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收集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相關文獻,從金融發展的內涵、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金融發展影響區域經濟增長機制以及未開研究方向四個方面進行了歸納總結,對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問題進行梳理,為研究該方面問題的學者提供參考與啟發。
【關鍵詞】金融發展 區域經濟增長 文獻回顧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發展中,金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熊彼特(1912)指出,金融中介提供的服務—轉移存款、評估項目、管理風險等,對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必不可少[1]。一個良好的金融體系,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分散風險、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經濟發展。但在我國,金融資源的地區分布和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對各地區的經濟增長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那么這種影響是怎樣的?作用機制是什么?目前,很多學者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但學術界仍未形成一個系統的參考文獻。因此,本文從金融發展內涵、二者的關系、金融發展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路徑及進一步展望方面進行歸納總結,為學者研究提供參考。
二、金融發展的內涵
白欽先(2000)從資源開發和利用內涵角度解釋了金融發展,認為它是一個不斷開發金融資源,擴大基數,改善利用效率的過程,最終促進和推動經濟的發展[2]。陳邦強等(2007)認為,金融發展是金融市場化進程中的一個方面,金融市場化進程實際是金融制度變遷的過程,這一進程既涵蓋了涉及自由化的相關政策措施等制度因素,而且也包含了金融結構、金融發展與金融深化等金融市場化過程的相關方面[3]。武志(2010)與白欽先觀點類似,但他認為金融發展不單指量的擴張,更主要的是金融效率的提高,體現為金融對經濟發展需要的滿足程度和貢獻作用[4]。胡宗義等(2013)從金融發展的維度解釋了其經濟內涵,認為金融發展是金融深度、金融寬度和金融廣度這三個維度的有機統一[5]。
三、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
關于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很多學者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實證計量檢驗,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即不同區域條件約束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并無穩定一致的關系。
冉光和等(2006)運用誤差糾正模型分析了二者之間的短期和長期因果關系,發現東部地區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雙向長期和短期因果關系;而西部地區僅具有金融發展引導經濟增長的單向長期因果關系[6]。王紀全等(2007)研究發現,金融資源和GDP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中部和全國范圍內,金融發展構成了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在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是金融發展的原因,西部地區則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7]。
王晉斌(2007)研究了不同金融控制政策下二者之間的關系,發現在金融控制強的地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負面作用,在金融控制相對弱的地區,金融中介發展對經濟增長可能表現出金融“中性”的特點[8]。周麗麗等(2014)從二者的收斂速度出發,發現隨著區域間經濟增長的收斂,區域間金融發展深度也收斂,且后者收斂速度遠大于前者收斂速度[9]。鄧路等(2014)從制度環境的視角,研究了民間金融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民間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業績有負面影響,從而阻礙當地經濟增長,但隨著制度環境的改善,這種負面作用會減小[10]。
曹鳳岐,楊樂(2014)將我國分為兩個階段,發現入世前,銀行信貸調配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并不顯著,但入世后,二者顯著正相關[11]。唐松(2014)認為中國金融資源的配置與區域經濟增長差異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間溢出效應[12]。龍海明,柳沙玲(2008)對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進行研究,認為農村正規金融發展水平在促進農村經濟增長中存在臨界值,在臨界值以下,如果對農村正規金融進行完全的商業化改革,會阻礙經濟發展[13]。李梅(2014)和楊友才(2014)通過研究OFDI與母國生產率增長的關系,發現金融發展表現出明顯的門檻效應,當地區金融發展水平跨越某一“門檻”時,OFDI才可能對母國生產率增長產生積極影響,目前我國金融發展水平跨過門檻的基本為東部省份[14],中西部仍未跨越門檻值,而東部過高的金融發展水平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有限[15]。胡宗義等(2013)研究發現在長期中,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呈“倒U”型[5]。朱玉杰,倪驍然(2014)基于SDM模型研究了金融規模對產業升級的影響,發現金融規模的直接和間接效應與經濟發展水平均呈“倒U型”[16]。邢毅(2015)從碳排放強度的視角,分析了二者的關系,發現低碳發展區域的信貸投放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高碳發展區域的這種促進作用不顯著[17]。
四、金融發展影響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機制
在不同的區域條件和研究方法下,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了不同的影響,那么二者之間的作用機制是怎樣的呢?
