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劉成立
【摘要】國家審計產生于受托責任,各級政府接受人民委托進行經營管理,政府是否履行了公共受托經濟責任由國家審計機關來做評價。國家審計機關及其人員由于過失、欺詐等行為出具了虛假審計報告應承擔國家審計法律責任,為了確保國家審計質量,順利實現審計目標,應針對現階段我國國家審計法律責任提出相應規避措施。本文闡述了我國國家審計法律責任的涵義及種類,并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國家審計法律責任的若干規避對策。
【關鍵詞】國家審計 法律責任 規避對策
一、國家審計法律責任的涵義
國家審計是我國黨政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審計法律責任是審計法規中的重要部分。國家審計法律責任一般是指國家審計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由于過失、欺詐或其他違規行為等沒有出具真實可靠的審計報告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我國于1985年8月在《國務院關于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中簡要規定了審計法律責任,隨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中對審計法律責任做了進一步完善。1994年8月頒布的審計法對審計法律責任做出了專章規定,2006年修訂后的審計法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相關人員應當承擔行政責任的情形做出了規定。
二、國家審計法律責任的種類
我國國家審計機關及人員法律責任的種類一般分為三類,包括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
(一)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犯有一般違法行為的單位或個人,按照法律的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是指,對于犯有輕微違法行為但未達到刑事處罰標準的人員,國家機關給予的一種強制措施,像是警告、記過、開除等。行政處罰是指對于違反行政管理法規但尚不構刑事處罰的單位或個人所作的處罰,包括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等。
(二)民事法律責任
在我國公民、法人違反合同規定或者違反其他法律準則需承擔民事責任;若國家機關或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生侵犯公民、法人正當權益行為,并對其造成侵害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如果國家審計機關及人員在行使職權中由于過失、欺詐或者其他不當行為,給其他人造成損失,則應該承擔特殊民事侵權責任。
(三)刑事法律責任
刑事法律責任是指發生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我國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如果我國國家審計人員的行為違反了國家刑法,應承擔刑事法律責任。新審計法規定,審計人員未按照法律規定履行職責、未能保守國家、商業機密的應給予處分,如果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應追究國家審計人員的刑事責任。
三、國家審計法律責任的成因分析及其規避優化對策
(一)國家審計法律責任的成因
1.審計機關被授予的的權力及權利與其所需的權威性不對等。我國審計部門和其他行政部門在行政層次上處于同等地位,但行使職能時卻存在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審計機關缺乏與其權威相對應的權力與權利,這使審計機關做出的決定需再由上級部門來落實,在實際執行中缺乏相應權威保障,若這種處罰得不到主管部門支持就會使國家審計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2.相關法律制度條款不完善、不健全。我國審計法規定,審計人員應當具備從事審計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該項規定過于簡單,選拔出的國家審計人員不太符合標準,應該進一步詳細規定審計人員的任職條件。另外,由于審計工作需要專業技能,應規定組織機構對審計人員進行后續教育,而我國在這一方面表現的較為欠缺,相應的審計人員后續教育制度體系不完善。
3.國家內部公務人員發生過失、故意行為。過失是指國家公務人員能夠預見自己行為產生的不良影響,但是因為粗心大意、有所疏漏導致沒有及時預見或者輕信能夠避免。由于過失導致違反了法律法規并產生不良后果的,國家公務人員應當承擔行政責任。相對地,故意是明知其行為將會產生不良后果,但仍不采取措施任其發生或是期望其發生。故意體現在國家公務人員對其職務的違法性具有明確認識卻有意為之,凡是故意違反相應法律法規的,均應依法承擔行政責任。
4.國家審計機關及人員專業水平不當。國家審計人員不僅是國家公務人員,也是審計專業人員,發生過失、欺詐行為會導致產生審計法律責任。國家審計人員作為審計專業人員要利用專業知識,收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執行相應地審計程序,若審計人員因過失或欺詐行為出具了不實審計報告也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二)國家審計法律責任的相應規避優化對策
為了有效規避國家審計法律責任,減少甚至避免國家審計機關及審計人員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在分析國家審計法律責任成因的基礎上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現提出如下幾條關于國家審計法律責任追究機制的優化對策。
1.提高國家審計人員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高低與審計風險大小緊密相關,若審計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勝任能力,可以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另外,國家審計人員同其他審計人員相比需要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國家審計涉及的部門較廣,而當今審計人員總體偏重財務知識,需要拓寬財政、金融、基建等當代經濟所需的知識來完善知識結構,從整體把握企業的運作特點,從而有效規避審計風險。
2.完善國家審計公告制度。國家審計公告即國家審計機關對政府審計的結果以公告的形式向社會公眾公開。我國于2008年5月出臺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但是該條例的法律層次較低,有些內容界定不明確,需完善現行的條例,將其從法規上升到法律層面,從立法角度提高審計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其次,我國信息公布仍比較隨意,我國國家審計機關應該規范審計信息披露,規定統一的審計信息公告口徑。最后,國家審計公告制度的建立是社會公眾知情權的體現,完善國家審計公告制度可以增強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3.明確國家審計責任主體。從立法文本來看,一般對國家審計法律責任主體的劃分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被審計單位、直接負責人及其他負責人;一類是審計機關及審計人員;還有一類是接受國家審計機關委托的社會中介咨詢服務機構及專業審計人員,在國家審計中,審計機關會依法聘用社會咨詢服務機構及其專業人員,相關專業人員通過得到授權來參與到國家審計工作中。
審計主體的法律責任確定及追究工作應由成立專門的機構來開展工作,機構人員由法律界和審計界的專業人員組成,由該機構來進行審計主體的法律責任確定及追究。在審計過程中明確各個審計責任主體,對每一個責任主體予以應有關注。
4.建立起全面審計質量控制評價體系。國家審計機關在審計之前,就應當建立具體的審計項目目標質量體系,良好的審計項目目標體系有助于復核人員按照既定標準評價審計工作質量,從而提高審計效果。此外,還應將審計機關業務部門的審計權力細分,避免在審計執行過程中各部門相互推諉。最后,建立審計項目全體復核制度,包括審計機關內部復核、外部同業復核和社會公眾復核,通過復核、檢查等方式來控制和評價審計質量。
5.規范政府審計行為,增強國家審計機關及人員的風險觀念。完善相關審計法律實施細則,強化政府審計權利,嚴格執行相關國家審計標準,規范國家審計計劃,加強對國家審計機關及人員的自我約束,規范政府審計行為。一般來說,審計風險包括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審計風險=檢查風險*重大錯報風險。增強審計機關及人員的風險意識,要求審計人員應當分析影響審計風險的各種因素,準確評估重大錯報風險,降低檢查風險。
參考文獻
[1]秦榮生.公共受托經濟責任理論與我國政府審計改革,審計研究,2004(6).
[2]審計署科研所譯.世界主要國家審計法規匯編,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4年6月.
[3]張立民,陳小林.審計法治及其構架,審計研究,2004(2).
[4]屈茂輝,陳艷,羅才紅.國家審計法律責任規范的構造與優化,審計研究,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