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蕓蕓

【摘要】本文采用2003~2015年我國省級面板數據,分別使用不同指標度量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并利用系統GMM估計分析法,實證檢驗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發現,近期內信貸擴張對經濟增長產生了顯著抑制作用,銀行發展主要通過推動資本積累來影響經濟增長,資本市場的發展顯著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
【關鍵詞】金融發展 經濟增長 系統GMM
一、引言
經濟增長是世界各國在發展過程中的首要目標,談及經濟增長便離不開金融的影響,金融在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二者的相互影響一直是宏觀經濟領域中的熱點問題。早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Bagehot(1873)在研究英國貨幣市場時便提出了貨幣市場中流動著追求高收益資本并且這些資本會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的假設。Schumpeter(1911)進一步提出金融發展不僅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并且強調了金融發展的核心作用。自Schumpeter的研究以來,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及其作用機理,引發了經濟學家們的廣泛關注(Goldsim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但并未取得一致結論。關于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研究,同樣存在不同的結論。例如,楊龍和胡曉珍(2011)利用省級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發現,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存在正向影響,但李強和徐康寧(2013)的研究卻發現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有抑制作用,基于此,本文將使用多個指標多角度對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再次進行實證檢驗。
二、研究設計
(一)模型構建
本文借鑒Beck和Levine(2004)的思路,構建如下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1)
式(1)中,yit為經濟產出的對數形式;Xit為解釋變量集合,包含核心解釋變量金融發展及控制變量。
本文使用系統GMM對(1)式進行估計,以分析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關系。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經濟增長。為綜合評估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本文的經濟增長變量包括經濟增長率(Y1)、資本積累率(Y2)和全要素生產率(Y3)。
其中,Y1為真實人均GDP增長率,以2003年為基期,以人均GDP指數度量;
Y2為人均資本存量的增長率;
Y3為采用索洛余值法計算得到的全要素生產率計量。
2.核心解釋變量:金融發展。為綜合評估金融發展程度的影響,本文分別選擇貸款/GDP(X1)、貸存比(X2)、換手率(X3)、流通市值/GDP(X4)等四個指標度量金融發展的程度。
其中:貸款/GDP為各省(市)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GDP衡量;
貸存比為各省(市)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與各項存款余額之比;換手率為各省(市)一年內股票市場交易量與流通市值之比。流通市值/GDP為各省(市)年末股票流通市值與GDP之比。
3.控制變量。為控制其他影響經濟增長因素,本文先后以地方財政支出/GDP(X5)、人均受教育年限(X6)等變量作為控制變量
(三)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數據來自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國泰安CSMAR數據庫。最終得到2003~2015年31個省的省級面板數據。
三、實證檢驗與分析
從實證結果看(限于文章篇幅,本文未報告實證結果,感興趣的讀者可向讀者索取),整體上,銀行發展對人均GDP增長和人均資本存量增長均存在顯著影響,但未對全要素生產率產生顯著影響,說明銀行發展主要是通過資本積累而作用于經濟增長的。其中,貸款/GDP對人均GDP增長率和人均資本存量增長率均有顯著負面影響。貸存比對人均GDP增長率和人均資本存量增長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說明適當放開貸存比限制,提高銀行市場化運作水平,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增長。同時,資本市場發展對人均GDP增長率和人均資本存量增長率并不存在顯著影響,但股票市場發展顯著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說明創新性投資更容易在股市上獲取融資支持,資本市場發展有利于促進經濟效率。
四、結論
本文采用2003~2015年我國省級面板數據,分別使用不同指標度量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并利用系統GMM估計分析法,實證檢驗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發現,信貸擴張在近期內對經濟增長具有抑制作用,存貸比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促進作用,換手率對經濟增長并無顯著影響,銀行發展主要通過推動資本積累來影響經濟增長,資本市場的發展顯著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說明銀行部門和資本市場分別提供了不同功能的金融服務,通過不同渠道對經濟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楊龍,胡曉珍.金融發展規模、效率改善與經濟增長[J].經濟科學,2011,(1):38-48.
[2]李強,徐康寧.金融發展、實體經濟與經濟增長[J].上海經濟研究,2013,(9):3-11.
[3]王書華,胡中立.金磚國家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J].經濟問題,2017(10):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