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收入結構視角,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并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運用2008~2016年間我國71家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引入熵指數(Entropy)衡量、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績效進行測度。結果表明,多元化經營有利于提升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績效,但對城市商業銀行的績效則產生負效應。建議城市商業銀行應慎重實行多元化戰略,尋找不同的利潤增長點。
【關鍵詞】商業銀行 多元化經營績效 熵指數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的傳統盈利模式受到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以及經濟增速放緩的多重沖擊,商業銀行紛紛著手轉型,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但銀監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速自2012年不斷下降,中間業務增速持續放緩,不良貸款率則普遍上升。這些信號值得深思: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的績效究竟是否有提升作用?對不同類型商業銀行是否都適用?上述問題已成為學界和業界廣泛關注的熱點。
在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績效影響的理論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論主要有三類:
第一,部分學者認為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其經營績效起積極作用。Saunder和Walter(1997)較早進行了實證方面的研究,分析出商業銀行實行多元化經營可以拓寬提高經營績效[3];Rosie等(2003)較早從收入結構方面進行研究,認為商業銀行的績效與非利息收入的正相關關系[4],杜莉和王鋒(2002)、吳曉云和王峰(2012)、陳一洪(2015)等學者的研究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存在較明顯的范圍經濟[5-9]。
第二,部分學者否認多元化經營在提高銀行績效方面的作用。國外學者Stiroh的一系列研究結論具有代表性:多元化經營對美國商業銀行的績效存在負面影響[10-12]。薛超和李政(2014)研究了我國81家城市商業銀行的數據,結果表明多元化經營不能改善其績效[14];阮珂等(2015)對我國上市商業銀行面板數據進行分析,證明現階段過度依賴非利息收入反而分散其資源[15]。
第三,部分學者認為在不同資產規模和發展階段,多元化經營對我國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劉孟飛等(2012)通過建立風險-績效模型,發現多元化經營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績效有正效應,而對中小銀行產生負效應[4];黃澤勇(2013)利用108家商業銀行的數據,分析出不同規模銀行的多元化與績效存在門檻效應(1200億元)[16];尚妍等(2016)對銀行收入和資產結構多元化進行分析,結論是多元化經營可提升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的績效卻不利于我國小型商業銀行的發展[5]。
在多元化指標選擇方面,學者多選用非利息收入占比作為衡量指標,其他指標選用頻率較低;在經營績效方面,學者多選用ROA、ROE作為衡量指標;此外,不同控制變量的選取也有不同。相比于前人的研究,本文的貢獻在于:采用熵指數作為商業銀行多元化的衡量指標,并對三大類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績效的影響進行橫向對比;在實證方法上,本文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衡量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希望可以填補此類實證方法在該領域研究的空白。
二、模型設計
(一)多元化水平與績效關系的假設
大型銀行及股份制銀行的經營績效與其多元化水平正相關,而城商行的經營績效與其多元化水平負相關。
(二)指標選取
1.多元化指標。多元化戰略最早在商業企業中實施,因此目前學界對商業銀行多元化程度的測度也大都借鑒了以下三種企業多元化指標:魯邁特的專業化比率,赫芬達爾指數和帕勒普的熵指數(E)。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傳統業務收入主要為利息收入,多元化經營依靠開展中間業務收入取得非利息收入,而魯邁特指標越低,說明企業的多元化水平越高,但該指標沒有考慮到其他多元化業務的影響,所以不適合做衡量指標;又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開展多元化經營的時間不長且利息收入占比很大,使用HHI指標會因指標平方項的馬太效應拉大非利息收入占比與利息收入占比的差距,也不適用。因此,本文選用熵指數(下簡稱E)來衡量我國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程度,通過逆向采用魯邁特的方法得到E的公式:
E=-IIR×LnIIR+(-EIIR×lnNIIR) (1)
其中,IIR為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NIIR為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
