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璐瑤



【摘要】普惠金融是一種可以高效全面的為社會各階層人群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它主要針對目前金融服務存在的長期駐足高端區域、忽視低端客戶的問題,對實現減緩貧困,促進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西部地區,在普惠金融指數構建的基礎上通過建立面板數據模型,實證分析了西部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對經濟的影響,得出普惠金融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有著顯著的正向拉動作用,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關鍵詞】普惠金融 西部經濟 面板數據
一、引言
伴隨著20世紀80年代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趨勢的增強,銀行等金融機構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為了增加利潤、減少成本、把控風險,銀行等金融機構大部分采用了對消費市場進行劃分的辦法,盯住高端客戶群體排斥弱勢群體的方式造成了一些貧窮落后地區金融服務的缺失。因此,我們需要大力提倡構建完整的普惠金融體系,讓所有人群都享受到金融發展的益處。
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西部地區實際情況以及數據的可得性,選取普惠金融六個維度指標,構建普惠金融指數,并且把它運用于分析西部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對經濟的影響。期望建立一個惠及所有人群的普惠金融體系,擴展金融服務的范圍,為所有人群享有安全、方便的金融服務提供保障,從而可以實現減緩貧困,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
二、西部地區普惠金融指數的構建
金融的兩個重要方面就是供給和需求狀況,本文從最基本的供求視角來劃分金融服務的范圍和金融服務的使用這兩個指標,其中包括六個維度R—R,如下表2.1所示:
本文借鑒Chakravarty(2010)的做法,來計算普惠金融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i代表不同衡量維度,此處k=6,xi為各省i維度的實際值;mi是各省i維度的最小值;M是各省i維度的最大值。IFI指數在0和1中間,0代表完全的金融排斥,1說明完全的金融包容。國際上衡量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的標準是,IFI在0.5到1之間,說明了金融普惠性程度最高;IFI在0.3到0.5之間代表中等程度的金融普惠性;IFI在0到0.3之間表示金融普惠性程度最低。其中,r為包容度敏感常數,本文在計算中取r=0.5。由上式能夠得到各省普惠金融指數IFI,如表2.2所示。
由上表2.2可以看出,2005~2015年,除了重慶市普惠金融指數較高外,我國西部地區各省市的普惠金融水平都低于0.5,其中陜西、寧夏、四川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處于中等,其余省份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水平較低。
由以上西部地區普惠金融指數的構建,我們可以做出2015年西部各省普惠金融指數與人均GDP排名的對比圖,如下圖2.3所示:
由圖2.3可以看出,人均GDP排名越靠前,IFI的排名也越靠前,這說明我國西部地各省市普惠金融和經濟發展有著基本同步的關系。
三、普惠性金融發展對西部地區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
為了實證分析西部普惠金融發展對經濟的影響,本文通過建立包含普惠金融指數在內的經濟增長模型,使用面板數據分析西部地區各省市普惠金融指數(IFI)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一)變量選取
本文選取的因變量為西部地區各省市的GDP,為了消除模型中數據的異方差,對其取對數形式,即lnGDP;自變量首先選擇普惠金融指數IFI作為核心解釋變量;此外再選擇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重要變量:資本和勞動,為了消除模型中數據的異方差分別對其取對數,即lnK和lnL。本文選取變量如下表3.1所示:
(二)模型的構建與實證分析
根據選取樣本變量和數據的特征,本文采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實證分析。面板數據模型設定的基本形式為:
Yit=α+βXit+εit (3.1)
其中,i表示橫截面個數,即本文選取的西部地區12省市,t代表變量的時期數,本文中t為11;Yit為回歸變量,Xit=(Xit1。。。Xikk)T為向量,k為解釋變量數,αi表示截距,斜率系數β=(β1...βk)。
由于面板數據既涉及時間序列又包括截面數據,參數估計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模型設定的正誤,通過固定效應的冗余似然比檢驗、F檢驗和Hausman檢驗得出面板數據模型的具體形式為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結合本章前面選取的變量,構建出如下實證檢驗模型形式:
lnYit=lnA+αlnKit+βlnLit+γIFIit+εit (3.2)
其中,IFIit表示西部各省的普惠金融指數,下標i和t分別表示省份和年份,α,β,γ為各解釋變量的系數,lnA為截距項,也即全要素生產率,εit代表隨機誤差項,是在以下假設條件之下:相互獨立、零均值、同方差。
考慮到在面板數據估計中包含著不同的省份,其經濟規模可能相差比較大,常常會導致回歸誤差項存在異方差即橫截面異方差,下面在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回歸時需要用截面加權的GLS方法對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
回歸結果如下表3.2所示:
從表3.2可以看出,該模型所有參數估計都非常顯著。同時該個體固定效應模型調整的可決系數是0.994819,F統計量的P值是0.000000,表明該模型的擬合程度很好;截面加權后的DW=2.022289,說明模型不存在一階序列自相關。
因此可得到如下協整方程:
lnYit=(0.698963+αi*)+0.836423lnKit+0.0343lnLit+0.00159IFIit+εit
(6.941973) (76.63783) (1.081773) (-3.768645)
(0.0000) (0.0000) (0.0816) (0.0003)
上述方程αi*代表固定效應,表示的是對常數項C=1.698963的偏離,也即全要素生產率lnA。由以上可以看出:首先,代表普惠金融指數的IFI的系數為0.00159,在1%的臨界值水平下,t統計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普惠金融發展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有著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金融普惠性每提高一個單位,促進經濟增長0.00159,雖然西部地區金融普惠性的提高對經濟增長正向推動作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只有不到1%。可見西部地區金融發展中金融普惠性的發展處于弱勢,這是因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經濟增長模式過于粗放,金融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加上金融資源覆蓋面較小,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并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其次,由上式可以看出,資本在整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系數為0.836423,在1%的臨界值水平下,t統計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資本形成總額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有著顯著正向的促進作用,且資本額每提高一個單位都會引起經濟83%的增長;最后,全要素生產率LnA對經濟增長也有顯著作用,但是從系數來看小于資本形成額的作用。相比較而言勞動就業人數和普惠金融對經濟的正向促進作用遠小于資本增加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經濟發展的正向促進作用。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總體來說,普惠金融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有著顯著的正向拉動作用,但是與其他影響經濟的主要變量相比系數較小,說明了普惠金融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小于資本、勞動等因素,雖然存在普惠金融對西部地區經濟的顯著促進作用,但這種正向帶動作用并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因此,我們首先應該設法加強普惠金融的滲透性,擴大金融機構服務的覆蓋范圍,努力消滅金融服務空白地帶;其次加快新型金融機構的發展,并充分發揮政府在普惠金融發展中的作用,以實現減緩貧困,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燕.普惠金融水平的衡量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中國經濟區域2005~2013年的面板數據[J].金融與經濟.2015(6):39-43.
[2]焦瑾璞,黃亭亭,汪天都,張韶華,王瑱.中國普惠金融發展進程及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5(4):19-20.
[3]宋漢光,周豪,余霞民.金融發展不均衡、普惠金融體系與經濟增長[J].金融發展評論.2014(5):128-131.
[4]Chakravarty,Rupayan Pal.Measuring Financial Inclusion:An Axiomatic Approach[R].Indira Gandhi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Research,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