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它展現著祖先們的智慧頭腦和創造能力,同時,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進行了一定的分析,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與發展的重要意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與發展提出意見。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發展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因此,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與發展,對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彰顯文化自信有著重大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與發展的現狀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必須勇于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思維,也就是新形勢下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可見,文化自信對我國建設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前,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極為豐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受眾越來越少;現代制造工藝同樣威脅著傳統手工技藝,這些因素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非遺傳承人在傳播傳統藝術上力不從心,該類藝術家們數量在不斷減少而且年齡在逐漸增大,這對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青年一代的響應積極度不高,年青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枯燥、新鮮度不夠,傳承教育得不到有效的發展,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遇到威脅。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與發展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與精神層面的集中表達,具有深遠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個名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它展現著祖先們的智慧頭腦和創造能力,同時,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徑,著力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與發展的做法
(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掌握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全面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或地區主管機構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國策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對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大規模普查,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有利于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有利于提升人們團結和凝聚意識,促進我國綜合實力的有效提升。
(二)實現與高校素質教育協同發展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教育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傳播路徑,其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貫徹到教學過程中,從不同學科和領域展開多樣化的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進而不斷增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和信心。充分結合高校素質教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目的、有計劃地向所有學生推進,將文化的傳播與素質教育相互結合起來,增強其在我國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因此,借助高校素質教育繼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促進兩者的相互協調發展。
(三)面對優秀傳統文化觀念的形成,應從小開始培養。
知識是素養形成和提高的基礎,素養是知識內化和升華的結果。在知識海洋里汲取大量養分是青少年提高素養的必然之路,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優秀成分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需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族學、民俗學、哲學、文學、藝術、地理學、化學、物理學、醫學、天文學知識,學習掌握這些知識技能可以幫助青少年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無形中也提升了人文素養。基于此,對青少年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就應側重發掘和展現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中的那些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
(四)高效利用網絡技術傳播傳統文化
在現代社會,網絡信息技術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因此在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還應積極發揮各種網絡技術平臺和手段的作用,將其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和載體,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有效融合,進而為廣大群眾文化自信的形成與提升提供良好的條件。首先,由于新媒體具有強大的社會輿論導向作用,并且隨著網絡的普及,網民的數量不斷上升,群體結構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因此要發揮新媒體等網絡平臺的作用,充分發揮其傳播優勢,不斷提高群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高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對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和作用。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在實際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積極傳播和弘揚,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與認同,樹立堅定不移的文化自信,不斷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從而實現文化強國戰略。
基金項目:2017年“攀登計劃”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項目(哲學社會科學類一般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與高校素質教育對接路徑新探——以廣東行政職業學院為例”的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鐘憶緣,廖苑華,鄭士林,葉文通.試論大學生在促進廣州灰塑文化藝術傳承發展的作用[J].教育,2016(04):310-311.
[2]王雷.中國教育文化遺產:內涵、價值與傳承[J].中國教育科學,2015(04):179-193+178+235.
[3]王丹彤.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性傳承方式探索[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12(00):139-152.
作者簡介:
蘇旋芬,廣東行政職業學院2016級學生;劉梅蘭、覃雪紅,廣東行政職業學院2015級學生。
指導老師:
鄭士林,廣東行政職業學院輔導員,高教研究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單位:廣東行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