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林
(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國土資源局,安徽 安慶 244000 )
為保持土地可持續利用,國家每年對地方均下達新增耕地指標任務,不斷地開發出適合耕種的土地,想方設法的從數量上增加耕地,達到增加糧食總產出的目標,另一方面,近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采取農業補貼等優惠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糧食產量逐年提高,最終擺脫吃飽飯問題,人們生活已步入小康階段,追求更高階段的物質和文化生活。
然而近幾年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城市化進程步伐加快,廣大農民的就業渠道、收入來源呈現多樣化多元化趨勢,農村剩余勞動力紛紛進城務工,形成中國特色的“民工潮”,農村出現空巢現象,剩下的是老人和孩子,無力從事繁重的精耕細作式的農業生產,致使農村土地出現大面積拋荒。另外,我國農村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在改革起初的確解放了生產力,推動農業前進了一大步,而時代發展到今天,科技高速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分散經營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機械化或高科技在它面前毫無用武之地,致使我國農業無法實現現代化發展,長期以來一直處于高風險高投入低產出低收益的境況中。
農業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石,如果農業生產下滑,不光是糧食安全問題,還將引發一系列問題,勢必對國民經濟全局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就會失去重要引擎,發展增速就會放慢或停滯不前。要解決當前農村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就必須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框架下,優化土地承包制度,創新土地經營方式方法。這就引出今天我要表述的觀點: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土地流轉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實現規模化經營。實現規模化經營后,才能運用大型農業機械進行生產,就可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以陳瑤湖鎮為例,全鎮有大型農機具160多臺套,戶戶都有幾千元的小型農機具,該鎮還是全國最大規模的稻谷機械化干燥專業基地,目前已擁有135臺谷物低溫干燥機。另一方面,為追求更大利潤,規模化經營戶自發發展特色農業,從而間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陳瑤湖鎮包田大戶種植的太湖糯常年產量超過15萬噸,外地包田大戶生產的太湖糯回流本鎮的集散量每年為10多萬噸,已成為浙江紹興黃酒釀造企業的主要原料供應基地,據統計,浙江紹興黃酒釀造業80%以上的原料糯米來自該鎮。全鎮大米加工企業達36家之多,豐富的優質糯稻資源引來了安徽緣酒集團陳瑤湖黃酒項目。
分散經營的農民通過轉讓、轉包、出租、入股等形式將自已承包經營的責任田以有償方式提供給經營大戶,獲得一定的租金或股份分紅,不管農業生產欠收還是遭遇糧價的市場低谷,這筆收入對于農民來說都是固定的,不會因之而少一分一厘的。而隨著土地流轉市場不斷成熟,土地租金將會充分體現市場價值,逐年提高的。近些年來,糧食價格逐年提高,土地租金也不斷攀升,由最初的幾十元一畝到今天五六百元一畝。

轉入的種糧大戶耕種的土地大多是棄耕拋荒或粗放經營甚至閑置的圩田,通過大戶承包、規模生產,土地利用率顯著提高,穩定和擴大了糧食種植面積,也極大的提高了種糧大戶的生產經營積極性,生產水平顯著提高。以包田大戶普遍選用的適合圩田種植的優質高產糯稻——太湖糯為例,規模種植戶單產(濕谷)一般在600—650公斤,高的達到750公斤,比普通農戶要高25—50公斤。
我縣是人口大縣,全縣勞動力人口約有42萬人,可近兩年還是出現用工荒,安徽千仞崗服飾有限公司進駐樅陽,招工成了大問題。因些,只有通過土地流轉,使土地集中到少數種植大戶或農業產業化發展公司手上,大量使用農業機械,投入到農業生產上的人力就會越來越少,釋放的勞動力就會越多,轉而進廠打工,一方面實現了勞動力再就業,另一方面又解決了企業用工荒問題。
目前,我縣農村土地流轉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轉包。從事非農產業又不愿意放棄土地的農戶,在當地有償流轉,這類流轉模式占土地流轉總量的40%。二是轉讓。這類流轉模式主要發生在取消農業稅之前,市場化程度很低。三是出租。村集體或農戶直接與承包方協商簽訂租賃合同,這類流轉模式,占流轉總量的31.7%。四是入股。農戶之間自愿聯合將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合作生產,或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的方式,與承包者合作經營。此外,還有代耕、互換等形式。
據統計,我縣共有耕地101萬畝,其中水田為64萬畝,2011年,我縣土地流轉規模僅為22萬畝,其中3000畝以上為2戶,1000-3000畝為10戶,100-1000畝為480戶,50-100畝為1620戶,50畝以下的為3960戶。

樅陽縣2011年土地流轉規模情況
1、土地流轉集中連片流轉難度大,不利于規模經營和大型機械作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多,主要是一些60歲上下的男勞動力,在家兼顧帶小孩和種好自家承包田,他們認為這是一舉兩得,比承包給別人合算,同時鄉村土地流轉價格低廉,平均流轉費用一般每畝100-150元,其中還包括一部分國家補貼。二是代耕現象較為普遍。代耕者多為小農戶親戚或鄰居,這種方式沒有租金之類的費用,代耕者收入還是非常可觀的,一般代耕20畝田,年純收入在2萬元以上。如果把土地流轉給大戶,勢必對他們的利益造成沖擊,他們以種種理由對土地流轉進行抵制,影響了土地流轉的進程。
2、社會化服務不到位,土地市場化流轉體系尚未建立。大部分地區沒有建立土地流轉中分服務機構,搭建土地流轉平臺,土地流轉信息不暢,出現農戶有意轉出土地卻找不到合適的流入方,而需要土地的流入方又難以找到有流轉土地意向的農戶,造成轉入轉出兩頭難。
1、傳統思想觀念束縛。雖然近些年來,城市化發展吸引了大量農民進城務工,但實質上農民工很少能夠真正融入城市,他們永遠只是“暫居”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業環境工資水平稍不合心意,他們隨時都可以返回鄉村。最根本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帶來實質的改變,城鄉差異還是在不斷擴大,城鄉分層明顯,反而造成相對的失落感,一個民工是不會融入他打工的城市的,他支付不起自己在城市再生產的費用,所以農民仍把土地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和農外就業的最后保障,其寧肯種“粗放田”、“應付田”,甚至不惜暫時拋荒,也不愿放棄對土地的承包權。
2、農民轉移就業空間小,養老沒保障。沿海發達地區經濟轉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技術密集型轉變,技術要求高,工作門檻自然提高,而我縣農民大都受教育程度低,又沒有接受系統專業的職業培訓,外出就業難;另外我縣鄉鎮大都經濟薄弱,二三產業發展滯后,承載力有限,再加上我縣養老保障制度還不完善,養老保障水平低,農民那份承包田就是他們最后的保障,不愿舍棄流轉他人。
積極探索和建立相關的激勵性政策和支持措施,引導土地流轉,推進規模經營。如:承包地抵押貸款的方式,轉出戶社會保障措施的建立,對規模經營戶的信貸支持、政策性保險以及財政資金支持方式等;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和建立土地流轉專項資金以及規模經營戶生產的未列入保護價收購的農產品市場風險防御機制等。同時要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水平、生產條件、農民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多種因素,大膽探索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方式和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抵押和土地信用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性規范,引導和支持土地流轉。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力度,探索村莊整治新模式、新途徑、新辦法,通過村莊整治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建成一批批“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型農村社區;加強集鎮軟硬件建設,提升集鎮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服務農業三產發展,鼓勵農民脫離農業從事三產。千方百計拓展農民就業渠道,降低他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使土地自愿轉出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