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生 蔣超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高度,強調重視教育就是重視未來、重視教育才能贏得未來,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中學課程經歷了全面的改革,秉承了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主體性地位理念的貫徹。中學教育是知識教育和德行教育的關鍵階段,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要注重對學生品性的培養,雙管齊下,充分發揮教師主導性作用,明確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師要從傳道、授業、解惑三個方面培養中學生能力,開展中學教育。
【關鍵詞】新課改;中學教育;傳道;授業;解惑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只有通過反復認真地品讀十九大報告,才能領略十九大精神內涵,才能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黨的十九大精神實質,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新要求新部署上,將其轉化為推動學院全面振興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一定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結合自己學習和研究的審計專業,談談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的認識。上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由此可見,中學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學教育既是對小學教育知識能力的升華,又能推陳出新,發展新的知識能力。同時,中學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德行的教育,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和引導性作用,實現由單一的知識能力教育向德性能力和知識能力共同發展的教育,發揮教師對于學生價值觀指引的傳道角色,發揚教師在知識能力教育的授業角色,發展教師在學生成長成才路上解惑者的角色。
新課改視域下,中學教育中教師的角色定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中學教育中的教師主體或者學生主體思想已經過時,新課改下更加強調要建立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轉換關系,師生之間是互為主體的關系,更加突出教學相長的雙向發展模式,共同推進中學教育的發展。具體來說,新課改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作為學生首先要有一個理念的改變,其次就是在探究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比如參加了一次活動,學生要反思自己在活動中學到什么,并且突破自己的思維方式。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做練習題,鞏固基礎知識。而是要在把握好基礎的同時,掌握自主探究、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在老師的引領下,更高效更愉快地學習。懂得自學,懂得歸納,掌握多種科學的學習方式。新課改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作為學生首先要有一個理念的改變,其次就是在探究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比如參加了一次活動,學生要反思自己在活動中學到什么,并且突破自己的思維方式。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做練習題,鞏固基礎知識。而是要在把握好基礎的同時,掌握自主探究、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在老師的引領下,更高效更愉快地學習。懂得自學,懂得歸納,掌握多種科學的學習方式。
一、中學教育中教師傳道者的角色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教師教育的最高目標。我們所說的傳道,就是要教授學生做人的道理,引導學生向善。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智力和辯證思維能力也極劇發展。但是,中學生也面臨朋友圈的考驗,身邊的錯誤思想和消極觀念時時刻刻影響著中學生的健康發展,加之,中學生難以科學認識身體的快速發展,以及各方面的不斷完善,容易出現叛逆的行為和情緒,盲目的排斥他人的思想和觀念,僅僅追求自我的解放和享受性的舒適。所以,教師需要對中學生進行大方向的引導,教授他們評判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教授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授他們俠之大者的氣魄,教授他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只有教授中學生的處世之道,教授他們人生的真正意義,教授他們勇于向善,教授他們成人成才的“大道”,才能使中學生真正的受益,長久的受益,全面的受益。并且在這個傳道的過程中要發揮學生主體的能動性作用,轉變傳統的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陳舊模式,發展教師和學術互為主體的互動模式,充分發揮中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通過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引導和學生對教師的能動性反饋,推動教師作為傳道者角色功能的全面發揮。
二、中學教育中教師授業者的角色
中學教師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要教授書本的知識,教好書本中的知識點。一方面,教師要立足課本,熟讀課本,十分明確自己教授科目的知識點,并且要深化擴展,洞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態,了解課堂學習的效果和接受程度。同時,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年級和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來授課,突出學生的能動地位,做到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中學教師作為中學生授業者的角色和地位,要樹立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要自覺的提高自己的講課技能,培養專業的教師技能。教師與教師之間也應該保持交流,互相提意見,增進教學能力的提高。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案例和圖表的重要性,特別是地理學科和政治學科教學中要適當加入明目的圖片和簡潔的圖表,改善學科教學過程中文字的枯燥和繁瑣性,提高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效果,做好教師作為授業者的責任意識。最后,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情感的交流,中學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培養中學生的核心素養,發揮中學生的個性能力。作為教育雙主體的教師和學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二者都是具有個體思維的人,教師有教師的思維和價值觀,中學生有他們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何把教師科學的、系統的思維能力和價值取向傳達給中學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所以,要發揮教育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梁作用,突出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紐帶功能,通過合理的教育、科學的教育、系統的教育來培養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和有紀律的當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中學教育中教師解惑者的角色
教師作為解惑者的角色,強調的是教師在中學教育中解答人生困惑和知識能力的困惑,突出教師在中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定心石的作用。一方面,中學生面臨繁重的課業壓力,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身心俱疲的情況,有時也會思考人生,表現出對學習和中高考搖擺不定的情況,這時候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以過來人和朋友的角色細心開導中學生,耐心地解答他們的憂慮和困惑。并且,中學生也經常受到家庭的影響,會出現家庭情況困難對學習產生消極影響的境遇。同時,某些傳統家庭也存在重經濟利益,忽視知識教育的情況,尤其是在偏遠農村地區的家庭會出現父母希望子女早點工作,早點成家的觀念,看不到教育對于子女長遠發展的重大影響。另一方面,教師在中學教育中解惑者的地位和角色強調的是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解答學生的困惑。對中學生教育要采取積極引導的方式,培養中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教師要在課堂上與學生積極互動,向學生提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借助蘇格拉底“助產術”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性思維來說服中學生群體,解答中學生困惑,逐步引導中學生通向真理的康莊大道。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理念發生的革命性的變化。更加突出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主體性地位的發揮,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凸顯了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的重要作用。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既要注重知識能力教育,又要注重德性教育,努力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后進力量。
【參考文獻】
[1]萬建鵬.中學生道德情感教育“誠”的價值[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
[2]習近平.2014年8月18日上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