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恒
新三板市場,曾經名為“全國證券自動報價系統”。于1992年7月正式成立。該市場建立之初的目的是為了彌補中國當時場外交易市場的空缺,試圖建立一個更為成熟、穩定、規范的場外交易市場。然而,從成立開始到2014年,該市場發展極其的緩慢,與主板市場相比,新三板無論從企業掛牌數量還是市場總市值來看,都相差甚遠,這段時間里的新三板市場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2014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舉行集體掛牌儀式,新三板正式從一個邊緣化的市場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進入了超高速發展的時期,截止到2017年9月,掛牌企業已經高達11578家。這種驚人的發展速度不禁讓人們看到了曾經納斯達克市場的影子。兩個市場確實擁有著很多相似的特質。
第一,門檻極低卻無人問津的市場。在2006年,新三板有6家企業掛牌交易,到2013年時,也只有僅僅356家企業掛牌,可謂門庭冷落。納斯達克在建立之初并不比新三板好多少,幾乎沒有任何進入門檻卻沒有企業愿意進入,這不僅僅是因為市場中法律與監管的不足,更體現出潛在市場參與者對該市場缺乏信心的狀態。
第二,掛牌企業主要為高新企業。根據WIND數據提供的數據,可知2017年新三板掛牌企業數最多的行業是高新企,這與納斯達克市場完全一致。高新企業擁有巨大的成長空間,但是在它們的成長期難以擁有良好的財務數據,大量的無形資產導致市場對它們的估值存在嚴重的分歧。因此,高新企業更喜歡選擇財務上要求更少、交易方式更自由的場外交易市場,如同京東這樣良好的企業,都放棄了主版市場,轉而進入納斯達克市場進行融資。
第三:兩個市場都提供場外報價,不提供交易服務。目前,兩個市場主要采用做市商報價制度,進入市場的企業需要通過做市商來進行股權買賣。市場只是提供一個處于政府監管的平臺,其本身并不提供任何價格、也不參與任何交易行為。
第四:市場的平臺都是由政府提供。無論是新三版還是納斯達克市場,在背景上都存在著一些官方色彩,它們的建立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完善了資本市場的結構。這在中國的意義更為突出,在萌芽期的企業再也不用砸鍋賣鐵的去擠主版市場的“獨木橋”,新三板的出現為它們提供了更為合適的低成本融資渠道。
一個合理而成熟的資本市場的結構,以美國市場為例,應該是金字塔狀。即規模最大的是場外交易市場,然后是創業板市場,規模最小的應為主版市場。因為優質的而成熟的企業會從場外交易慢慢的往上升,他們的風險很低,投資的人們往往會長期持有它們;而存在問題的企業,無論是身處金字塔的哪一層,它們都會因為經營問題而漸漸的往下降層,如果一直無法改善其經營狀況,甚至在場外市場都難以生存。優質企業的數量很少,所以,成熟的資本市場會漸漸地形成金子塔狀。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與成熟市場的形狀正好相反,呈現出倒金字塔形狀。主版市場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企業的“養老院”,一旦進入了主版市場,就是實力的象征,即使大量公司存在經營不善的情況,仍然不會“降板”或者退市。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其實也與市場參與者的投機心態有關,相當一部分的投資者并不關心公司的經營狀況,而是把資本市場當成一種類似賭博的行為,這也體現出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成熟。新三板市場作為市場中作為入門市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熟的資本市場必須擁有成熟的場外市場。
目前,新三板市場與納斯達克市場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因為市場僅允許機構投資者進入,導致了市場的買方參與者的嚴重不足,大量的企業存在連續幾個月無股權交易的情況。缺乏公認的企業估值模型,市場參與者難以獲得公認的市場價格,無論是買方還是買方其實都面臨著無法估量的風險,絕大多數的市場參與者都是風險厭惡者,如果無法估算風險的大小,那么它們都不會選擇進入市場。市場流動性的不足將會加劇估值的偏差,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價格估算越來越不準確,流動性也會越來越差。我們不得不重視這些問題,即使是在目前新三板市場飛速發展的今天。或許在很多方面,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參考納斯達克市場的經驗,它的成功不是一個偶然,他在法律方面、制度方面都值得我們借鑒。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成熟用了200年,納斯達克的成熟僅僅用了40年,那么新三板要用幾年才能真正步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