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是我國棉花的主產區,自實施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以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問題。文章梳理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背景,并結合實際情況介紹了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對棉農、棉花產業以及棉花質量產生的積極影響,同時歸納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疆棉花 目標價格 補貼
一、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實施背景
新疆棉花是我國棉花的主產區,為了穩定我國的棉花市場有序流通,使棉花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獲取效益最大化,在實行棉花目標價格補貼之前,我國實行了三年的棉花收儲政策,但隨著國內外,棉花形式的改變,臨時收儲政策也暴露出一定矛盾和問題。臨時收儲政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機制的正常調節,棉花庫存逐漸加大,等問題。由此,國家在新疆開展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為了更好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推動我國棉花產業新形勢。
二、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取得的成效
(一)棉花價格逐漸趨于穩定
在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前,新疆的棉花市場僵化,市場價格調節供需的功能逐步喪失,價格忽高忽低,財政壓力不斷增大。實行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以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由市場供求決定棉花價格,從而使我國棉花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使棉花價格基本恢復市場常態。在補貼政策的作用下,國內外價格鮮明的體現了改革的成效。國內價格由改革前的每噸19460元一下降至2016年3月的11884元每噸,之后又逐漸上升至2017年的2月的15981元/噸。國內外棉花差價由棉花補貼政策前的5300元/噸逐漸縮小,從而使國外棉花價格優勢基本消失,棉花進口數量由2013年的450萬噸持續下降到2016年的124萬噸,從2014~2016年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的三年進口量分別比上年下降40.7%、34.1%、29.5%。
(二)棉花產業鏈逐步恢復生機
實行棉花目標價補貼政策后,棉花產業鏈從棉農到紡織業也得到了一定發展。棉花生產上,改革前,棉農更多注重的是如何能夠獲得高產、高衣分的棉種,而在目標價格改革之后,棉農重新認識,選擇自己認為適銷對路的棉種,而且更加注重棉花的質量。在棉花的加工環節中,軋花廠可以通過分級收購、分垛加工等手段,使生產出的產品更加符合下游紡織廠的要求。對于紡織企業而言,可直接與上游軋花企業對接,根據市場需求而選擇符合要求的皮棉,這就使得棉花整個產業鏈中市場發揮出了更多的作用。
(三)棉農的收益得到基本保障
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實施,由原來的“暗補”轉為了“明補”,減少了中間的環節,同時,在補貼方式上也有一定的改變,原來的“普惠制”補貼方式轉變為與市場關聯度更強的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方式,這促進了企業和植棉農戶的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新疆的植棉區分布61個縣(市)和110個團場,從事棉花生產的農戶約占50%,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左右來自于植棉收入。據統計,如果沒有實行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棉農的收益將下降,甚至造成很多棉農收入虧損的局面。
三、實行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中存在的問題
(一)棉花入庫公檢成本加大
棉花目標價格注重質量的同時,無形之中也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入庫公檢必須由專業的纖維檢驗機構進行入庫重量檢驗,取樣以及后續儀器化公正檢驗,才能銷售到市場,而在入庫監管期間,還要產生監管費、保險費、保管費、出庫費等費用,這部分費用無疑是計入到成本中,最終還是落到了產業鏈下游的紡織企業身上。強制入庫公檢,不僅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而且會造成過程繁瑣復雜,棉花流通速度受阻,交易變得緩慢等問題。
(二)棉花銷售不暢
雖然實行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之后,逐漸縮短了國內外棉花價格差,但是,國內現貨棉價仍然比國外高,就目前來看,新疆棉花主要銷售地方還是內地,而軋花企業和紡織企業紛紛開始以更謹慎的態度采購和銷售,抱著不到最后一刻絕不輕易收手的態度,再加上近幾年經濟環境的制約,棉花產業下游沒有體現出自己的優勢與需求。
(三)政策出臺晚,體系不健全
雖然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按計劃穩步前進,各項措施基本落實到位,但是由于出臺政策時間較晚,政策宣傳、人員培訓學習等前期工作無法提前開展,導致政策細節落實不到位,操作不準確。棉花產業良好的發展離不開健全的政策體系,而現在棉花目標價格體系過于單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棉農的收益,棉花市場的穩定,但就政策實施以來,棉花價格不斷下降,導致棉農收入減少,影響棉農的積極性,造成棉花種植面積的遞減。
(四)補貼過程不透明,資金發放不及時
經過了解,植棉農戶大多對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并不了解,而且,政策均由政府及相關部門人員參與,導致棉農無法參與其中,存在部門利益。補貼過程無法透明,棉農是否拿到相應的補貼有待調查。2017年補貼發放時間改為10月31日前,自治區根據預撥補貼的籽棉交售量,在11月20日之前將第一批預撥補貼款撥付到各縣市,要求是在一個月內兌付給農戶,但是其中缺乏監管,補貼過程一層到一層,環節較多,棉農無法及時按要求拿到相應補貼,造成不及時現象。
四、對策建議
(一)總結經驗,完善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
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從2014年在新疆開始推行,至今,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都開始浮現。目標價格改革后,棉花市場的棉花價格變化波動較大,應該適當延長棉花的采價期,使其更加真實反映棉花價格。完善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特點,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補貼措施,要順應時代發展,科學合理的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補貼體系,促進新疆棉花產業穩步前進。
(二)精簡棉花目標價格補貼程序
目標價格試點所涉及的環節和部門較多,應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簡化流程,促使相關部門協調合作,建立完善的流程體系,引進專業高效的人才進行培養,簡化補貼過程,并進行隨機不定時抽查,促進補貼政策有效運行。
(三)建立有效的棉花信息平臺
對于植棉農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銷售環節,而新疆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生產經營差別,應結合實地情況,給予當地政府一定的權利,利用政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輔助植棉農戶和棉紡織企業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的信息交流平臺,并第一時間可以讓植棉農戶得知棉花相關政策與信息,為植棉農戶和軋花廠、紡織企業提供有力決策支持,促進棉農和棉紡織企業合作共贏。
參考文獻
[1]黃季焜,王丹,胡繼亮.對實施農產品目標價格政策的思考——基于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5,(05):10-18.
[2]杜珉,劉銳.關于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政策的探討[J]. 中國棉花,2015,42(01):1-5.
作者簡介:劉敏(1993-),女,河南扶溝人,新疆農業大學2016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