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已經受到了互聯網的影響,心理學也不例外,在互聯網的促進下,心理學也向著新的方向發展。本文將基于心理學新的發展背景以及互聯網時代下心理學發展現狀,進一步探究心理學的新發展,以期能夠為心理學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心理學;背景;方法;新發展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一定影響,同時也為各個研究領域到來了深刻的變革。在此過程中,心理學研究學者越來越依賴互聯網的優勢來探索個體、群體的心理行為變化及規律。因此,相關心理學研究學者必須要重視心理學發展的新背景以及互聯網背景下心理學發展現狀,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互聯網時代下心理學的新發展。
一、心理學新發展的背景
從心理學與互聯網的發展來看,二者之間的融合是必然的,在內容上有一定的交際,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進而影響了人們的心理發展。相反,人們的心理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互聯網的發展。面對新生活方式不斷涌現、大數據激增的世界,心理學也將會面臨著規模化的數據形式,借助互聯網的優勢,解決心理學發展中的難題,促進心理學與互聯網的進一步融合。基于此,“心理信息學”這一概念被提出,注重的是在研究心理學的過程中,借助互聯網技術來促進心理學各方面的研究與時俱進。
與“心理信息學”有著一定相似性的“網絡心理學”,也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產物,且與心理信息學在內容上有一定的重疊性,但二者之間也有著一定的區別,心理信息學更注重使用新技術來研究心理學問題,而網絡心理學則注重的是與網絡有關的各類心理行為,是心理學的分支。因此,無論是心理信息學還是網絡心理學,都是以互聯網為基礎來展開心理學研究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心理學的發展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因此,有必要對互聯網時代下的心理學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為心理學的發展提供幫助。
二、互聯網時代下心理學發展現狀
1、心理學研究分支增多
隨著互聯網與心理學學科的逐漸融合,心理學的分支逐漸增多,如:微動作心理學、行為心理學以及職業心理學等,且這些新出現的心理學分支發展狀態良好,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心理學分支的增多,不僅增強了心理學與實際生活的融合,同時也促進了心理學研究體系的規范化、合理化,使得心理學不同分支形成了獨立的研究體系,進而促進心理學理論研究更加充實。比如:現階段很多女性選擇做全職家庭主婦,但是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不如意,包括經濟獨立方面、婆媳關系方面等,使得其抱怨的心理非常嚴重,此時,如果其接收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學教育,那么就有很大機會避免可以避免家庭矛盾關系的產生,也可以避免自己繼續處在尷尬的位置。
2、教育心理學發展迅速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也十分迅速,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注重的是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心理、教學心理、教育干預效果、學校組織以及社會心理學,且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在互聯網的幫助下,教育心理學發展迅速,教育主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對教育對象的心理變化和狀態進行研究,如:面對面方式、網絡溝通方式、網絡活動方式等。由此可見,互聯網時代為教育心理學發展帶來了“生機”,教育主體可以根據多種渠道所獲得的教育對象的心理信息來展開針對性教育模式設計,提高教育的整體效率。比如:在校園中,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來與學生進行實時溝通,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單親家庭、殘疾家庭的學生,以便展開針對性輔導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新興組織管理心理學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相關政策的變革,為心理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實踐平臺,促進了組織管理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組織管理心理學,其主要是指管理階層人員的心理素質,不僅包括管理人員對被管理人員的心理活動,如:對被管理人員的專業了解、人才選拔、情緒了解及預測等,同時也包括管理人員自身的心理活動,如:管理能力、管理作風、心理素質等。可以說,無論是在企業中、社會組織中、國家機關中,還是在學校中,管理人員做任何決定都需要有正確的心理學思維,站在辯證的角度看待各種決策,在提高自身原則性的同時也能夠為自己所在的單位提供更加科學化的決策。
4、言論自由心理學發展
互聯網為人們的言論自由提供了方便,其是人們分享信息、知識以及傳播正能量的平臺,在保密個人信息的同時也為心理學言論提供了方便。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等級之間的距離,方便人們展開自由的言論,每個人都能夠在虛擬性質的網絡上對各類心理學問題抒發己見。相關研究學者應當要保證“眾人拾柴火焰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心態,在某一心理問題上接受人們的批判,同時也汲取其可用的部分,促進心理學研究理論的發展。
三、互聯網時代下心理學的新發展
1、心理學研究便利化發展
心理學在西方很多國家都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每年國家都會給予巨資來促進心理學研究。我國也逐漸意識到心理學的重要性,研究的范圍也不僅限于傳統模式上,手段逐漸多樣化。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其為心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途徑,可以說,互聯網為心里學發展提供了很大方便。
