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祥符調的發源地在現在的河南開封和新鄉一帶,由于在北宋年間開封被稱為祥符縣,祥符調也由此得名。祥符調被大家廣泛認為是最正宗的豫劇流派之一,為標準的中州正韻,是正宗的傳統豫劇唱腔。作為新一代的繼承者,我們應該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自覺弘揚祥符調的傳統精髓。
關鍵詞:豫劇;祥符調;歷史
眾所周知,河南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一,而祥符調絕對可稱得上是豫劇藝術的代表。每每傳播到一個新的地區都會與當地特有的語音和方言相融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新的風格,再加上與其他唱腔藝術的融合,隨之自成流派。在豫劇的四大聲腔中的“祥符調”被我們當世公認為豫劇的源頭所在。如今,河南豫劇己經成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優秀文化遺產傳承與發揚的道路上也將取得新的成就。
一、早期祥符調的發展
“樣符調”由祥符縣得名,而如今的開封也就是北宋真宗年間的祥符縣,所以說當今的開封便是“祥符調”的發展中心。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從中便知公元1100年左右就已經產生了供人們娛樂生活需要的“瓦肆勾欄”。瓦子內藝人的表演豐富多樣,其中戲劇方面有小雜劇、影戲、雜扮、傀儡戲等。北宋時期以東京開封為中心的雜劇,標志著中國戲曲的正式形成。1271年,北宋滅亡,金人占據中原,在此之后又出現了金院本。所謂”院本”,是娼妓居住的”行院”中伎藝人演出的劇目。
1127年,北宋滅亡之后宋氏南遷,南宋定都應天,北宋雜劇也隨著皇室與災民傳入南方,久而久之,便與閩、浙一帶的”永嘉雜劇”在一定出程度上進一步融合,由此產生新的元素與風格。隨后又吸收了元雜劇中的精華,使其變得更加成熟。在融合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劇目如被譽為四大南戲中的《拜月亭記》、《荊釵記》和《白兔記》都被開封戲曲借鑒而發展,另外還有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竇娥冤》,《孟姜女》、《朱買臣》、《趙氏孤兒》等。這些優秀作品至今依然是開封豫劇的中被大家廣為流傳的一些經典。
二、興盛期祥符調的發展
到了明朝初期,雜劇在南方的發展進一步加深,逐漸開始出現南曲化。在民間傳播的過程中,一方面不斷出現新的面貌,另一方面不斷由南向北擴展。在這個過程中開封系也受到不少南戲的影響,而且吸收了南戲的精髓。在當時,有不少著名的雜劇作家,更有甚者當朝皇室周憲王朱有墩也是其中之一。他的著作有《誠齋新錄》等。據史書記載,明初開封戲曲發展興盛,發展勢頭空前興盛,據說當時僅開封一處便有上百家戲班,其中有將近七、八十班大梨園,連小吹打也有近二三十班。明朝初期,廟宇興盛,開封區域可以說是廟宇林立,據史書記載在當時近五十余處廟宇都可謂頗具規模,當然每逢節令廟會,搭臺唱戲也就司空見慣??梢姡鞒瘯r的開封戲曲也稱得上是盛極一時的。
1636年,滿人入關建立清朝,在清朝初期秦腔也隨之傳入中原,在戲劇大熔爐的洗練下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梆子,也就是所說的“謳戲”,到了乾隆年間,弋陽腔開始流行,以至最終風靡全國,然而在各地演出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各不相同細微差別,弋陽腔與各地民間聲腔互相影響融合逐漸產生新的元素。隨之各種地方戲曲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在梆子腔中有河南梆子。與此同時,昆曲,青戲流入河南,河南戲曲受到這兩種南戲的影響被視為羅羅腔和弦索腔的開端。羅羅腔的成熟與形成大致在清朝雍正年間,當時被眾人被稱為噦戲?!队甏鍎≡挕罚骸芭畠呵灰嗝宜髑?,俗名‘河南調’,音似弋腔,而尾聲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聲悠然以長?!逼渲斜愕莱隽讼宜髑坏莫毺仫L格,而弦索腔大致可分為大弦子戲、大笛子戲、卷戲、曲子戲等多種。乾隆年間流行的“土梆戲”,可以說是豫劇“祥符調”的雛型。史書記載,在當時蔣門、許門在梆子戲上基本上平分天下,許門以當今封丘縣曹崗鄉清河集為中心,在當時可謂紅極一時。之后的“祥符調”演員有很多出自“許門”。蔣門則在如今的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朱仙鎮扎根發展,之后因為發生水災,在被迫的情況下蔣門第三代掌門人蔣扎子離開朱仙鎮,輾轉來到豫北,而隨之“祥符調”也就順理成章的在豫北一帶扎了根,由此形成豫劇的豫東調、高調、沙河調。光緒年間,許門的第四代傳人許長慶可謂是桃李滿園,弟子眾多,一生中他共培養了生、旦、凈、丑等多達200多位著名演員。這為民國時期豫劇“祥符調”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三、近現代動蕩期祥符調的發展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與此同時茶社(即戲園)也開始走進人們的視線,其中最盛者當屬義成班,然而不久后,后起之秀天興班以其強勁的實力不同的風格在民國初年轟動一時,除此之外其他班社也是相當活躍,這些班社共同匯聚開封,于是在當時開封依然是我國“祥符調”的發展中心。之后,自孫延德起,一開先河,開始收女徒,如被稱為豫劇皇后的陳素真,由此女子也就開始登上舞臺,然而卻一發不可收拾,在當時隨著司鳳英、陳素真的走紅,越來越多的女演員進入豫劇大家庭。但是事情總是有兩面性的,隨著一批女演員的走紅,被稱為“四生四花臉”的“外八腳”也隨之走向一條沒落的道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于中國內地戰爭剛剛結束,百廢待興,很多東西都進行了新的布置,一方面政府對豫劇班社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改革,另一方面1956年隨著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祥符調”的頂梁柱陳素真、桑振君等出走他地。然而豫劇的厄運并沒有就此結束,禍不單行,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傳統藝術家們被迫害,大多傳統劇目被迫停演,“祥符調”也不例外,成為眾矢之的,由此進一步加速了它的衰落。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祥符調”又重獲新生。在此之后,乘著政府改革的東風,懷著一顆復興豫劇的心,廣大豫劇工作者先后舉辦了多場以“祥符調”為主題的演唱會。而當下,豫劇藝術的鐘愛者們,早已行動起來,豫劇的復興已然深入人心。
四、小結
總而言之,“祥符調”是豫劇這棵大樹的根基。亦是是豫劇唱腔的主流,“祥符調”的復興便是豫劇的復興,便是河南“戲曲大省”的的復興。復興祥符調的核心就是尊重“祥符調”的傳統、關鍵是要廣泛吸收純天然的民間音樂,根本是充分保證豫劇不同行當之間的均衡發展,只有這樣這棵擎天大樹才能重新生出綠色的精靈。
參考文獻
[1]胡芝鳳.《戲曲演員創造角色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32-35.
[2]韓德英.《民間戲曲》[M].海燕出版社,1997,14-21.
[3]馬紫晨.《中國豫劇大詞典》[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8.
[4]楊建民,楊揚,韓德英.《中國豫劇》[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210-279.
[5]范立方.《豫劇音樂通論》[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5-42
作者簡介:
李倩倩(1992.11),女,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單位: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研究方向為音樂與舞蹈學。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