2.銀行績效指標。考慮到銀行上市時間不同和未上市銀行的存在,本文選用杜邦分析法中的權益凈利率(ROE)和總資產收益率(ROA)衡量銀行績效,ROE衡量銀行自有資本運作效率,ROA衡量銀行綜合盈利能力。
3.控制變量。為排除經營規模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選用資產規模作為控制變量,取銀行總資產的對數(LNA)作為資產規模的衡量指標。除資產規模外,銀行經營績效還與不良貸款率(NPL)、貸款比率(LAR)、資產負債率(DAR)、資本充足率(CAR)以及成本收入比(CIR)密切相關。
(三)樣本選擇
本文依據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分類指標,將中國的主要商業銀行分為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從中選取樣本數據。2007年我國Shibor利率上線,這代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又考慮到時間的滯后效應,因此研究年限選取2008年到2016年。基于數據的可得性與連續性,本文選取5家國有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52家城市商業銀行共69家商業銀行2008年到2016年的年度數據,所有數據均來自商業銀行年度財務報表和Wind數據庫。
(四)模型構建
本文研究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與銀行績效以及控制變量之間的關系,根據統計描述,構建基本分析模型如下:
(2)
ROEit為被解釋變量,表示第i家商業銀行第t年的盈利水平;Eit表示第i家商業銀行第t年的多元化水平;Control是控制變量,包括LNAit、NPLit、CARit、LARit、DARit和CIRit;αit為截距項,βit為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程度,γit為控制變量對銀行績效的影響程度,μit是隨機干擾項。具體模型如下:
(2.1)
鑒于每類銀行具有的不同特性,因此構建加入交互項的回歸模型;
ROEit=αit+βitEit+γitControlit+Eit×Controlit+μit (3)
為了增加實證結果的可信度,本文進行穩健性檢驗。首先用衡量商業銀行多元化的財務變量NIIR代替E,然后用衡量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績效的財務變量ROA代替ROE,分別得模型二、三:
ROEit=αit+βitNIIRit+γitConrtolit+μit (4)
ROAit=αit+βitEit+γitConrtolit+μit (5)
三、描述性統計與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檢驗
對2008年至2016年間商業銀行E值和其他變量的值作趨勢線如圖1所示,主標軸為E值刻度、次坐標軸為其他變量刻度。觀察可知,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E和ROE總體上呈正相關,二類銀行的E值在2013年繼續上升,但ROE值有所下降;城商行的E和ROE波動趨勢相反,呈現負相關關系,只2010年間出現小幅同向變化,二者之間的相關性有待進一步回歸分析。
通過計算多元化指標、績效指標及控制變量的相關系數以精確反映其協動性大小。在1%的置信度(雙側)水平上,多數變量的相系數均小于0.5,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但E指數和ROE間的spearman系數較大,二者不顯著正相關;資產負債率(DAR)和資本充足率(CAR)的相關系數絕對值也大于0.5。
(二)面板數據的回歸分析結果
本文采用面板數據,根據Huasman的檢驗結果選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實證研究。根據模型一對樣本數據進行回歸分析,選用混合最小二乘法(PLS)的實證結果如下:大型銀行調整后的R2為有88.84%,擬合度較理想;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F統計量顯著;大型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與其績效正相關。股份制銀行調整后的R2為66.17%,擬合效果稍差;F統計量在0.01的水平上顯著,回歸結果可信;股份制銀行的多元化經營與其績效為正相關。城商行調整后的R2為79.99%,擬合效果教好,F統計量顯著且E指數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城商行多元化業務的開展并不能提升其績效。這與魏成龍和劉建莉(2007)、Merciecaetal(2007)、劉孟飛等(2012)、黃澤勇(2013)和尚妍等(2016)的研究結論一致。
再對商業銀行的特質性對回歸結果的影響進行分析,實證結果表明:多元化程度相同時,資產規模更大、貸款比率更高以及資產負債率更高的大型銀行盈利能力更強,多元化經營效果更好;股份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資產負債率和成本收入比交互項的系數顯著為負,貸款比率的系數顯著為負。股份制銀行若有更高的不良貸款率、資產負債率和成本收入比,則會增加其經營風險與營業成本,使多元化經營效果變差;城商行的多元化經營則會顯著增加經營風險與成本,不利于績效提升;而當其擁有足夠的對抗風險的能力時,其多元化經營效果會變好。
(三)穩健性檢驗
