤其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多元而且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具有極強的審美感受和藝術吸引力,也因此形成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產業鏈,但是由于缺少政策的指導以及產業發展缺少方向,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損傷文化形象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加強該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點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意義和作用,進而結合現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不足,最后提出相對應的改進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問題研究
中國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吸引了許多國內外人士慕名學習和欣賞,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巨大的經濟價值,由此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這種產業化本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有積極影響和幫助,但是由于產業化過程中缺少引導和思想糾正,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開發過度遭到破壞,正逐漸喪失藝術魅力和價值,因此有必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問題研究,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本文首先點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意義和作用,進而結合現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不足,最后提出相對應的改進建議和措施,希望能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又能盡量的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助力國家文化發展與繁榮。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意義和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的寶貴的文化財富,具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和民族風格,蘊藏極大的美學價值,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獨立地存在,它必須依附于某個特定的載體方能顯示、傳播、儲存與傳承。市場作為文化產業化的有效載體[1],因此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的產業化開發,一方面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得以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內容創新當中,實現良性循環。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產業化發展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但是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因為缺少政府的指導以及相應的管控,導致部分一味尋求經濟利益的開發商盲目進行開發,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型,變得商業性十足,不僅降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吸引力,也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讓“文化遺產”變得不倫不類,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徹底走上對立面。
(二)產業化發展損傷非物質文化遺產形象的問題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言傳身教來繼承,因此藝術的獨特性和民族性較高[2],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經潛在經濟價值的核心和關鍵,但是在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將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貫徹下來,許多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出現的紀念品、藝術品工業化痕跡嚴重,一味追求經濟利潤而盲目縮減成本,粗制濫造,這在無形中也損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形象。
三、引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建議和措施
(一)政府應加強政策指引,“保護為主,合理利用”
要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化之間的良性循環,需要政府加強引導,提供政策保障,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產業化的良好氛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數分布在公共服務體系極其薄弱的邊遠地區,因此,政府的責任也就更為重大。政府要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條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辯證關系,在科學的思想指導下進行適度的開發利用[3]。另外,政府也要變管理者為監督者,對開發過程中的破壞現象進行嚴厲制止和懲處,確保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現產業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積極作用。
(二)產業化發展的同時堅持“匠心”的傳承與發揚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建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魅力的基礎之上,因此產業化的過程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化創新的過程,為此要秉承精益求精的“匠心”態度與精神,在產業化的同時也要做到精品化,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創新和多元拓展,最終以質量奠定市場優勢,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如此既能長效穩定的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有能在品牌吸引下吸引和聚攏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傳承意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接班人,真正實現傳承與發揚。
四、結語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只要運用科學的思想、正確的方法進行開發,遺產保護與產業化之間就能夠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得以在新時代實現傳承和創新,也能夠有效實現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源的合理轉化,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上,政府要堅持政策指引,秉承“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觀念;開發商們也應堅持“匠心”的傳承與發揚,樹立以質量求生存的態度和觀念,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必然再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孔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開發與利用的支撐要素分析——以安徽池州為例[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
[2]李海倫.縱觀美國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節———以史密森尼民俗節為例[J].中國音樂學,2012(02).
[3]周松偉.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新方向——以《魅力湘西》為個案[J].文學界(理論版),2012(02).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