第一,方便了研究學者之間的溝通。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研究者可以舉行遠程會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集思廣益展開心理學研究。此外,很多研究學者也會建立內部研究工作群,利用微信、QQ等微時代的工具來進行交流和溝通,較傳統的交流方式更加方便。第二,較高的時效性。由于互聯網具有較高的時效性,因此,相關研究學者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到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最新心理學案例等,以便展開針對性分析,降低類似的心理問題再次發生的概率。與此同時,研究學者也可以利用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相較于傳統的翻閱書籍式查閱有著較高的時效性,更加方便。
2、心理學研究大眾化發展
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是信息傳播速度較快且信息量較大,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研究所需。由于互聯網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因此,心理學通過互聯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心理學的認識。第一,現階段,無論是年輕群體還是年長群體,都已經習慣了在網絡上看新聞,發現周邊的事物變化情況。人們通常會通過視頻的形式來接觸心理學,這不僅增加了人們對心理學的認識,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心理學的實用范圍,讓心理學變得大眾化并逐漸普及,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更多便利性。第二,在人們交際的過程中,心理學已經逐漸普及,了解一定的行為心理學、微動作心理學等會幫助人們在交際的過程有的放矢,避免尷尬的場面,同時也可以避免誤會。比如:一些剛入職場的新人,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職場心理學,那么其看待職場關系的態度就會變得不一樣,進而應變能力和抗打壓能力也隨之提升,樂觀地面對工作中各種不如意。
3、心理學研究逐漸“接地氣”
心理問題的出現,會讓一個健康的人變得萎靡不振,甚至會產生自殺、殺人等破壞社會秩序的負面想法。而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上班族面臨著經濟壓力和工作壓力,學生黨面臨著考試壓力和將來就業壓力甚至是家庭壓力,而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壓力逐漸增大但卻找不到宣泄口,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心理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基于互聯網的心理學發展和普及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性,變得更加“接地氣”。現階段,很多有心理問題的人礙于面子都不愿意主動去尋找心理醫生幫忙解決問題,而是選擇了從互聯網上尋找心理咨詢師來進行心理治療,不再擔心自身的缺陷會在人面前暴露。由此可見,在互聯網時代下,心理學將不再只在學者、研究者之間傳播,而是以“接地氣”的姿態走進人們的生活,降低了心理問題而導致行為失控的現象發生,實用性大大增強。
4、心理學多元化發展
上文中已經提到,網絡心理學是心理學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心理學系統中不僅包括了傳統意義上的心理學分支,同時也包括了基于互聯網的網絡心理學,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將會呈現出多元化的方式。網絡心理學是指由網絡使用不當而引起的心理問題。網絡心理學的誕生必然會引起新的發展風潮,因此,規范人們的網絡使用行為,引導人們正確使用互聯網能夠避免網絡心理問題的產生。因此,為了促進心理學的多元化發展,需要注重網絡心理學的健康發展。第一,政府需要對人們的網絡使用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避免錯誤的使用引起人們心理問題的產生,同時也要對心理咨詢師進行嚴格把關,提高認定標準。第二,增加媒體的宣傳力度,呼吁人們正確使用互聯網,通過輿論的作用來引導人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開始逐漸將互聯網作為發展的載體,網絡因素的介入使得心理學的發展出現新的方向。因此,心理學相關研究學者應當要在心理學發展背景下,對當前的心理學發展狀態進行深入了解,然后加大力度對互聯網時代下心理學的發展進行研究,促進心理學向著實用化、大眾化、多元化以及便利化的方向發展,切實為人們解決更多生活中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賴凱聲,馬華維,樂國安.網絡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心理學方法論思考[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3(03):81-87+190-191.
[2]陳月霞.互聯網時代下的心理學發展方向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7(11):51-53.
[3]樂國安,賴凱聲.基于網絡大數據的社會心理學研究進展[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4(01):1-11.
[4]雷靂.互聯網心理學專題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03):81.
[5]朱廷劭,汪靜瑩,趙楠,劉曉倩.論大數據時代的心理學研究變革[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04):100-107+2.
[6]薛婷,陳浩,賴凱聲,董穎紅,樂國安.心理信息學:網絡信息時代下的心理學新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5,23(02):325-337.
[7]吳靜,雷靂.網絡社會行為的進化心理學解析[J].心理研究,2013,6(02):9-17.
作者簡介:
陳珊兒,女,漢族,1976年生,浙江余姚人,浙江大學臨床醫學本科。
(作者單位:余姚市蘭江街道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