運用模型二、三對樣本數據的穩健性進行檢驗,也同樣得到與上文一致的結論。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的E指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在用ROA衡量兩類銀行績效時,仍可得出多元化經營能促進大型銀行績效提升的結論;而城商行的E指數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多元化經營不能提高其績效。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采用2008~2016年銀監會數據和wind數據庫71家商業銀行的面板的數據,研究了我國三大類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績效。主要結論如下。第一,與魯邁特專業化比率和Herfindahl指數相比,熵指數(E)方法能夠更精確的度量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程度。第二,多元化經營能夠對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績效做出貢獻,而且雖然二者的多元化水平存在差距,但股份制銀行多元化經營的推進會為其帶來良好的發展前景。對城市商業銀行來說,由于其自身資源與創新有限,開展多元化經營所增加的成本遠大于效益。第三,在多元化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六個控制變量的估計結果顯示,控制變量對三類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效果的影響程度不同。
商業銀行應當依據自身的規模和業務水平,適度開展多元化經營,實行適宜長遠發展的多元化戰略。大型商業銀行應適度開展業務多元化,將主要目標放在橫向多元化上,通過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等方式拓展業務規模;股份制商業銀行可通過金融產品和業務的創新開展多元化經營,在能力允許的范圍內實行公司控股或與金融公司結成戰略同盟;城市商業銀行應該專注主營業務的發展,在主營業務穩步發展的前提下,適度開展多元化業務。
參考文獻
[1]劉孟飛,張曉嵐,張超.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多元化、經營績效與風險相關性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2,08:59-69.
[2]尚妍,段忠輝,李斌,汪壽陽.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國內商業銀行與國外商業銀行對比的視角[J].管理評論,2016,(05):3-12.
[3]Saunders,A.and Walter,I.Universal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What Could We Gain?What Could We Los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1994.
[4]Rosie,S.,Staikouras,C.,and Wood,G.,Non-interest Income and Total Income Stability[J].Bank of England,Working Paper,2003,No.198.
[5]杜莉,王鋒.中國商業銀行范圍經濟狀態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2(10):31-38.
[6]劉宗華,鄒朋飛.中國銀行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基于廣義超越對數成本函數的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10):5-15.
[7]朱建武,李華晶.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效應分析[J].金融論壇,2007(1):24-30.
[8]吳曉云,王峰.銀行戰略群組的新業務戰略對績效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銀行業16家上市銀行的面板數據[J].金融研究,2012,387(9):48-61.
[9]陳一洪.非利息收入與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績效[J].金融論壇,2015,(01):28-34.
[10]Stiroh,K.J.Diversification in Banking:Is Noninterest Income the Answer?[J].Journal of Money,Credit & Banking,2004,36(5):853-882.
[11]Stiroh,K.J.and Rumble,A.The Dark Side of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US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6,30(8):2131-61.
[12]Hirtle B.J.,Stiroh,K.J.The Return to Retail and the Performance of US Bank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7,31(4):1101-1133.
[13]周開國,李琳.中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多元化對銀行風險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11(5):57-66.
[14]薛超,李政.多元化經營能否改善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基于資產和資金來源的視角[J].當代經濟科學,2014,(01):12-22+124.
[15]阮珂,何永芳,劉丹萍.公司治理結構、多元化經營與績效——基于我國上市商業銀行2004~2013年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5,(11):142-151.
[16]黃澤勇.多元化經營與商業銀行績效的門檻效應[J].金融論壇,2013(2):42-49.
作者簡介:蔡圣楊(1993-),漢族,女,中國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