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學,包括國際經濟法學中的國際性特征、“中國特色”與國際性的關系等,隨后文章介紹了“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學研究范式革新,包括重新反思國際經濟法學的批判范式和研究國際經濟法學的中國模式等,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中國特色;國際經濟法;研究范式
引言
在我國開始改革開放之后,隨即引進了國際經濟法學。中國既然開始了對外開放之路,那么就需要建立相應的法律條文來管理經濟往來中所能遇到的各種問題,為此我國開始正式研究國際經濟法學,并且通過持續的研究,我們發展出了單一批判式的經濟法學。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模式在使用過程中也逐漸顯露出各種問題,為此需要我們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使我國的經濟法學更加完善。
一、“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學
(一)國際經濟法學中的國際性特征
如果將國際經濟法定義為研究國際經濟相關法律問題的學科,那么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出國際經濟法中的國際性。第一點就是研究的視角具有國際性,研究者首先應該立足于更好的視角,從更高的立場出發,所提出的問題也應該具備一定的國際性視野。在研究法學相關問題時,還應該有一個共同的利益基礎,這一基礎就直接體現出研究者的研究立場與研究視角。在研究國際經濟法的過程中,研究視角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國際經濟法中具有個人-國家的這種雙層結構,從而在研究過程中這種結構也有所體現。在研究國際經濟法時,可以從兩種角度出發,一種是中國利益視角,另一種就是國際視角。雖然進行國際立法其實就是國家之間進行利益協商,但是國際利益和國內利益協調過程不是完全無緣的,但是卻留有一定的互動關系。在研究國際經濟法中,大部分國家多少會帶有一定的本國利益視角。但是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在制定相關國際制度時,那些所謂的大國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為此也需要承擔一部分責任。但是在國際博弈過程中,要重視理念的作用。
第二點就是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國際性特征,這就意味著國際經濟法相關研究工作不僅應該關注我國涉外法制的發展,同時應該遵循國際規則的研究趨勢。美國無可置疑的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美國的國情研究委員會以十年為一個期限來研究各個國家的發展狀況,同時對世界各國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的預測,隨后在將相關預測結果提供給美國政府作為未來的發展參考。而在國際經濟規則建構過程中,美國一些著名的法學家提出建立制度和理論,從而更好地保護美國軟實力。第三點就是研究成果就有一定的國際性。由于國際經濟法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對象都具有一定的國際特性,那么最終的研究成果當然具有一定的國際性特征。首先研究成果方面的國際性需要我國的相關研究學者積極學習觀看各種國際刊物,增加和國際學者之間的交流溝通,隨后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研究成果中的國際性還體現在國際規則制定過程中,我國可以提出各種可行性建議。
(二)“中國特色”與國際性的關系
國際經濟法中的國際性不代表不能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國際性其實只是我國在早期研究國際經濟法時的一種輸入型研究方法的舍棄,并不意味著要和“中國特色”區別開來?!爸袊厣焙蛧H性之間需要進行有效協調。第一,在國際性視角進行研究,并不意味者要將“中國特色”排除出去。從國際性視角進行研究要求我們立足于更高的視角研究國際經濟法,并在國際社會的范圍內進行研究。但是同樣要求我國的研究學者在研究國際經濟規則時不能單純地從我國的利益角度出發進行研究,應該注重我國和國際立場之間的共性特征,從而提高研究立場。要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從我國的利益訴求出發,在全面掌握我國立場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的短期利益和長久的戰略利益,假如將我國的利益訴求全部拋棄,僅研究人類共同利益,就會得到一個虛無的下場。為此需要相關研究學者處理好我國利益與國際利益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國際經濟法的深入研究。
第二是研究對象以及相關問題的國際性同樣應該在掌握我國國情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研究[1]。國際經濟法學的建立就是為了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因此無法脫離各種現實問題,而單純地討論國際性。為此我國相關研究學者應該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而中國特色意味著我國的研究學者應該適應中國模式,并從國際視角出發,充分驗證中國模式的科學性。
二、“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學研究范式革新
