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娜
【摘 要】2012年11月29日,“中國夢”這一概念第一次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并闡述。自此,“中國夢”成為我國新的“國家熱點”,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而在1931年,“美國夢”被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在《美國史詩》中提出。2012年美國總統奧巴馬重提“美國夢”,使美國夢重新引起關注。中國夢和美國夢都同屬國家理想,但是二者有著本質的差別。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想要不斷發展,文化軟實力至關重要。通過研究對比“中國夢”與“美國夢”在文化方面的異同,可以更好認識背后的文化含義,從而促進中國文化繼續傳承。
【關鍵詞】中國夢;美國夢;文化異同;傳承中國文化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夢”的提出和“美國夢”的重提,“國家理想”的概念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2012年11月29日,“中國夢”的概念由中共中央主席習近平同志提出。而1931年,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在他的著述《美國史詩》中論述了“美國夢”。2012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他的勝選演講中重提“美國夢”,使美國夢又重新活躍于大眾視野。中國夢和美國夢從字面上看同屬國家理想,表面看它們是相近的,但是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政治體制,尤其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中國夢和美國夢在其本質天差地別。在中國著重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文化發展。文化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其民族特性,更重要的是在于世界共性和社會影響。世界文化多元化是一種客觀現象,中國夢與美國夢都有著深刻的內涵,對各自的民族乃至整個世界都起到重大影響。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有利于實現中國夢,發展中華文化。我們不僅要注重政治經濟的發展,還必須要重視文化發展,文化軟實力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文化發展則民族發展,通過了解中國夢、美國夢在文化方面的異同,可以更好認識其文化含義,從而為中國發展提供參考。
二、概述“中國夢”的內涵
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主席第一次在講話中提到“中國夢”:“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們有足夠的信心相信,我們一定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可以說,正是中國廣博浩瀚、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促成了中國夢的形成。從廣義上講,中國夢是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古代儒學家們有大同夢,近代仁人志士在大廈將傾之時有救國夢,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國實力不斷強大,我們又有了民族復興夢,“中國夢”見證了中國強大之路的曲折前進。而從狹義上說,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理想。它不僅體現了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且展現了現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和不懈追求,它的內涵隨時代變化而發展,但不變的是它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發展的需求。
三、概述“美國夢”的內涵
“不論每個人的家世和社會背景,只要自身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就有機會生活得更好、更充實、更富裕。”這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詹姆斯·亞當斯在《美國史詩》中對美國夢的定義。1931年,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處在經濟大蕭條的環境中。詹姆斯希望通過這本書能讓沉浸在悲觀絕望情緒中的美國人民重拾信心,振作精神,重燃創新致富的美國夢。美國夢的發展也十分曲折:美國夢在西部大開發時期的發展幾近頂峰,但在資本主義壟斷時期則逐步消退熱度,直到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在他的勝選演講中指出“每個人都有著追求個人幸福權利的這一信念,這就是美國夢。”自此,美國夢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人們著重關注的話題。“美國夢”的內涵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大的方面。廣義方面,美國夢代表“民主、自由、平等”的國家理想與信念。狹義方面,美國夢是指在美國,人們必須依靠自己勤奮進取、銳意創新、持之以恒的態度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不能依賴他人,更不能依賴社會階級。
四、從文化角度分析“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異同
文化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集體人格的形成。中國夢和美國夢提出及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中美文化的差異必然使中國夢和美國夢之間存在差異。
追溯中國夢的歷史,詩經中就已初現國家夢的雛形。《詩經·大雅·民勞》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表達了西周時期人民渴望辛勤勞作得以回報的夢;《禮記·禮運篇》中“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體現了儒家的大同夢;太平天國時期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中“無處不均勻”,體現了雖不切實際但表達美好愿望的平均夢;1860年,洋務派官員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實業救國夢;孫中山倡導的三民主義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振興中華夢;1949年,黨帶領人民不懈斗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獨立解放夢。十八大以來,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壯大,我們又有了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中國文化的集體主義強調社會的共同利益、群體利益,強調集體在個人成長發展中的作用,強調個人命運與集體命運緊密相連,體現了國家夢、民族夢和個人夢的有機統一。
而美國夢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17世紀20年代殖民者對美洲大陸的開拓。殖民者所傳播的學說如天定命運說、上帝選民理論深刻影響了美國文化;1776年《獨立宣言》向全世界宣告美國獨立,它深刻地詮釋了“人生而平等”、“主權在民”等學說,進一步論述了美國文化中所追求的的平等法制和民主自由;2012年奧巴馬的演講以及他自身的成功經歷,使“美國夢”感召了眾多美國民眾乃至世界人民。人們在觀看美劇、電影時都能體會到美國夢,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美國夢的文化輸出力量十分強大,美國善于通過電影、電視、書籍等文化輸出,在無形中使世界人民感受到“美國夢”的力量,這一點我們需要學習。美國夢體現了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文化,同時也承載了殖民者的進取、掠奪的精神。美國崇尚個人主義至上,它尊重個人價值,強調個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在美國文化中,實現個人價值被放在首位,然后才是社會價值。這也體現出了美國夢本身的漏洞。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全憑個人財富的積累,許多學者一致認為,因為多數人對財富極為渴求,所以美國夢才大受追捧。而當集體利益或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就會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而站在國家利益的對立面。美國的國家歷史十分短暫,本身就沒有足夠的文化底蘊支撐,一味使民眾追求財富對整個國家的文化價值體系都毫無益處。
但中國夢與美國夢同樣有相同之處。美國夢與中國夢都體現了兩國的歷史在曲折中不斷前進,表達了兩國人民獲得幸福與成功的美好愿望,體現出國家對文化軟實力的發展需要,肯定人們積極勇敢的實現自我價值。而如今,中國和美國都為各自的人民提供了和平穩定的環境,鼓勵人民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為國家進步貢獻力量。
五、結語
中國夢與美國夢在文化方面存在許多差異,但也有相通之處。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要借鑒美國夢中的合理經驗。不可否認的是,正是由于崇尚自由平等與個性發展,美國人塑造了包容多樣性的民族性格。并且美國人十分肯定個人努力的價值,這種理念在社會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風氣。與中國的“關系”社會不同,美國肯定個人能力的作用,而非家世背景和人脈關系。只要肯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美國文化有利于培養自信和冒險精神,而中國文化有時容易壓抑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要積極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要辯證地借鑒美國文化,充分調動個人和集體積極性,提高個人的拼搏精神和創新精神,努力實現“個人夢”,同時最重要的是要為實現民族夢、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國夢有利于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不斷傳承下去,有利于使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品格影響后世,有利于培育中國人民勇敢創新的精神和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動力,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進而提升綜合國力,向世界傳播優秀中華文化,使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楊陽,宋秀芝.透視“中國夢”和“美國夢”[J].世界橋,2013(08).
[2]曹顯明.“中國夢”的價值理念解讀——以與美國夢的比較為視角[J].社會科學家,2015,08:40-42.
[3]饒毅.從“美國夢”到“中國夢”[J].國際人才交流,2012,(3)
[4]張濤埔.“中國夢”和“美國夢”的差異在哪里?[J].黨建,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