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要】在全新的時代背景和發展形勢下,各農信機構紛紛結合自身實際,加快科技建設。但是,由于農信機構獨特的管理架構,科技建設大多是由省聯社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如何有效對接需求,加強雙方聯動,全力適應和保障發展需要,已經成為農信機構科技建設的關鍵。
【關鍵詞】農信機構 科技建設 聯動
當前,科技已經成為推動銀行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加快科技建設,為業務創新和轉型發展提供支撐,是農信機構適應發展形勢,提升市場競爭能力的必然選擇。
一是從銀行自身發展看,加快科技建設,勢在必行。經過幾年的發展,農信機構正在逐步擺脫傳統經營模式,業務發展漸趨多元,創新性產品日趨豐富,差異化需求日益增多,客戶要求也逐步提升,科技已經全面融入到各項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當中。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的升級,對科技支撐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從銀行發展趨勢看,加快科技建設,勢在必行。目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與經濟發展加速融合。各銀行都在加快以電子化、網絡化為手段重構業務系統和渠道體系,科技正在逐步打破傳統銀行服務時間、地域和物理網點的限制。
未來銀行之間的競爭已經轉變成為科技能力的競爭。
三是從當前發展形勢看,加快科技建設,勢在必行。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不斷加速金融脫媒,新興金融模式風起云涌,人們的生活和消費習慣正在發生改變,公眾對銀行服務的依賴程度正在降低,銀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在全新的時代背景和發展形勢下,各農信機構紛紛結合自身實際,加快科技建設。但是,由于獨特的發展歷程和較為薄弱的基礎資源,大多數農信機構的科技建設與大銀行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同時,由于農信機構獨特的管理架構,科技建設大多是由省聯社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由于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省聯社集中開發與單一行社需求之間還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脫節問題。因此,如何有效對接需求,加強雙方聯動,全力適應和保障發展需要,已經成為農信機構科技建設的關鍵。
一、加強戰略規劃,確保科技建設的前瞻性
應面向未來,強化頂層設計,統籌兼顧,整合資源,從戰略高度去謀劃和推進科技建設。一要圍繞新戰略,確保前瞻性。適應創新轉型的戰略要求,全面提升現有科技系統架構和系統支持能力,使規劃與改革發展同步,與業務創新同步。二要研究新技術,確保前瞻性。完善一體化、多元化和可擴展的基礎技術框架平臺,整合各種信息和資源,實現自身科技系統與更大領域系統的互聯互通,對數據資源進行了挖掘、分析,為未來戰略競爭和創新發展提供保障。三要借鑒新經驗,確保前瞻性。應在自主創新基礎上,尋找戰略伙伴深度合作和業務聯盟,聚合信息服務、支付服務、電子商務等多方資源,構建線上線下全方位金融服務格局;同時,廣泛吸收借鑒其他銀行的優勢,整合資源,完善和拓展原系統的服務功能,開發實用型技術產品,搶點市場空間。
二、促進多方聯動,確??萍冀ㄔO的科學性
一要加強與基層行社的聯動,服務差異化發展。一方面,建議專門制定業務需求與反饋機制,充分深入基層和實際,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進行業務需求分析與開發應用,以不斷增長的業務需要和管理需求來推動科技水平的提高與業務產品的創新;另一方面,建議重點突破,從發展較快、體系架構復雜、業務開展多樣的行社入手,進行專項調研,提供專項需求,進行專項研發,以個性覆蓋共性。并按需求對系統進行差異化改造,將一些特色業務融入系統,讓系統更接“地氣”,滿足日益增長的差異化的需求。
二要加強行社部門之間的聯動,發揮整體合力。一方面,應建立科技與業務部門的聯動機制。在具體項目上,強調科技部門的主導地位,由科技部門統籌業務需求和項目管理工作,業務部門負責審核和確認業務需求,推進科技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從而有效提升信息科技工作效能,最終實現科技引領業務發展。另一方面,可推進科技管理服務部門向“大部門”過渡,將科技與業務人員特別是復合型人才充實到這類部門中,從技術和業務的雙重視角,加大新業務、新產品的研究推廣力度,形成從業務市場調研、需求分析到系統開發及推廣應用等一系列連續的運作機制。
三、強化機制建設,確??萍冀ㄔO的高效性
一是完善項目響應機制。省聯社應從促進各行社加快發展的角度出發,進一步簡化需求審批流程,制定省聯社對口業務部門需求審批下限,授予各行社一定的需求實施自主權。同時,各行社內部可專門設立需求整理部門,并成立需求評審委員會,在專門部門收集、整理本行社需求的基礎上,由本行社評審委員會對需求進行整體把控后上報需求說明書,確?;鶎有枨蠼y一對外接口。省聯社科技部門接到需求說明說后,按需求說明書進行系統開發、測試,驗收通過后部署系統上線。通過建立響應機制、產品研發全流程管理、項目制管理、產品創新工作考評機制等在內的較為完整、聯動高效的制度體系,提升科技研發的工作效率。
二是完善項目研發機制。對已研究立項的產品創新和渠道開發項目,由雙方的業務、技術人員組建項目小組,將業務需求、技術標準、功能實現等具體責任落實到人到崗,實行各環節限時工作制,對每個研發環節確定合理的時限要求,落實責任,考核督辦,確保研發項目的落地實施。
三是實施項目后評價機制。探索建立產品評價模型和指標體系,對新產品上線后的運行情況進行分析評價。通過系統全面的后評價,及時發現產品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產品功能、流程和技術系統,改進產品營銷和管理策略,提高產品競爭力,同時總結反思產品研發過程,為進一步改善產品研發管理工作提供依據。
四、創新開發模式,確保科技建設的開放性
一是探索建立試驗區開發模式。應針對不同行社各自所處的發展階段,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發展路徑。對于業務發展較快、產品需求旺盛的行社,可探索建立“試驗區”發展模式,以先行先試的方式加快系統開發和項目建設。在此模式中,省聯社可為基層行社放開平臺接口,允許和支持有條件的行社構建自己的部分數據平臺,并以此數據平臺作為數據源,自建或外掛系統,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基層行社參與系統開發積極性,還可滿足行社之間差異化的需求,使先進行社在科技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二是探索建立部分項目外包模式。采用“拿來主義”的方式,將部分項目服務外包,可以節約成本,提升效率,通過利用科技運維服務商的專業技能和管理經驗,可以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設進程。同時,將不擅長的或者非核心部分外包出去,有助于集中精力專注核心業務發展,實現資源配置的最佳化和整體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服務外包上,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理性選擇外包服務商,加強對外包的組織管理,確保自身在信息技術上的自主可控,真正達到利用“外腦”提升技術層次,利用“外力”推動信息化進程的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