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學的興起是宋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現象。宋明理學的突出特點是融佛、道入儒形成“三教合一”,把倫理提高到本體,重建人的哲學;宋明理學的中心思想,是把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封建倫理道德,說成是人人都不能違反的至高無上的天理,其目的就是要維護社會的尊卑等級制度,從意識形態方面鞏固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其哲學內核和價值導向也影響著宋元時期的文化藝術觀念。
關鍵詞:理學;道;藝
宋代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中是一個重要的變革和轉型時期,它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從思想、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到社會各個階層的精神傾向、價值追求與社會心態,都呈現出與前代社會不同的特征,世風與士風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理學對文藝的影響,首先是在哲學意識形態上,它的“天人合一”說為中國古典美學走向成熟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一、理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緩慢的發展過程中,其實唐宋之際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封建社會的早期形態是士族門閥們對“佃戶”進行直接的人身控制,然而逐漸轉變為地主階級通過租佃制度對“佃戶”進行剝削,這樣就形成了長期被地主階級剝削的“佃戶”轉變成了國家租佃制度下的“客戶”。由于這樣的階級地位的轉變,使地主對農民的直接人身控制減弱了,然而農民階層對地主階級的人身依附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當然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地主階級除了強化國家機器以外,如要政治上加強對農民的統治,需要一套具有說服力的哲學體系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意識形態上加深對農民階級的麻醉,以便更加適應當前的政權鞏固。并且,原有的漢儒古訓、赤裸裸的天命論,以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為首的儒家學說早已喪失原有的活力。于是,以“窮理盡性”為核心的“理學”,也就是后來的“新儒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便應運而生了。
二、“新儒學”的誕生
先秦的孔子提出“仁”、“義”,是一種應該,而非“必然”的、絕對的命令。孟子提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四端”,這“四端”充分擴充,就變成了四種“常德”,即儒家推崇的仁、義、禮、智。這些“德”都是人性內在的生長,是與生俱來的,人人應有之。因此,孔孟的言論只是對人性的一種闡釋和設想,并沒有對其行為規范做具體的理論上的架構。到了漢代,以董仲舒為首的哲學家、政治家提出了“三綱”、“五常”等社會倫理學說。儒家的綱常即為一種道德規范,這種規范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與文明發展的根本,也是科學和藝術發展的母體。雖然董仲舒的“三綱”、“五常”較之先秦的孔孟之道,更加細致化和多維化,已然對于鞏固漢朝的政治格局已經有了明顯的理論化趨勢。到了宋代,需要一種更加具有思辨性色彩的理論內容,為當下的倫理綱常制造一種合理的哲理依據。宋朝的統治者們極力把儒釋道三家糅合在一起,建立一套唯心主義的新體系。中唐以后的“疑古惑經風氣”運動也為新儒學的產生提供有利的學術環境,這一運動造成了兩漢以來中國學術史中罕見的活躍的氣氛,也正是這種懷疑精神促進了宋代學術的繁榮發展。宋學家們提出了許多的獨立的學術見解如“養性明心”、“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等主張,宣揚人是可以通過學習“道”而改變心性從而達到一種“圣賢”境界,“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論點在宋學之中得到了發展。以二程為代表的洛學、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新學、司馬光為代表的塑學,以及以蘇軾父子為代表的蜀學的活躍和爭鳴,為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
宋朝理學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哲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宋明理學是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別具特點和風格的哲學思維形態。它被統治階級奉為官方哲學,長達幾百年之久。同時也支配著我國經濟,政治以及文化思想的發展。其哲學內核和價值導向也影響著宋元時期的文化藝術觀念。
三、“藝即道”、“道即藝”的哲學依據
道家的“萬物齊一”的精神與儒家那種務實精神的結合,使得“道”的真諦被貫穿到了各種平凡的事件和所有事物之中。“道”存在于萬物之中。最高的道是離不開物的,充斥在萬物之中。因此,“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外無物,物外無道。”道即是抽象的哲理,作為宇宙總的規律乃無形、無色、無味。道家認為:“既然有萬物,必有萬物之所以從生者”。這個“者”,他們認為是“道”。因為“道”是不可名的,也就不是特指任何具體物相,只是一種形式的概念。既然“道”是萬物之所從生者,它也就必然不是萬物中之一物。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認為圣人是那么的不可高攀,他們從禪宗得知,佛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同樣,如果自己愿意修道,人人便可為圣人。
后來宋明的一些理學家把這種——即“人人皆可為圣人”的思想發展到了極端。他們認為,一個真正懂得真理的人,他的高尚品質和深邃的智慧并不一定體現在經國濟民的這些大事上,他可以從一些細小的日常瑣事中來領悟“道”的高深境界,并且,可以將這領悟人格跡化在自己的對象里。這就使得那些“傾心與藝”而不愿“至于朝堂”的士,可以冠冕堂皇的用自己精湛的藝術來標榜道德境界,而不必像孔子那樣耗盡畢生的精力去直接干預社會,宣傳真理。這種思想為那些“文以載道”、“詩以采風”的文人提供了一種理由,他們只要在道德方面的修養有足夠的信心,那么這種修為境界也可以跡化到藝術領域中。因此也就產生中國古代所獨有的“人品論畫品”的獨特的藝術品鑒方式。
理學中的這種“藝即道”、“道即藝”的理論,至少在輿論上為宋明的文人們無心朝堂政事,游藝于詩文、山水之間提供了一種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2]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
周萍,女,回族,1981年6月生,籍貫:湖南常德,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倫理。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