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鄉風文明是重要內容。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頭。
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物質文明的進步需要精神文明同時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有農民增收致富的指標,更需要有鄉風文明建設的要求。
一、目前鄉風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基層干部作風存在問題。
在不少鄉村地區未落實黨風帶動民風等理念,部分黨員干部的道德修養也不高,不能很好的做到以身作則,不少基層干部甚至為政不廉,欺上瞞下,專做表面工作……這樣很容易導致縣鄉村政策的職責不夠明確,最終導致鄉村關系產生沖突。
2.法制觀念淡薄。違法犯罪行為難以徹底抵制。
當個人遇到權益被侵害時,大多數人對用法律武器自身合法權益不夠熟悉,尋示法律幫助的途徑不清楚,往往采取托關系,找領導,上訪等方式,當自身無法無力解決時,就會忽視法律、違反法律,采取簡單粗暴方式,動輒拳腳相加、影響農村和諧穩定發展。
很多鄉村地區由于所接觸的文化思想比較傳統,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等封建思想仍舊十分嚴重,最終導致違法生育的問題也層出不窮,很多家庭因為孩子較多也不能提供學習的機會,孩子未接受教育最終走向歧途。此外,還有不少鄉村地區的群眾私下買賣土地,使用耕地建造房屋;很多鄉村工作因未受及時監督,外排外放的現象也極為嚴重,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3.傳統美德在鄉村淡忘。道德失范問題突出。理想信念的動搖。
在很多鄉村地區一些傳統美德逐漸被人們所遺忘,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很多鄉村地區也出現了不少城市中的不道德現象,比如“婚外戀”、“鄰里關系疏遠”、不贍養長輩等等。鄉村人民在這樣的生活中愈發沉落,是非觀、榮辱觀被個人利益所左右。
4.利己主義嚴重,責任、義務觀念淡化。有的只想得到,不想付出。農村修路,產業發展一旦占用耕地林地,就跳得八丈高。而且該交的公路款,公共建設籌資款項一拖再拖,直到拖黃。
二、鄉風文明建設幾點建議
1.發揮鄉村黨組織領導的核心作用。
作為鄉村區建設的主導力量,黨的領導為鄉村民風道德建設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證。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并對鄉村黨組織建設進行嚴格的監督,深入整頓軟弱渙散的村黨組織。才能充分發揮黨組織在鄉村治理鄉村振興中的核心領導地位。
加強思想引領。黨的十九大的一個重大歷史貢獻,就是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文明鄉風的思想引領,持續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農村、入人心。
2.多舉措倡導文明新風,加強村民的道德建設。
在這個方面,平昌縣白衣鎮的蒿坪村、長嶺村的“道德超市”值得推崇。
第一,開設“道德講堂”。
規定一定的時間,大多是農閑時候,全體村民參加,以提升干部群眾思想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為核心,以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為重點,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引導干部群眾“積小善為大善”,自覺成為道德的傳播者和實踐者。嚴格按照道德講堂“我聽、我看、我講、我議、我選、我行”為主要模式的要求,將各個環節做實做好。
第二,開展“五好”評選活動。
即開展“好公婆”“好夫妻”“好媳婦”“好妯娌”“好兒女”的評選活動。評選標準有:遵紀守法,令行禁止。尊老愛幼,家庭和睦。團結鄰里,樂于助人。.計劃生育,教子有方。豐富生活,陶冶情操。厲行節約,勤儉持家。
同時實行一票否決項目。有違反計劃生育現象的;有參加邪教等非法組織的;出現違法違紀案件的;出現安全責任事故的;發現黃、賭、毒和貪、盜、嫖現象的。
第三,開展“十個好”評選活動。
即遵紀守法好、孝敬老人好、子女教育好、家庭和睦好、鄰里關系好、環境衛生好、生活習慣好、志愿服務好、勤勞節儉好、自強發展好。
第四,開展“五戶”評選活動。
即守法示范戶、文明示范戶、衛生示范戶、勤勞示范戶、誠信示范戶。
第五,舉行三比四創活動。
三比四創五戶五好一個月一評比,十個好一季度一評比。每項活動都有考核細則、分值。得分便是道德積分。
道德超市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幫扶單位捐款,愛心人士捐款和村集體經濟。
3.抓好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增強基層組織的戰斗力。
農村的基層干部是直接為村民所服務的,也是帶領村民走向富強之路的引導者。因此,要想在鄉村建設民風道德,就要營造出一種風清氣正的鄉村治理環境,認真嚴格地抓好廉潔自律工作,貫徹落實農村基層反腐倡廉工作。避免干部作風腐敗,損壞了村干部形象。
4.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單調。雖然每年縣、鄉有關部門都組織文化下鄉活動,但總是鞭長莫及,難以惠澤八方。蜻蜓點水式的“文化下鄉”,難以滿足農民對文化的渴求,你送什么,農民就接收什么,“送”文化對農民來說只是一種“填鴨式”的幫助。農民看不到新報紙、新雜志,文化活動方式單調,內容貧乏。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是電視、網絡。各個村雖然也有農村書屋,但利用率極低。一是書籍更新不及時,群眾不感興趣;二是怕弄亂,不經常向群眾開放。應充分利用各村村室,建立精神文化陣地,引導群眾養成讀書看報,積極接受新時代新思想。同時,也建議國家加大對村內群眾自發組織的盤鼓隊、秧歌隊、戲曲小組等積極健康的文化小團體的獎勵和扶持力度,引導群眾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廣大村民內心的向往和期盼。應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切實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建設文明和諧鄉村。
作者簡介:
吳斌,四川省平昌縣委黨校講師。
(作者單位:四川省平昌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