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炎云
(福建省閩侯縣實驗中學,福建閩侯 3501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規定:“中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薄熬拍暾n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睂τ诘谒膶W段學生閱讀的要求則更加明確:“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碧岣邔W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這已經成為語文界的共識[1]。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近20年來,素質教育的口號雖越吹越響,但應試教育的桎梏依然牢不可破,學生忙于應付教師布置的作業的現象屢見不鮮。筆者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家長、查閱圖書館借書記錄等方法,對我校八年級學生(300名學生參與調查)課外閱讀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詳細而真實地記錄了大量數據。結合調查數據、借閱數據及走訪情況,筆者發現,學生的課外閱讀存在閱讀量小、內容較淺薄,“淺閱讀”“快餐式閱讀”等現象泛化。
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及網絡的普及,給教育領域帶來了“春天”,為課外閱讀教學提供了無限可能,有望改變傳統課外閱讀薄弱甚至缺失的狀態。第一,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網絡的普及,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使用率大幅提升,使課外閱讀能突破時空的限制,真真正正、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生。第二,網絡環境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了海量的資源,除了傳統的文本圖片外,音頻、視頻也極大地擴充了閱讀內容,使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共享成為可能,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三,微信公眾號、微信群、荔枝App軟件、美篇、IS智慧平臺班級空間等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了平臺,可視、可聽、可回看。第四,無限延展的網絡學習環境,為學生開辟了自主閱讀和個性化思考、表達的時間和空間。
近年來,關于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教學有很多研究和探索,如李國林提出了“確定閱讀內容—創設閱讀情境—明確閱讀目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饋總結”的閱讀教學策略;殷英給出了網絡環境下“創設情景化閱讀的平臺,創設個性化閱讀的平臺,創設拓展閱讀的平臺,創設主題探究的平臺,創設群體激智的交互平臺,創設成果展示的平臺”的自主閱讀教學策略等。這些為推動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教學實踐做出了有益探索,但這些探索或者是課內閱讀教學的策略,或者并沒有給出具體的操作方法[2]。
為了改變學生課外閱讀量少、沒時間閱讀及“淺閱讀”的現狀,筆者在利用網絡環境促進師生課外共讀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筆者經過長時間的關注和比較,為學生推薦了“聽書369”微信公眾號,并與學生一起制訂計劃,共聽共讀一本書?!奥爼?69”微信公眾號是一款手機聽書軟件,是現在使用人數最多和最受歡迎的有聲讀物軟件之一,包含“聽書合集”“中外名著在線閱讀”“精品推薦”三個版塊,聽書合集中既有中學生中考必讀名著之《西游記》《水滸傳》《簡·愛》《魯濱孫漂流記》《駱駝祥子》等,也有《呼嘯山莊》《安娜卡列尼娜》《悲慘世界》等學生特別喜歡的名著,更有《百家講堂》(《人間詞話》《詩歌唐朝》等)系列講座等共計100個合集?!爸型饷诰€閱讀”按字母順序收錄了六七百部中外名著?!奥爼霞笨陕?,“名著閱讀”可看,一部手機、一個公眾號即可將整個微型圖書館藏于袖中,隨時隨地將閱讀進行到底。

聽慣了課堂上陌生的朗讀錄音,聽聽自己教師親切的聲音,是不是一種美好的享受?聽慣了課堂上教師抑揚頓挫的授課,聽聽教師通過錄制軟件錄下的柔美的朗讀,是不是一種新奇的體驗?熱愛朗讀的筆者,嘗試著通過荔枝App,錄制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如丁立梅的《掌心化雪》《光陰如繡,蔓草生香》《如果可以這樣愛你》,林清玄的《買一瓣心香》……一篇篇美文,配以“云水禪心”“落院”“漁舟晚唱”“月光下的鳳尾竹”等古箏、葫蘆絲曲作為背景音樂,變成有聲的文字、有情的文章,學生更喜歡聽,更能聽懂文章中的意蘊,也就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情感體驗。
如果閱讀只停留在聽和看的層面上,只感受到聲音的美和文字的美是遠遠不夠的,未免有“淺閱讀”的嫌疑。因此,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按照閱讀的層級結構,不僅引導學生把握結構、理解文意,還要引導學生領悟情感,感受不同的語言風格,引導學生從閱讀走向寫作,學會創造性地表達。而上述這些活動都可放在IS智慧平臺的班級空間中進行。教師可先用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在群里就提的問題或閱讀中產生的疑問展開討論,組間互助,教師也可以錄制簡單的微課,對文章的核心問題及典型問題進行講解,把閱讀從感性引向理性,從“淺閱讀”走向“深閱讀”[3]。
網絡環境為師生課外共讀提供了無限可能,延展了閱讀教學的廣度,微信公眾號、微信群、荔枝App軟件、美篇等平臺的應用,解決了學生課外閱讀量少、沒時間閱讀的問題,IS智慧平臺班級空間實現了課下師生互動及“學習部落共同體”的互助作用,提高了學生閱讀的參與率,從“淺閱讀”走向“深閱讀”。開展網絡環境下師生課外共讀活動一年多來,初見成效: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數量明顯增多,學生閱讀課外名著、名家散文的人數有所增加,閱讀的興趣更濃,閱讀更趨理性化。當然,在利用網絡環境實現師生共讀時,還要考慮如何避免部分學生利用手機進行與閱讀無關的活動的問題。
總而言之,在網絡輔助環境下的師生課外共讀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網絡環境下開展師生課外閱讀,在閱讀方式、閱讀數量以及閱讀質量上都有了明顯提高,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素養也有了顯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