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霞飛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玉成實驗小學,江蘇蘇州 215131)
文字表達是一種權利,教師應先把文字表達權利還給學生。與其說提升文字表達力,不如說解放文字表達力[1]。如何提升文字表達力,是一種技巧問題,許多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了總結,其方法多是讓學生多讀、多寫。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一些教師有意無意地限制了學生讀的范圍和時間,用考試作文的標準束縛了學生表達的手腳,學生邁不開表達的步子,何談提升文字表達力。
毫無疑問,一學期一冊薄薄的語文書是“喂不飽”學生的。學生正處在閱讀“饑餓”期,好奇的眼睛、敏感的心思、好動的手腳、無瑕的情感,他們對世界和未知充滿探究的興趣和動力。顯然,教師的課堂教學和自身的知識儲備已無法滿足他們的欲望,這時,書籍的作用就十分重要。祖先的智慧通過書籍這一載體代代傳承,學生閱讀多了,自然有所獲取。但目前閱讀存在較多問題。
讀得少。學生閱讀量不足,缺乏閱讀時間是首要原因。學生的時間去哪兒了?被作業、試卷和分數占去了。一些學生非但缺少閱讀的時間,連休息、睡眠的時間都無法得到保證。教師閱讀量也存在不足的情況。不讀書卻兢兢業業教書的教師比比皆是。教師不讀書,讀得少,用什么指導學生閱讀?
閱讀質量不高。只有廣泛閱讀,才能“釀出蜜來”,錢穆先生孜孜不倦、博覽群書,才能著作等身。當然,所能選擇的好書不多也是教師面臨的困境。
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法唯有多讀書。教師要如饑似渴地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都要有所涉獵。很多教師身患讀書“貧血”癥,且病情很重。教師應在廣泛閱讀中,學會辨別好書和不值得讀的書,煉成選擇好書的火眼金睛,然后向學生推薦好書,介紹讀書的坎坷,提醒學生讀書時盡量少走彎路。給學生提供好的閱讀素材,是教師的責任。
讀好書要趁早。早讀書早得益,越早讀好書得益越多。對于學生來說,讀書是獲得知識;但閱讀的過程是思維的過程,是對話的過程,閱讀能使思維更活躍、更豐富,也就使學生積累下佳詞好句,只等用筆將它們寫下。
讓學生自由地閱讀,教師謹慎指導。每個人的審美不一,每個人閱讀旅程中的感觸不同,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相信學生的選擇。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閱讀的選擇是不一樣的,這是閱讀的差異性,也是閱讀的豐富性。但是,教師要告訴學生,讀得懂的書要讀,讀不懂的書要努力讀懂,后者的閱讀令人其樂無窮。

寫作是一種創造,哪怕學生僅僅寫下一句話的“作文”,也是一種寫作,也是一種創造。
作文其實難度不大,但總有人誤認為會說就一定會寫;總有人誤認為,書讀得多了就一定筆下不絕。從說到寫,中間隔著一道鴻溝,是兩種思維的“鴻溝”,需要“跨越”。“跨越”鴻溝最笨拙且最佳的路徑是多寫。教師要相信學生有天然的表達欲望,和用文字表達的欲望。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不同,書面表達自有其佳處,有些時候,口頭表達是無法替代書面表達的。學生識字、讀書,隨著識字數量的增多,經歷閱讀的變化,學生就會漸漸發現,用文字表達的美妙之處。學生帶有獨特的情感,初嘗孤獨和寂寞,有自己的愿望,更有自己的理想。于是,學生想要拿起筆,寫下一段或一篇文字,這成為學生成長的需要。
在寫作題材上,教師應注意不要限制學生。很多教師發現,一些學生往往難以完成命題作文,但自由寫作精彩紛呈。命題作文在全班統一時間、統一內容,讓學生不得不寫,學生內心抗拒自然寫不出好文字。自由作文,學生自由發揮,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自然興趣盎然。表達,本應是輕松快樂的事情。作文難,難在作文指導的教條上、束縛上,阻礙了學生的興趣發展。
在寫作訓練的初期階段,教師應該讓活潑好動的學生自由想象,讓他們在文字的田野里自由馳騁。“野馬們”總有一天會跑累,會回歸,會自我調整。
在自由寫作課堂上,教師可不規定內容,只是對學生寫作提出建議,不限定寫作內容,不限定寫作題材,但必須注意一點:務必寫真話,將內心深處的想法認真表達,讓學生看到什么就寫什么,聽到什么就寫什么。
在寫作課堂上,教師只需觀察和提出建議。教師應觀察學生寫作,發現學生寫作中的精妙之處、用力之處、獨特之處,對學生的優秀表現提出表揚,一個標點用得好要表揚,一個字詞用得準確要肯定……對于語文教師來說,上好作文課,重點不在于指導,而在于觀察與發現。教師應具備發現的眼光和能力,有透過文字洞察學生寫作心理的眼光,如此,才能和學生對話。
所以,讀懂學生的作文十分重要。很多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誤會、誤解,都源于不懂學生,看不懂學生的文字表達。有的教師輕視學生的文字,否認學生的情感和想法,漠視學生的文字表達的規律和差異。當一名教師“鉆”到學生的文字里,理解它、讀懂它,與學生對話,這些反饋能夠令學生有所感觸:老師是懂我的。學生頓時感受到了教師對自己的尊重。我們認為作文的感情在文字里,其實也在文字外:當學生的文字得到教師的認可后,學生會帶著尊嚴和責任完成寫作。
只有學生多寫,才能有更多的體驗,教師的建議才會被接受或拒絕。教師的建議首先不在于寫的技巧,而在于讀。學生想寫小說,教師應推薦幾本優秀小說。優秀的小說是最好的“寫作教材”,它會告訴學生,如何寫景、敘事、刻畫人物形象、描摹物體等。根據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風格,教師可推薦相應的名家名著。有的教師可能感到不解,學生沒寫多少作文,怎么有風格呢?風格不是形成的,風格是“生長”出來的。教師應理解學生的敘述邏輯、選材傾向、感情觸發點,這些元素集合于文字中,學生寫作自然形成自己的風格。
但即使有自己的喜好,也不能墨守成規,教師應引導學生敞開胸懷,了解名家風格,汲取不同的養分,直至釀出屬于自己的鮮明風格。
讀和寫,難以分家;沒有單純的寫而不讀,寫了之后的讀,才會讀出別樣的味道,讀得深刻、讀出共鳴,練就辨別好書的明亮眼睛。在讀和寫之間,教師應做一名謙卑的火炬手,將火炬傳遞到學生手中,讓學生自己擎著火炬照亮前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