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域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大特點。主要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群體團體或是個人的行為,是在一定的文化歷史背景下所衍生出來的內容。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保護,只是從當地入手具有很大的難度,需要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走出去和發展起來。因而需要更多的支持。在此背景下,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正是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理限制和時間限制的主要方式。本文正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入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進行闡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數字化保護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存儲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發展,如博物館、圖書館等,數字化趨勢下的存儲使得信息使用率更好,使用更便利。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同樣如此,數字化保護能夠使其宣傳范圍更廣,對非遺文化的精髓呈現更生動形象,能夠吸引更多的人自覺展開非遺保護。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意義
傳統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要是通過對非物質文化的申遺,并且在該文化所在地建立保護單位,對該文化的生存經營進行保護。這種保護方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一定的短板。第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地域性特點,而該方式展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仍舊是限制了其發展,能夠接觸到非遺的人群有限,無法達到推動發展,實現保護的目的,而實現數字化保護,則是將非遺實現了智能化、科技化發展,如對于南方的一些戲曲文化,實現數字化的管理,將戲曲文化的來源、表現形式、演變以及其所蘊含著的文化精神通過視頻、語音等形式呈現出來,并且實現網絡共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戲曲文化的影響范圍,并且發動更多的人進行保護;第二是非遺需要有人傳承才能實現保護,而當前非遺面臨著市場小,需求小,發展空間不足,缺少繼承人的問題,實現非遺的數字化保護,擴大了非遺的影響范圍,也為非遺的保護提供了新的方式,如通過對剪紙等技巧的視頻和文字資料的留存,一旦有人想要學習傳承時,及時找不到專家教授,也可以通過自學的方式進行傳承。
總之,數字化保護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新的生命,也為其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表現
(一)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意識
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基礎在于能夠帶動全社會形成數字化保護的意識。當前的一些非遺文化都是傳統文化留存下來的優秀的精神文化,大多數手工藝人等對非遺采用的觀念都較為滯后,因而要求改變這些匠人們的思想,推動其發現非遺數字化發展的優勢,并且能夠主動尋求數字化保護。只有提高社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意識,才能夠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最終達到非遺傳承保護的目的。
(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轉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重要環節在于實現非遺數字化轉存。在目前的技術手段中,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轉存需要一定的資金政策支持,還需要有專門的人才進行管理。一方面是要求相關部門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轉存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如一些專人進行非遺內容的拍攝、錄入等,需要當地政府等的配合。在對剪紙藝術的數字化保護中,需要對民間的剪紙藝人進行探尋,對剪紙文化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這都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從而保證該項任務的全面鋪展;另一方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轉存的人才的需求,當前很多人都是憑借著對非遺的熱愛展開一定的保護工作,但是實現非遺數字化保護涉及到的專業知識,如對全國各地非遺內容的初步掌握,對數字化技術的掌握等等,因而要求能夠實現人才的培養,為非遺數字化保護提供充實的人才基礎。
(三)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庫
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庫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最終目的。當今社會是信息發展的社會,大數據時代下,參差不齊的信息給正常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同樣如此。如會出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惡意的不良的信息出現,從而影響非遺的發展。因而要求能夠建立健全非遺信息庫,將所有的非遺信息進行數字庫保護,并且能夠實現數字庫的安全性的保護。具體做法在于總結歸納收集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內容,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信息庫,嚴格信息庫中的非遺信息的進入權限,即不讓不經過審核的消極的信息進入到信息庫中,放松對非遺信息的查詢限制,給予更多社會群體更多的自由讓其能夠了解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
結語
綜上所述,非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要面臨著保護手段單一,保護不及時以及保護的主體力量較為單薄等問題,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是非遺文化保護提出的要求,也是信息技術發展下的必然趨勢,當前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首先是要求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的意識,即對非遺文化進行數字化轉換,如對一些匠人的手工藝進行拍攝,對作品進行登記并且進行講解,才能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奠定基礎;其次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庫的建立,通過數字系統的構建,為非遺文化的查詢,保護提供技術支持,做好系統的維護和更新等等;最后是要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系統進行宣傳,從而達到智能保護和傳承的主要目的。
參考文獻
[1]陶晶雯.文化傳承視域下的公共圖書館——淺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圖書館的內在聯系[J].圖書館界,2015(06):43-46.
[2]林鳳群.淺論非遺在文化生態保護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小欖菊花會”為例[J].文化遺產,2015(04):110-114.
[3]呼勤.淺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J].理論研究,2010(01):51-53.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