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節日文化是應該為學生所了解和熟悉的,是應該走進校園的,對于幼兒教育自然也是應該如此。為此,文章以“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環境的教育”為主要研究對象,展開研究與分析,希望能夠在立足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做好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活動提供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環境;教育策略
一、傳統節日德育資源的挖掘
1.家庭倫理的養成
中國是一個倫理社會,對家庭倫理是非常重視的。中國傳統節日大都是圍繞家庭的倫理來展開的,家人團圓是最大的幸福。傳統節日給學校提供了一個回歸家庭的良機,血緣關系、親情關系都在回歸中得到強化。同時,學校看到這個節日不僅是家人之間的交流、倫理關系的加強,而且也是跟亡故祖先對話的機會。因為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內容非常重要,很多傳統節日都要祭祖。節日不僅是跟世間家人的團聚,其實跟祖先的對話也是為了加強建設家族。為此,在幼兒教育的實際過程中,教師可以以一種較為恰當的方式將其引入到幼兒教育的實際過程中,強化對于幼兒的引導。
2.社會倫理的培育
中國人善于利用傳統節日開展鄉里合作與社會團結。以春節拜年來說,雖然先是家族內部互拜,但是逐漸就要拜鄰里、拜親人、拜社區。假如說春節是一臺大戲的話,序幕是從臘月二十三拉開,謝幕是在元宵,整個過程是從家庭向社區的拓展。即使鄰里之間在平常有關系不和或磕磕絆絆的,但是在過年時見了面總要問聲“過年好”,一句話就把一年的疙瘩給解開了,節日就給了大家這個加強倫理的機會。學校看到很多民俗活動都是在一個群體或幾個群體的協作過程中完成的,這樣就實現了民眾之間的互惠互利,實現了民眾之間的整體協調,也有利于實現社會團結。
對于幼兒來說,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了解一些傳統的節日文化,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幼兒教師可以進行一些節日情境的創設。
3.歷史倫理的教育
歷史倫理教育在中國傳統節日占有一定的比重,主要表現在清明與端午兩個節日上。清明節是祖先祭祀的日子。學校現在祭祀是家族祖先,其實在古代祭法中,除了家族祖先應該祭祀外,還祭祀對人類群體的生存發展有特殊貢獻的人物,比如重要的文化創制者(黃帝)、抵御外敵而獻身的先烈、能夠抵御大災大難的重要人物,還有許多有功德的人物。學校今天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大災大難對人類的摧殘,這些積極抗災抗難的重要人物都是學校尊重的對象。
二、探索節日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徑
1.寓節日文化教育于課堂教學中
對于幼兒來說,他們身心發展還是表現出一定特殊性的,因此如果想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好節日文化教育的話,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規律。比如說,我們以春節為例,春節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像拜年、放鞭炮等等,可以說還是很容易吸引到幼兒的注意力的。這樣的話,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將一些傳統的節日習俗展現出來,可以進行情境的創設,在臨近春節的時候,可以和幼兒們一起進行裝扮,然后模擬春節的節日問候等等。
再比如說像“中秋節”這樣的節日,吃月餅是一個重要的習俗,這樣的話,教師就可以在中秋佳節之際,和幼兒一起制作月餅,同時像幼兒適當灌輸一些賞月以及家人團聚這樣的習俗等等。
2.寓節日文化教育于主題實踐活動中
對于幼兒園來說,教師可以利用特定的傳統節日,積極開發其中蘊涵的教育資源,組織和指導幼兒充分利用主題活動,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活動,自主探究,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在體驗中增長知識,情感得到凈化與升華,并外化為具體行動。
3.寓節日文化教育于環境創設中
環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節日教育應把握好環境這一教育因素,積極創設和利用節日環境,使環境發揮應有的節日教育功能。幼兒園結合節日文化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園區進行綠化、美化、亮化。
三、實施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思考
1.要創設濃郁的節日文化教育氛圍
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氛圍也是一種教育,它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開展節日活動,應積極創設學校、家庭和社區節日環境,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真切感受傳統節日特有的文化氛圍,體驗節日的快樂。
2.要賦予節日文化教育以時代的精神
孩子們的思想其實是非常靈活的,因此幼兒園在稟承傳統節日文化德育內涵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將時代所倡導的精神賦予其中,如春節強化“感恩思源”的意識,感恩祖先、感恩長輩、感恩自然,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清明節賦予“注重環保”的內涵,踏青不折柳,掃墓不燒紙,達到“浸潤心田”的實效;端午節增加“講究衛生”的意義,結合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達到“內外兼修”的境界;中秋節開展“月球探秘”的活動,積極開展群眾性科普活動,達到“提升素質”的功用等。
最后,一定要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想真正做好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教師一定要轉變思想,提升認識,充分意識到其最為重要的作用和積極意義。教師要加強對于傳統節日的了解,深入了解幼兒的特點,然后圍繞主題活動等,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去展開相關活動,做好對于幼兒的引導。
四、結語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從幼兒教育階段開始,切實做好傳統節日的教育活動尤為關鍵。但這并非朝夕就能夠實現的事情,需要先進的理念為指導,需要教師的不斷努力,需要家庭的配合,需要共同的參與。為此,教師也一定要不斷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在對幼兒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規律,循序漸進,展開相關教育活動,為數你達成既定目標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邱偉光:《培育民族精神:學校德育的新任務》,《思想.理論.教育》,2003年01期;
[2]楊景震:《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形成及其特征》,《中華文化論壇》,1998年03期;
[3]張亞平:《傳統節日——遠古文化之具象》,《學術探索》,2000年05期;
[4]冉昆玉;董金權;傳統節日文化生存發展策略——寫在傳統節日法定化之后[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5]薛曉芳;傳統節日文化“西學東漸”下的文化自覺[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6]周小玲;傳統節日文化與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析——以粵北傳統節日文化為例[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中信第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