市場化過程中,我國金融開放程度逐漸提高,金融資源通過在區域間自由流動而集聚在東部地區,導致其他地區資源缺乏,因此地區間經濟增長產生了較大的差異。我國金融體系發展的不完善,導致無法將資源集聚的促進作用擴散至其他地區。
政府的優惠政策及法規等會使金融資源向中西部地區流動,它具有邊際效率遞減的特征,所以在金融資源匱乏的中西部地區,每增加一單位的金融資源,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應將會更大。此外,銀行主導的金融控制使區域間金融控制強度不同,導致資金市場分割,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阻礙了經濟增長。為改變該狀態,政府干預金融資源配置,使信貸和儲蓄資源流向第二產業,雖然促進了經濟增長,卻抑制了產業升級[18]。低碳發展區域較高碳區域,信貸投放可顯著地促進經濟增長,較好發揮了“金融加速器”促進效應,因此節能減排區域在未來將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源[19]。
金融發展水平“門檻效應”的存在,也會影響二者之間的作用機制。經濟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后,再發展特定的金融體系,金融發展才會通過影響儲蓄、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地區金融發展跨越了最低門檻,才能為企業提供所需融資支持,從而對外投資,提升吸收新技術的能力,以獲得生產率溢出。但邊際效率遞減特征決定了金融發展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
社會分工的演進也會使其影響產生差異。在商品交易效率很高的地區,銀行貸款效率提高顯著地促進了勞動分工與經濟增長;反之并不顯著。金融資本是基于社會分工的需要從產業和商業資本中裂變出來的,其適度形成是經濟穩定增長的必要條件,而形成不足或過度均會損害經濟穩定增長;只要市場機制健全、制度富有彈性, 偏離適度后會自動恢復, 進而促進經濟穩定增長[21]。
五、進一步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學者對該問題已做了深入的研究,為我國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據。但大部分學者都從單一的實證角度分析,結論可能存在偏差。
關于該問題,還可在以下方面作進一步的深化與完善:
第一,在研究二者的關系中,學者們僅從實證角度作了說明,并未從理論層面分析其原因或路徑。目前國外發展了很多相關理論,但由于我國市場化改革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導,因此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探討其影響路徑及理論非常重要。
第二,在實證研究中,有些問題仍需進一步完善。首先是地區劃分基本是按行政區域劃分,區域內經濟狀況等仍存在很大差異,導致研究結果的現實意義不大。其次,在指標選取上,經濟增長基本選取的是GDP增長率來衡量,金融發展則選取的是存貸款余額、金融相關比率等。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開始多元化,因此,可以考慮研究金融發展的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另外,大部分文獻未對控制變量做出明確的說明,以后的研究應注意考慮控制變量的選取,比如制度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方式、政府因素等方面。
第三,在研究該問題時,可以加入環境和經濟增長方式因素等。目前,我國處于經濟增長“新常態”的階段,經濟增長方式亟待轉變,因此可以制度變量,研究在不同的環境和經濟增長方式中,哪種增長路徑更適合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
參考文獻
[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
[2]白欽先等.金融可持續發展研究導論[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3]陳邦強等.金融市場化進程中的金融結構、政府行為、金融開放與經濟增長間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經驗(1978-2005年)的實證[J].金融研究,2007.
[4]武志.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的經驗分析[J].金融研究,2010.
[5]胡宗義等.金融均衡發展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
[6]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溫濤.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區域差異—基于東部和西部面板數據的檢驗和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6.
[7]王紀全,張曉燕,劉全勝.中國金融資源的地區分布及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7.
[8]王晉斌.金融控制政策下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7.
[9]周麗麗,楊剛強,江洪.中國金融發展速度與經濟增長可持續性—基于區域差異的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4.
[10]鄧路等.民間金融、制度環境與地區經濟增長[J].管理世界,2014.
[11]曹鳳岐等.銀行信貸調配與區域經濟增長[J].金融研究,2014.
[12]李梅.金融發展、對外直接投資與母國生產率增長[J].中國軟科學,2014.
[13]楊友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基于我國金融發展門檻變量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4.
[14]邢毅.經濟增長、能源消費和信貸投放的動態關系研究—基于碳排放強度分組的省級面板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15.
[15]王定祥等.金融資本形成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9.
作者簡介:魏亞妮(1992-),女,漢族,陜西渭南人,就讀于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