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芳
【摘 要】統編教材把識字單元編排在拼音單元之前,不借助拼音的識字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為此教師應在充分解讀教材的基礎上,豐富課堂中的識字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模仿、圖文對應、語境識字、字理識字、游戲識字等多種識字方法的引導下,愛上漢字、愛上語文,讓識字教學變得有趣、有效、有文化。
【關鍵詞】識字教學;策略;統編教材;一年級
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有五篇識字課文,內容簡單,特色鮮明,包含著許多中國傳統文化,貼近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的編排是先識字后學拼音,打破了以往的常規,這樣有利于學生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回歸語文學習的本質,明白識字和拼音之間的關系,理解語文學習的目的。然而,學生不借助“拼音”這根拐杖,該如何領會生字的音、形、義呢?筆者嘗試用以下方法來突破識字難關。
“識字一”單元中的生字是生活中最常見和常用的,學生易識記,但有些學生的讀音不準,這時教師又不能教拼音,為此感到很煩惱。學生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在于他們在學說話的時候家長沒有進行糾正,久而久之就產生了發音不準的問題。當然,有些發音不準是地方口音導致的,這糾正起來要困難許多。
如在教學“三”和“山”時,學生的舌頭經常繞不過來,頻頻讀錯。筆者通過展示夸張的嘴型、放慢語速、反復發音來引導學生模仿、跟讀。學生沒有學過拼音,但教師可以把發音的方法先教給他們。筆者出示手掌進行示范:讀“三”的時候,舌頭放平;讀“山”的時候,舌頭翹起來一點。另外還嘗試讓學生讀一讀繞口令《三和山》——三是三,山是山。三三是三三,三山是三山。三三不是三山,三山不是三三。對于經常讀錯的學生,筆者鼓勵他們大膽讀,經常說這兩個字。經過一段時間后,他們自然克服了“三”和“山”發音不準的問題。該單元中“坐”和“站”的教學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進行。
一年級的學生對圖片的敏感度遠高于文字,他們對圖片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高于文字。讓形象的圖片與抽象的文字對應,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降低識字難度,這也是識字的一種好方法。《口耳目》一課采用了兒童最常用的看圖識字方法,借助生活化的插圖和身體的器官,幫助學生認識“口、耳、目、手、足”5個字。在教學“耳”字時,筆者出示耳朵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耳朵、耳洞、耳垂等,引導學生讀準“耳”這個音;再出示耳機、耳環的圖片,引導學生給“耳”找找朋友。教學“手”字時,筆者出示手掌和手臂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和“手”有關的詞語,學生很快就說出了“手指、手心、手背、手腕”等詞。接著,筆者請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畫與“手”有關的物品。學生在觀看一幅幅形象的圖片中不知不覺就抓住了圖片與生字間的共性,認識了本課的生字,也理解了字的含義。
孤立的漢字是無助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漢字只有出現在一定的語境中才會變得鮮活,充滿生命力。識字不是孤零零地認字,是可以和閱讀、和口語交際整合在一起的。
在教學《天地人》一課時,筆者從《盤古開天地》這個神話故事入手,通過繪聲繪色地講述,把學生帶入到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世界。講完故事后,筆者問學生:“你覺得盤古是一個怎樣的人?”有學生說勇敢,有學生說神一樣的大力士,有學生說頂天立地的人。于是,筆者相機板書了“天”和“人”的甲骨文,讓他們猜一猜哪一個是現在的“天”字。很多學生都說“天”字的甲骨文和盤古頭頂著天、腳蹬著地的樣子很像,而“人”字的甲骨文仿佛一個人側著身子,好像在感謝盤古創造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學生的想象力是多么豐富,在故事中他們不但認識了“天地人”,而且了解了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的關系,感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有些學生分不清“你”“他”“地”三個字。筆者創設情景,讓學生扮演這三個字,分別介紹自己。“你”介紹說:和好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經常會用到“你”字。我的身體里還藏著一個變形的“人”字。“他”的自我介紹:我的身體里也藏著一個變形的“人”字。我和“地”長得很像,但我們倆“衣服的袖子”不一樣。“地”說:我的身上蓋著厚厚的泥土,看起來黃黃的。我會變魔術,我和小草在一起的時候大家叫我草地,我和雪花在一起的時候大家叫我雪地。
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追溯字源,我們會發現古代的漢字在表達字的內涵時極為生動,這就是字理。字理識字就是挖掘漢字本身的構字規律,把由筆畫組成的漢字變成形象生動的圖畫, 使學生在感受漢字之美的同時了解漢字的構字特點,掌握構字規律,從而提高識字效率。
《日月水火》一課安排了八個漢字,每一個漢字配有實物圖和甲骨文,圖文對應,主要運用象形字識字法進行教學。在教學中,筆者先呈現打亂順序的甲骨文和楷體字,小組討論,將生字和甲骨文連一連。再引導學生觀察“水”的構字規律,讓學生說說圖片上畫了什么,它的形體與甲骨文有什么聯系,甲骨文與現在的漢字又有什么關系。然后利用微課將圖片、甲骨文和漢字重合。最后小組合作遷移學習其他七個象形字。在此基礎上,筆者再讓學生畫畫今天所學的2~3個漢字的甲骨文,讓同學猜一猜。這課的漢字都是比較常見的,學生了解了漢字的字理,也更加深刻地感受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對于本單元中的“坐、站、對”等字,教師也可以利用形象的甲骨文,讓學生在理解字理的基礎上識記,這比死記硬背有趣得多,也能幫助他們了解民族文化。對于表示數字的漢字,則可以采用古代計數法,通過對比讓學生來識記。字理識字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掌握生字音、形、義三者的聯系,激發識字的興趣,提高識字的效率。
一年級學生的課堂專注時間比較短,沒有趣味的課堂會使他們失去興趣,所以在識字課的教學中開展一些識字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游戲中識字,也可以鞏固所學生字。《口耳目》這一課中,筆者安排了一個課中游戲——看字做動作。筆者出示這課的生字,學生指出相應的部位,指錯了就算淘汰。隨著出示速度不斷加快,做對動作的學生不斷減少,最后剩下的十名學生就算獲勝。課中動一動既讓學生得到了放松,又鞏固了記憶。
這個單元的生字很多比較形象。筆者在教學完一個單元后,設計了一個小組競賽活動“生字闖關游戲”。第一關在黑板上寫上阿拉伯數字,讓學生把對應的漢字貼在下面;第二關利用簡筆畫讓學生貼漢字,比如“花、蟲、云、雨”等;第三關是甲骨文和漢字配對,比如“日、山、火、水”等。還可以通過給漢字配圖、編字謎等游戲來識記生字。以往的“開小火車”檢查生字比較枯燥,在游戲中鞏固生字,則既有趣又有效。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基于統編教材的調整,不借助拼音的識字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在充分解讀教材的基礎上,豐富課堂中的識字教學方法,讓識字教學變得有趣、有效、有文化,讓學生在觀察模仿、字理識字、游戲識字等多種識字方法的引導下愛上漢字,愛上語文。
[1]王萬致,伍明珠.意趣·文趣·理趣·情趣——以“趣”激學,讓學生愛上漢字[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12).
[2]鄒馥陽.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探究——以“部編本”教材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2017(3).
[3]鄭雪琴.比較視野下“部編本”語文教材一年級識字板塊的教學思考與實踐 [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7(3).
(浙江省桐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春暉小學3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