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城 李玲珠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萬戶,是社會關注點、輿論聚焦點,也是管理薄弱點,正是因為社會關注、百姓關心、工作又有難度,才需要下大氣力去研究、去改善、去加強,深圳市政府應該借改革東風,抓住監管機制調整契機,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整合資源、理順關系,堅決打好食品安全這一仗。如今微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微信銷售家庭自制食品劇增,但是,其原料是否健康,衛生是否達標,因為隔著一層網絡,使其難以監管。不得否認,在微信出售自制美食,不僅給消費者多了一種選擇,也給很多人提供了創業的機會,符合時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趨勢,一味地禁止不合時宜,只能通過加強監管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一、如何定義微信銷售自制食品的性質
有不少人認為,家庭自制的食品在朋友圈賣賣,收取點成本費,買賣雙方是基于信任進行私下交易,應該不屬于市場監督管理委員會或工商局管轄范圍。然而,市場監督管理委員會其中一項職責是依法承擔對市場經營秩序的監管責任。按規定組織指導查處違反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知識產權保護、價格監督檢查以及食品安全、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負責市場交易(含網絡商品等虛擬交易)行為和有關服務行為的監督管理。換句話說,商主體要具有營利性與營業性特征,營利性即交易活動以營利為目的;營業性即交易的持續性和不間斷性,也就是說,微信銷售自制食品屬于市場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管理范疇。另外,我國新出臺的《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經營者必須取得經營主體資格,包括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微信朋友圈出售食品,絕大多數不具備經營資質,微商多半也不具備開實體店的實力。注冊微店時,只需輸入手機號、手機驗證、設置密碼,之后便可發布商品了,整個注冊過程并不需要驗證任何相關許可證。有的美食微商甚至連微店都不注冊,只是在朋友圈發布美食的圖片及文字,就有消費者購買了。而且大部分消費者只關注口感,完全忽略微信美食商家是否持有相關許可證。同時,經營者是否有營業執照,從業人員是否有健康證,烹調衛生條件是否達標,食材進貨、保鮮是否合格等方面要查證也非常困難。有監管人員表示,對微信售賣食品的行為,由于朋友圈的私密性和隱秘性,監管十分困難,執法人員在執法處理中也不容易找到相關證據。因此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很難維權。消費者一旦發生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很難追究食品售賣方的相關法律責任,往往難以獲得賠償。
二、安全隱患
(一)維權難度高。微信上銷售自制食品,沒有實體店者居多數,無證無照經營現象普遍。微信銷售自制食品一旦出現問題,違法成本比較低,相關部門查處打擊難度比較大,消費者后期維權難度極高,承擔了相當大的消費風險。例如,武漢市民李女士說,看到朋友都轉發自制美食,她也跟風買了好幾次。大多數商家的都不錯,可有一次,她吃了一個自制麻辣食品后,出現腹瀉,但投訴無果。對此,武漢市工商局12315的工作人員表示,市民通過微信進行消費,如果只是與個人交易,就屬于私人買賣,對方沒有具體商鋪地址,根本無法查找,他們也無法受理。工商提醒,微信購物應盡量在實體店和通過相關部門審核的店鋪購買。
(二)食品安全無保證。消費者判斷是否購買,往往是通過商家在朋友圈曬出的照片和好評留言,然而現在網絡技術這么發達,利用軟件“P圖”,制作成交劃款記錄,花錢購買好評率,刷信譽,往往誤導消費者的判斷。由于銷售者缺乏相關食品安全意識和培訓,消費者見到的只是最終成品,對整個過程渾然不知,食品安全存在諸多隱患。
三、加強微信銷售自制食品監管的對策
(一)登記備案
目前必須改變微信銷售自制食品無門檻的現狀,必須到主管部門進行登記備案,提供消毒、檢疫、健康證等基本的衛生檢測的證明,當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對其進行常規檢查外,還應對其是進行定期抽查化驗,并組織經營者參加相關食品安全培訓,在微信等網絡平臺上公示和推送。第三方平臺后臺檢測到這種長期利用微信朋友圈從事食品制售的,可定期向工商、食藥部門網監處報備,采取用“互聯網+”的監管模式來引導規范“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真正做到線上平臺和線下商家的無縫、動態、實時、透明化的管控。
(二)樹立行業標桿,引導集優發展。
從源頭規范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強化執法監督。進一步明確責任單位和牽頭部門,切實加強對微信、微博食品銷售的監督管理。多數微信商家選擇在微信上銷售食品,無非是因為這種模式可以省去房租、裝修成本,無需相關審查和資質,但畢竟網絡上的銷售總顯得自己的商品不那么“規范化”,所以多數商家在微信上積累到一定客戶量,打響知名度后,為了品牌的進一步發展,多會選擇經營實體店。市場管理部門和食品行業協會在日常注重發掘和培育“績優股”,在其辦理相關證照過程中開辟綠色通道,通過評選“食品安全示范點”,“重合同守信用”經營戶等資質認定、等級評價、政策指導方式幫助他們建立和完善品牌。引導優秀典型微信商家開展“明廚亮灶”(24小時無死角攝像頭監控)、動線規劃(人的動線,食材的動線)工程。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引導和規范其發展,利用行業標桿的示范效應,市場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帶動微信銷售自制食品行業的集優發展。
(三)注重宣傳教育,加強各方監督。
一方面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消費者掌握《食品安全法》、《網絡交易處理辦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知識,建議消費者到具備經營資格,聯系人、電話、地址等基本信息公示齊全的網絡商家購物。同時提示消費者注意食品包裝上的相關標識標簽是否齊全,避免購買到“三無食品”和“過期變質食品”,有意識地保留自己微信上購買食品的電子證據。另一方面微信運營平臺必須承擔起應有的審查、提示責任,可以借鑒比較成熟的淘寶網做法,并對經營主體身份進行審查和登記,定期核實更新,公示其真實信息,并在交易發生時對消費者做出風險預警和提示。同時,微信平臺應設立一個申投訴維權站與工商局網監處,食藥局12331投訴平臺互聯共通,一旦有消費者在朋友圈購買了衛生狀況不達標、標識標簽不規范的食品時,可隨時通過手機拍照的形式將發現的問題上傳到微信平臺,微信平臺第一時間對商戶作封號、限制發送內容、下線等處理,并對查實的違法違規商戶法移交相關部門進行查處,對消費者依法予以賠償補償。通過出臺地方性管理法規,明確建立部門聯動監管機制,健全協調協作工作制度。明確監管職責及分工,對日常監管、網絡交易案件查辦、網絡交易消費投訴舉報等工作流程和具體要求,實行線上與線下監管工作的同步規劃,以適應食品監管要求。
網絡是虛擬的,但保障廣大消費者的飲食安全是現實的,改變的只是服務模式和消費習慣,而不是市場規則和道德底線。政府應該完善《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的實施,建立網絡社交平臺食品經營行為的準入和監管機制,微信銷售自制食品如火如荼,勢頭正猛,市場監管部門放任不管或是嚴審嚴打都是不可取的,必須循序漸進、張弛有度,調動各界力量,多方聯動,將其納入法律的軌道和監管的范疇,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促進微信銷售自制食品行業的升級完善,為其健康、繁榮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