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事業改革進程的推進,在教育中愈加重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而素質教育,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模式,更加關注重視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運用,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在教學環節中的地位,而且還加強了對教育的有效管理。鑒于此,本文主要對“人本管理”理念進行分析,探究其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中的應用。
關鍵詞:“人本管理”;中小學;教育管理;運用
前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小學在實施教育管理時,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更加重視人在其中的重要性。“人本管理”作為人性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在用其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極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并且使得對教育的管理愈加符合現代化建設需要。將其應用在對中小學教育管理中,已經成為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人本管理理念對中小學教育管理的意義
(一)有助于建立和諧的教學環境
在對中小學進行教育管理時,引入“人本管理”理念,將其深入到管理工作中,既可以提高管理的人性化,又有助于實現和諧校園環境的建設,形成和諧的人本管理教學環境。而這種氛圍可以使師生間相處更加融洽,提高師生凝聚力,逐漸形成一種互相學習、關心互相與共同進步的教學環境。
(二)提高了教師的主體性
“人本管理”已經成為中小學教育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使用這種管理模式進行管理時,要重視激勵的作用,而激勵通常會涉及到多個不同的層面,為教師使追求自身價值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促使其可以進一步發揮自身的價值與才能。同時,教師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信任與尊重程度。這不僅提高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性,而且還提高了教師的自信心,對中小學管理效率提升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有利于積極的學習氛圍
“人本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的滲透,可以有效增強師生間的關系,打破在傳統教學中缺乏師生互動、交流的被動模式。在“人本管理”中,教師更加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和學習成長,這樣有助于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并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彰顯其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也會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自我塑造,有利于創建積極的學習氛圍[1]。
(四)保障師生身心健康
“人本管理”理念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僅針對學生,同時還涉及到對教師的管理,師生都是教育中重點管理的對象,通過以人為教育本位的管理,加強了師生間的聯系和師生關系,提高的師生互動效率,促進了師生身心健康發展,進而推動了學生的全方面發展,使得中小學的教育水平等到進一步提高。另外,在“人本管理”管理模式下,可以有效解放教師在教學和家庭中的雙重壓力和學生各個方面的學習壓力、心理壓力,使師生都可以在輕松的氛圍實現自我完善,保障了師生的身心健康。
二、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中“人本管理”理念的運用
(一)將人本管理滲透到管理理念中
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中滲透“人本管理”理念,應從兩方面進行思考:一方面,需要在全面認識“人本管理”理念的基礎上,了解人本管理的內涵,掌握人本管理的表現。尤其是在對中小學的管理工作中,應重視對關心人、依靠人、尊重人和推動人等發展理念的運用,注意加強這些理念在人本管理中的滲透。另一方面,在進行學校教育管理時,中小學教育的領導層人員和教師群體,要適當進行深度的交流,促使學校上下可以形成深度的一致管理認知,實現對管理工作中經常性問題的協調,切實落中小學的各項人本管理工作實。
(二)構建人本管理制度
在進行學校教育管理時,為了實現“人本管理”理念在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滲透,需要注意建立人本管理制度,以此來作為管理的依據,約束管理行為。而構建人本管理制度時,要注重民主化決策制度和教學管理制度的構建。其中,對于民主化決策制度的構建,應重視變革中小學教育管理中使用的金字塔管理模式,確保教師團體、學生和家長都可以參與到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同時還需要注意不斷提高學校各方面決策透明度,使各個層次的管理人員都可以了解學校決策內容,這樣既便于參與學校的教育管理,還可以提高民主化決策程度;而教學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須以“人本管理”理念為主,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凸顯制度具有的靈活性、標準型、規范性和創新性,充分展現為人服務的特點,同時這種管理理念的滲透,還可以提高人在管理中的創造性和主動性,為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實施提供保障。對此,教學管理制度的建立,就需“人本管理”理念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制度健全完善,并在制度中給予教師足夠的自由。與此同時,還需根據當前教師在研究、發展和創新等各方面的成就,進行制度調整和完善,實現教學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另外,在制定人本管理管理制度后,還應將其歸納到校園日常管理工作中,推進制度的有效實施,為人本管理效率的提升和制度的不斷健全提供保證。
(三)健全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
在中小學管理工作中,為了保證管理工作的實施效果,還需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以此來保障管理人員管理的效率,激發工作人員管理的積極性。在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教師本身工作具有的滯后性和遲緩性,對教師工作成績的過程和結果、定性和定量、顯性工作成績和隱性工作成績等方面的關系進行靈活性與多元化的評價。而建立的評價體系應涉及到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內容:第一,將可促進教師專業深化和全面發展的內容融入到評價中;第二,激發教師主動參與教學評價的興趣和參與熱情;第三,有效整合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而對于激勵機制的建立,則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激勵,這樣可以使學生受到精神上鼓舞,促進其學習積極性提升[2]。
結論
總而言之,對中小學的教育管理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階段和系統性的工程,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管理的重視,將“人本管理”的理念逐步滲透到教育管理中,根據教學管理的需要,構建相應的人本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提高人本管理的實施效率,進一步促進中小學教學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文英國.簡析“人本管理”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7(02):14.
[2]王律階.人本管理理念在小學教育管理模式中的應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5):74.
作者簡介:
羅浩天(1990.3---),男,河北省承德市,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荒地鄉中心小學,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