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雷力
【摘 要】文章運用了金融共生理論,通過對比大銀行與小銀行在搜集小客戶信息的渠道和處理“軟信息”成本方面的差異,認為小銀行與小客戶更容易建立金融共生關系,由此提出促進村鎮銀行支農持續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金融共生;支農持續發展
一、引言
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主力軍,村鎮銀行以服務“三農”為使命,具有組織靈活和人緣地緣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農村地區正規金融供給的不足,與普惠金融的目標吻合。然而,2015年全國254家村鎮銀行經營虧損,虧損面從2014年的10%上漲至20%左右,其中31家機構凈虧損在1000萬元以上,開業三年以上的110家機構凈虧損合計達到8.5億元。由于部分村鎮銀行市場定位不清晰,“脫農”經營,發展受到較多制約。所以,探究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對我國解決“三農”融資問題和構筑普惠金融體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小銀行——小客戶”金融共生理論分析
金融共生理論認為由于銀行和客戶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該關系涵蓋了銀行與客戶之間、銀行與其他主體之間的共生關系。這種共生關系使銀行和客戶以及其他相關主體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獲得利潤從而變化發展。
1.“小銀行——小客戶”共生關系
金融共生單元是指金融機構及其服務對象。金融共生關系中的核心是金融機構為其客戶融通資金。當金融共生關系產生的收益大于成本時,金融機構和客戶才能共生發展。金融共生關系的邏輯關系表現為:客戶通過獲得銀行貸款可以提高產出水平。隨著客戶生產規模的擴大,其貸款需求量將逐漸增加,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將趨于多樣化。銀行則根據客戶金融需求的動態變化進一步提供差別化的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以滿足客戶需求。銀行與客戶由此形成長期的業務往來,最終實現雙贏。然而,銀行和客戶規模的不同意味著共生關系產生的收益和成本不同。與小銀行相比,大銀行在搜集和處理大客戶財務信息方面具有規模效益,且信貸資源更豐富,更能滿足大客戶的融資需求。因此,對大客戶而言,“大銀行——大客戶”的共生關系產生的成本低于“小銀行——大客戶”的共生關系,共生關系更穩定。然而對于小客戶而言,與小銀行形成的共生關系卻更穩定,這主要源于小銀行在信息獲取難易程度和“軟信息”處理成本上更具優勢。
(1)信息獲取難易程度
在金融共生體系中,共生單元(銀行和客戶)的距離遠近和共生單元的規模(大銀行和小銀行,大客戶和小客戶)直接影響著共生單元獲取信息的難易程度。首先,共生單元距離越近,交流的阻力和信息搜集難度就會越小,反之距離越遠則難度越大。大銀行網點上浮,與小客戶的距離越來越遠,交流阻力導致信息搜集難度加大;小銀行與服務區域內的小客戶天然保持著親密的距離,易于溝通交流。其次,共生單元的規模不同導致與外界接觸面不同,從而影響信息搜集難度。由于小客戶規模小且較為分散,與頻繁調動信貸經理的大銀行相比,作為地方性金融機構的小銀行易于與當地小客戶穩定頻繁地交流,搜集小客戶信息的難度更小。
(2)處理“軟信息”的代理成本
由于小客戶財務狀況和信用記錄等“硬信息”缺乏,其可獲取的信息多以不透明的“軟信息”形式出現。“軟信息”主要指財務信息以外的道德水平、社會形象等不透明的、難以量化的信息,依賴“軟信息”發放的貸款稱為關系型貸款。“軟信息”的收集主要依靠與借款人面對面的接觸和交流,較少受到信息傳遞技術的影響。因此,基層經理和信貸員是第一手的“軟信息”搜集者,也是“軟信息”的“貯藏所”。從基層經理(信貸員)到管理層,“軟信息”的傳遞存在“失真”問題,即非標準化的“軟信息”通過較長的路徑和層層節點傳遞后容易模糊,讓人產生誤解。Stein(2002)指出當處理“軟信息”時,上級管理層擁有資金配置權,“軟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常由基層經理負責,“軟信息”難以清晰地從基層經理傳遞至上層管理者,弱化了基層經理對“軟信息”的生產激勵。所以基于“軟信息”的關系型貸款決策權應盡量下放給掌握著這些“軟信息”的基層經理。若銀行的組織結構層級較多,便會存在內部信息不對稱,上層管理者與基層經理(信貸員)的目標和激勵不一致,出現代理問題。為防止基層經理(信貸員)處理軟信息、發放貸款時的道德風險,設計并實施的控制或激勵制度所產生的成本就是代理成本。
2.“小銀行——小客戶”共生模式
金融共生模式是指金融共生單元相互作用或結合的形式,反映金融共生單元之間作用的方式和強度。互惠共生模式下,小銀行、小客戶及其他共生單元(與小銀行或小客戶有著業務往來的其他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都能獲得利潤,不斷發展。由于金融共生關系結構穩定的分配條件是:各金融共生單元的單位成本產生的利潤相等,這種利潤對稱性分配狀態下,所有金融共生單元受到了一致的激勵。根據凈利潤分配均勻與否可以將互惠共生模式劃分為對稱性和非對稱性互惠共生模式。在對稱性互惠共生模式下,小銀行與小客戶,小銀行與其他共生單元分工合作能創造更多的貸款、產出和利潤,即所有金融共生單元通過共生界面實現利潤的對稱性分配,都獲得生存、發展壯大的權利,得到同等的發展機會和成本。由于其他共生單元無法直接與小客戶建立穩定的金融共生關系,但能夠基于“小銀行——小客戶”的共生關系,與小銀行建立以資金為紐帶的共生合作關系。例如,小銀行與其他銀行間的合作一般是在小銀行對小客戶存在信貸缺口情況下,通過短期資金的盈缺調劑和信貸技術交流,從而擴大小銀行對小客戶的信貸覆蓋。
3.“小銀行——小客戶”共生環境
金融共生單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總和構成金融共生環境,它能影響共生單元間信息的交流、利潤的分配等。根據共生環境對共生單元影響的結果,可以分為:一是正向環境,對共生單元起激勵作用;二是中性環境,對共生單元既無積極作用,也無消極作用;三是反向環境,對共生單元起抑制作用。金融共生環境對金融共生單元和金融共生模式而言是外生的。影響“小銀行——小客戶”的金融共生環境主要是經濟制度環境。
三、金融共生下促進村鎮銀行支農持續發展路徑
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的設立初衷是服務“三農”,其規模小、具有人緣地緣優勢,易與農戶和小微企業建立穩定的共生關系。因此,從金融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三要素出發,村鎮銀行的支農持續發展應該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目前,由于部分村鎮銀行市場定位不清晰,“脫農”經營,虧損不斷,導致其難以可持續發展。然而,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主力軍,村鎮銀行搜集小客戶信息的渠道多,“軟信息”處理成本較低,更易于與農戶、小微企業建立金融共生關系。所以,促進村鎮銀行支農持續發展的路徑為:首先,村鎮銀行應堅持支農定位,采用熟人社會的關系型貸款機制,利用與客戶的天然關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提供培育式金融服務建立與農戶和小微企業的穩定的共生關系。其次,村鎮銀行應該注重與其發起行,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建立對稱性互惠金融共生模式,實現優勢互補。最后,政府應該通過利率、支農再貸款等政策傾斜,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及政策性保險等配套制度建設,以及監管方式的完善等金融共生環境優化改革措施,支持村鎮銀行支農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