(一)重新反思國際經濟法學的批判范式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首先應該了解經濟法的研究基礎。從而立足于整體角度,我國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集中研究國際經濟法,前期研究主要將研究重點放在國際經濟法的研究范圍與獨立性方面,最近則是將研究重點放在重新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上來[2]。新秩序的建立也是國際經濟法的研究基礎,缺少這一基礎的理論指導,我國的研究工作就會朝著利益主義以及規則主義的方向發展。在早期我國還是處于一種弱者地位的,因此在早期的經濟秩序建立中,我國主要是以批判各種自由經濟秩序作為主要工作,對我國經濟法的發展沒有太多的貢獻。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之間的經濟聯系也越來越密切,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也有所加深,國際經濟關系也更為復雜。在這種大環境下,新秩序的理論基礎就是將問題找出來。但是在問題提出來后,沒有說出應該怎樣去解決問題,怎樣去建立一個公正、公平的國際新秩序,帶有“中國特色”的新秩序又是以怎樣的理論為研究基礎的?例如在研究普惠制的過程中,普惠制是我國相關學者對于經濟秩序的直接論述,但是卻對建構性制度缺少清晰的研究。普惠制的實施也是以國際經濟法憲章為基礎的。但是在規定中體現出來的更多的是一直宣示性特征,沒有較為清晰的制度建構。由于國家之間的發展水平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不僅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發展差異,甚至是發展中國家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發展差異。而導致國家經濟落后問題的原因也是各種各樣的,例如國家自然資源、思想觀念以及規定制度等方面的差異,都是造成經濟落后的原因。從理念角度出發,建立國際經濟的公平秩序,這一要求是十分合理的,但是忽視現有的國際經濟制度,為了建立新的經濟制度,是很難在目前國際社會中實現的。盡管可以建立這種制度,但是這種制度同樣會對整個國際的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二)研究國際經濟法學的中國模式
國際經濟的順利發展需要以相應的制度為基礎,需要一定的理論依撐。我國研究學者在思考撿來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過程中,也需要思考一下理論基礎的相關問題。要在借鑒西方國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將“中國特色”融入進去,這也是我國經濟學者應該研究的問題。而中國在建立國際經濟法理論基礎時,應該徹底擺脫傳統的批判范式,建立新的理論模型。第一,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文化。盡管我國的軍事、經濟等硬實力都比較強悍,但是我國的法制建設以及文化建設等軟實力還存在較大的不足。我國政府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意識到這一問題,并開始加強我國的軟實力建設。例如世界各國建立的孔子學院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播我國的傳統文化,從而促進漢語普及率的有效提高。但是軟實力不僅保護我國的各種傳統文化,還應該包括我國的法制文化。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法制建設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我國也逐漸建立起來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制文化和法制理論體系。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國際上樹立一定的法制形象,從而促進我國軟實力的不斷提高。
第二是要吸收具有“中國特色”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國市場經濟理論也是“中國特色”和馬克思經濟理論相結合的產物[3]。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馬克思理論也需要進行改變,積極學習吸收各種理論中的優勢特點。在國際關系層面上,我國的研究學者也提出了“中國特色”理論。而研究國際經濟法的專業學者,應該積極學習借鑒各種新的研究成果,從而在法學角度出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法制的健全和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發展實力的集中體現,在我國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國際經濟法學發展的重要性,并開始對國際經濟法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國際經濟法學的完善與發展能夠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產生直接的影響,也是一個國家參與到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媒介,能夠共同維護好世界和國家的利益,為此要對國際經濟法學進行深入研究,從而促進國際經濟法學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曾華群.中國特色國際經濟法學的理念與追求——《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的學術創新與特色貢獻[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2,14(02):115-126.
[2]駱旭旭.“中國特色”國際經濟法學的反思與構建[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87-96.
[3]包晉.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2012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J].國際經濟法學刊,2012,19(04):271-282.
作者簡介:
何敏君,女,籍貫:江蘇無錫,1990年4月出生,本科畢業,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法方向。
(作者單位:宜興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