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和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我國網民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對我國的網絡立法問題進行研究,不斷健全和完善我國網絡立法,不僅任務緊迫,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對中國政府網絡治理規制立法提出構想,提出完善法制,維護公民權利和自由,保障互聯網健康發展的具體路徑舉措。
關鍵詞:網絡治理;虛擬安全;立法;規制
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中產生的新問題,目前各國普遍適用的控制模式主要是網絡自身信息規范、技術的控制以及法律管理。法律管理作為三大控制手段之一,具有其他兩種調控方式不可比擬的權威性和強制力,網絡法律管理的前提是網絡立法,是通過硬性的法律手段來應對網絡空間中的問題。
一、我國網絡治理立法現狀
自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和廣泛應用,
中國政府和相關立法機關對于網絡立法工作十分重視,先后出臺了幾十部規范網絡運轉和網絡行為的法律法規。
第一個階段為1994年中國接入互聯網至 1998 年組建信息產業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互聯網開始向全社會全面開放,政府支持形成的寬松環境使互聯網迅猛發展。1994 年 2 月 18 日國務院 147號令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這是我國最早的互聯網法律文件。
第二階段為1998 年到 2004 年網絡立法由初創階段的摸索走向成熟。該時期的網絡法律,一方面是對初創階段網絡法律的完善,另一方面是對新認識的網絡立法上的真空領域進行填補,包括對網絡服務商的責任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對網絡信息源進行了嚴格的控制,正式確立了“信息網絡傳播權”等,網絡立法的部門也從過去的公安部、信息產業部等少數部門增加至文化部、教育部、國家工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等部門,顯示出這一時期我國網絡立法正逐步趨于成熟與穩定。
第三階段為2005年至今。這一時期是我國網絡大發展的時期,我國適應網絡發展和經濟形勢的需要,初步確立了互聯網管理的機構分工原則,形成了以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互聯網行業主管部門,公安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文化部、教育部、衛生部、廣電總局等部門負責專項內容管理的互聯網管理體制。
二、我國網絡立法規制的不足
第一,網絡基本法缺失。我國規范網絡行業或行為的法律立法層次較低,主要是國務院及其所屬各部委制定的具有管理性質的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由于沒有起龍頭作用的網絡基本法,網絡立法無法朝著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方向發展;互聯網信息戰略、網絡安全等問題,因缺少相應的法律規范,不能很好地保障其實施的有效性,國家的重大網絡發展政策也因缺少法律的確認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
第二,立法理念上重政府監管,輕權利保障。我國目前的網絡治理立法主要是一種管制型的立法,以管理和維持秩序為主要目標,對于公民權利的保障沒有落實到實處。各規章除了管制目的以外,提出“維護”、“促進”、“保障”等口號,不是管制的出發點來立法的,但結合其具體內容來看,其權利保障目的在條文中鮮有體現。
第三,相關法律解釋的空白制約了網絡法實施的效果。網絡作為一種技術,它的技術特點決定了網絡法的實施過程中涉及到諸多技術術語。當前我國刑法典中不是沒有對網絡犯罪的專業術語加以規定,就是僅僅在相關法規以及規章中解釋,而此類解釋效力有限,且彼此沖突和矛盾的地方大量存在,這種現象影響了法律的嚴謹性和規范性,給司法實踐中預防以及打擊網絡犯罪造成困難,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網絡法實施的效果。
第四,現行網絡法律中已經頒布實施的專門法律亟需修訂。《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從四個方面明確規定了構成網絡犯罪且必須追究刑事責任的網絡犯罪行為,但是規定的四種犯罪行為過于簡單和原則,缺乏操作性;在互聯網應用管理方面出臺的《電子簽名法》也僅是一部技術性規定的法律,只適用于電子商務領域,作用范圍有限。
最后,法規規章的完整性、系統性不足。一方面,規范網絡行為、網絡治理的立法散見于各類條例、辦法、規定,立法缺乏應有的系統性,十分零亂,導致公民難以知法、懂法,行政主體難以執法;另一方面,不同的條例、規章之間缺乏關聯和相互支持,甚至出現重復和沖突。
三、加快推動我國網絡立法規制的對策建議
為維護網絡秩序,促進互聯網健康發展,維護公民合法權利和自由,保障公共安全,規制政府網絡治理的權力行使,鑒于
我國政府網絡監管立法的現狀,應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完善我國政府網絡治理立法。
首先,注重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維護互聯網健康發展。以引導互聯網健康發展為主,以行政管理手段為輔,充分尊重互聯網自身的客觀性,保障互聯網的自由發展和網民的網絡自由。政府網絡治理立法思路應當盡快調整,從多而復雜的事前管制、審批向事中、事后加強監督方向發展,從消極被動的防范限制轉變為積極的扶助、服務、推動,從限制權利型向保護權利、規制政府行為方向發展。
其次,加快制定網絡基本法。為治理網絡空間提供法律依據,維護網絡安全,保障網絡運營商和網絡用戶的正當權益,應當做好立法頂層設計,將有關網絡的基本問題做出統一規定。試想,如果有了網絡基本法,無論是部門還是地方立法,都有了立法依據,行政機關進行網絡管理時也能夠依法行政,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減少部門規章間及不同部門管理之間的沖突,實現“全國一盤棋”。
再次,盡快填補網絡法律法規空白。可以先著手制定某些急需的單行法,建議盡快推動網絡輿論專項立法、未成年人網絡信息安全法、電子交易法、制定針對網絡犯罪的專項立法以及加快完善網絡媒體法律法規,制定互聯網出版管理條例和出臺對手機媒體、博客、微博、即時通信等的管理法規。根據我國網絡立法的環境和條件,通過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方式,以填補現行網絡法律中的大量空白,減少信息網絡發展的障礙。
最后,我國網絡立法應具有前瞻性和中國特色。內容既要符合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實際情況,又要與國際互聯網治理的立法相接軌,還要與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想適應,使得法律具有穩定性和前瞻性。互聯網發展不只是技術性進步,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是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明確立法指導思想是促進互聯網發展,保護人民充分享有互聯網的便利而帶來的新的權利,確立網民至上的新的立法觀念。
作者簡介:
孟慶超,天津英華國際學校,研究方向:中國法律制度。
(作者單位:天津英華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