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域活動又稱區角活動或活動區活動,是教育 者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創設不同的活動區域,讓 幼兒自主選擇并通過與材料、環境及同伴的充分互 動而獲得全面發展的一種活動形式。與幼兒園的集 體教育活動相比,區域活動呈現幼兒自主活動、自由 交往和自我表現的特征,教師引導或組織的痕跡明 顯。當然,區域活動并不是教育者完全不加影響、不 予控制的絕對自由的活動,教師的影響與控制往往 是通過環境的創設、活動材料的投放或游戲規則的 設定來實現的。如今,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已將區域 活動作為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活動成為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延伸與補充,區域活動 與幼兒園其他教育教學形式共同構成了幼兒園的課 程體系。
關鍵詞:區域活動;幼兒教育;活動組織策略
一、制定區域活動有效規則
有效的區域活動的開展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諸如區域空間的規劃、活動材料的選擇、活動規則的 制訂、活動內容的設計等。區域活動中規則的制訂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決定區域活動能否 有序地開展。創設區域活動的初衷是為幼兒提供一 個自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在玩中充分享受自 主學習的自由,但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一種 不超越規范前提下的自律,是充分理解和內化規則 后的自然自在。
例如,進入活動區域的規則設計,每個幼 兒須在進區前進行預約,這樣不僅有效告知了進區 的人數而且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幼兒的選擇興趣與 活動參與狀況。而更多時候,那些隱蔽在 環境之中,沒有明確規定和要求的隱性規則卻在實 際中起著支配活動、維護規則的重要作用。例如,進 入活動區域的規則設計,圖書角門口的四對腳印簡 潔明了地告訴了幼兒規則:進區須脫鞋、鞋按序列擺 放、限四人進區。這樣的設置使得幼兒的 進區環節更為有序,出區時按著腳印的朝向穿鞋,無 形中訓練了幼兒的生活技能,一舉兩得。
區域規則的變化需要教 師———幼兒區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具 有發現在真實教育情境下的教育問題以及幼兒真實 需要的敏感與直覺,及時調整活動的組織與計劃。教師應該把規則變化的主動權交給幼兒,讓幼兒自 行決定規則是否變化、怎樣變化甚至變化的幅度。當然,區域活動前后的規則討論至關重要,活動前教 師要提醒幼兒規則已經變化或明示新規則的要求,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充分體驗與執行規則,活動后 教師要組織幼兒討論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檢視規則 制訂的合理性,并及時調整與修訂規則。這樣既可 以充分保障區域活動中幼兒的主人翁意識和自主 性,又可以使規則本身順應活動的變化,體現靈活機 動的特征。區域活動中的規則是每一名參與者共同商討并 制訂的結果,但畢竟規則遵循的主體、規則體驗的主 體是幼兒,區域活動中規則的實行須依賴于每一名 幼兒的維護與遵守,否則規則的制訂只能成為形同 虛設的空殼。以區域活動中的建構活動區為例,建 構活動區是規則實行較為困難的區域,主要是因為 建構活動往往以自由操作為主,經常沒有明確的建 構目的與活動要求,活動沒有挑戰性,很多幼兒便早 早結束活動而相互打鬧,將安靜有序玩耍、材料收放 整齊等規則置之腦后。教師在幼兒參與建構區域活 動前,就按照建構難度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游戲任務,有效避免了幼兒游戲過程中的無序狀態。
二、不斷豐富并提升指導方法與技巧
要想在區域活動中不斷培養幼兒的能力,首先教師 本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多了解一些關于幼兒區域活動的教育書籍與資料,并將其結合自 身班級的實際情況加以充分的利用。例如教師可以從幼兒的興趣特點出發,設計出一些簡單、有趣的活動形式,并利用潛移默化的 形式去引導幼兒參與其中。當然,在整個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 要密切的觀察每一個幼兒的動態,積極發揮出自身的指導性作用,保證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得以充分的體現。在幼兒進行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 性作用。由于幼兒的年 齡問題所致,無論教師使用任何形式的指導方法與技巧,都要特別 注重對幼兒的鼓勵與幫助,這是幼兒進行有效的區域活動時所必 不可少的。及時的進行教學總結與反思,對于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 科學探究能力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每一次區域活動之后,教師 都要將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以及活動效果進行仔細的總結,發現 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挖掘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后還要對如何解決問 題制定出一些針對性的方法與策略。這樣一來,便可以為幼兒的下 一次區域活動提供更多的幫助與借鑒。區域活動過程是整個活動的中心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在 這個環節中,幼兒通過與材料的互動,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想象 力、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等。對過程的評價主要從以下幾 方面進行:對幼兒的注意力進行評價,幼兒注意力是否集中取決于他對一件事物的興趣,對區域活動感興趣的表現有:興致勃勃的擺弄材料,能與同伴合作、分享。不 感興趣的表現有:坐在區域中無所事事,東張西望。有了興趣之后,幼兒才會更加專注的投入到區域活動中,操作時間也會持續的更 久。當然,不同年齡段幼兒保持注意力的時間也不同,教師要根據 幼兒的年齡進行合理的評價。對幼兒的思維能力進行評價,幼兒思維能力的強弱可以通過區域顯示出來,其主要表現在語言表達方面、思維能力方面、材料使用方面和發現、解決問題方面。
例如:思維能力強的的幼兒能夠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會選擇有難 度、有挑戰性的材料,甚至能創造出新的玩法,在遇到困難時會主 動尋找解決的方法,而不是退縮。對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進行評價,在區域活動時,幼兒之間會發生交流、合作、分享、爭搶、打鬧 等行為,教師可以根據這些行為來進行評價。社會交往能力強的幼 兒會做出親社會行為,他們在活動中總是處于主動地位,愿意出主意、想辦法,甚至能夠幫助他人解決矛盾。
三、結束語
教師要 認真地觀察幼兒,對于不能自主選擇的幼兒教師要給予鼓勵與幫 助,讓孩子增強自信心。然而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目的性會隨年齡的增長不斷提高,小班的幼兒往往會聽從教師的指令來選擇區域,其過程無目的,缺 乏自主意識;而到了大班,幼兒會根據自己的意愿來選擇入區卡并 進行游戲,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意識。教師在橫向評價幼兒目的性的 同時,也要注意縱向觀察幼兒是否有進步。
參考文獻
[1]俞藍.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 師,2017(5):11-11.
[2]延菲菲.讓童心在創造中飛揚——區域活動中幼兒探索能力的 培養[J]讀寫算:教師版,2017(31):100-100
(作者單位:廣州市南沙區東涌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