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斌 董曉東 王 冰
(遼寧科技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遼寧鞍山 114051)
依據碳足跡設定的碳標簽已經成為國家間產品流通的新的技術壁壘。從2010年的中國紡織產品因無碳排放標簽而無法進入世界市場,到2012年我國食品、涂料等行業同類現象的頻繁出現均反映產品層面碳排放量測算即一噸棉花、一噸紗線,具體到一件服裝,到底產生了多少碳,這個測算問題急需解決,2012年中糧集團、廣東美涂士涂料等廠商開始行動。碳足跡的測算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區域、家庭和實體、產品四個層面,其中產品碳足跡測算是應用最廣的概念,如何進行產品碳足跡測算,準確量化產品碳排放數據,挖掘企業碳減排機會等成為中外企業界、學術界關注的話題。
本課題主要在國內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改變原有產品碳足跡測算方法由生命周期評價轉變為“倒追模型”視角,通過對文獻研究、典型案例的歸納抽象及定量實證分析等,力圖構建“倒追模型”,致力于突破原有基于傳統碳足跡測算方法的效果的同時,能夠為企業產品碳標準的合理設定、碳減排機會的準確識別、碳減排策略的有效實施等提供科學依據。
生命周期評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評估一個產品、服務、過程或活動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所有投入及產出對環境造成的和潛在的影響的方法,以PAS2050:2008作為參照標準針對測算對象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碳測算的方法。
依據生命周期評價法,產品碳足跡跟蹤測量貫穿了生產活動中從原料、生產制造、分撥銷售、用戶使用和產成品的廢棄物回收的整個供應鏈管理過程,供應商的參與對于了解產品的生命周期以及收集數據至關重要。鑒于此,應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時必須考慮鏈上的供應商問題,因此,以供應鏈的思想去開展產品碳足跡測算等同于生命周期評價法,二者實施思路、運用方法均一致。
無論測算評價根基是產品生命周期評價還是供應鏈管理過程,歸根結底,均是居于一定的“鏈式”模型。這條鏈的最典型特征就是:長短及方向。鏈有長有短,取決于對產品認知程度或者測算需要。例如,典型鏈條有兩種,其一是從商業-到-商業(B2B)全過程,其二是從商業-到-消費者(B2C)全過程。其中從商業-到-商業(B2B)鏈只包括從原材料通過生產直到產品到達一個新的組織,包括分銷和運輸到客戶所在地。它不包括額外的生產步驟、最終的產品分銷、零售、消費者使用以及處置/再生利用(如圖1)。從商業-到-消費者(B2C)鏈較B2B復雜,主要從原材料,通過指導、分銷和零售,到消費者使用,以及最終處置和/或再生利用過程(如圖2)。

圖1 B2B過程圖

圖2 B2C過程圖
鏈的測算方向有正向測算、反向測算或者環式測算。傳統基于產品生命周期評價或供應鏈管理測算碳足跡的方法均屬于正向測算(如圖3),以B2C鏈為例。

測算后,可得各階段碳量大小排序,大致為:A2>A3>A4>A1>A5
同時,各階段碳布局比例系數,分別為:
原材料階段碳布局比例系數為=A1CFW
制造階段碳布局比例系數為=A2CFW
分銷/零售階段碳布局比例系數為=A3CFW
消費者使用階段碳布局比例系數為=A4CFW
處置/再生利用階段碳布局比例系數為=A5CFW
因此,基于上述數據決策者將會產生如下結論:該產品制造階段碳排放量最大,乃為節能減排熱點階段,具有最大的碳減排潛力。節能減排潛力排名依次為制造階段A2、分銷/零售階段A3、消費者使用階段A4、原材料階段1A、處置/再生利用階段A5。
測量產品碳足跡目的很明確,即為準確量化產品碳排放量以便挖掘產品碳減排機會。因此,如果生產決策者曾經準確進行過碳排放量的測量,而碳排放測量的情境均與標準值測算情境等一致,企業能夠保證所生產產品碳排放量達到該產品標準值,則該企業產品碳足跡直接以標準值計量。例如:假設英國Carbon Trust確定每包薯片的碳足跡為75克為國際標準,則依據該標準生產企業保證能夠達標,則無需進行碳排放測算,只需要如何通過規制產品運作流程以達標即可,此時產品碳足跡以國際標準每包75克二氧化碳排放計量。但是如果該企業本身對產品碳排放信息掌握情況處于信息缺失狀態(甚至信息完全缺失—產品生產過程從未考慮過碳排放因素)情況下,無法即時判斷該產品碳排放量到底是多少,從而順勢進入生產決策者困境狀態即該產品碳排放量到底是高于標準值還是低于標準值。為了擺脫這一困境,生產決策者必然要步入兩種思維路徑(如圖5),其一是傳統路徑,其二是倒追路徑。傳統路徑即為本文第二部分基于生命周期評價的老路,依據生命周期測算原理可得產品碳排放量B值及B值的分布曲線,并通過B與A的對比分析,挖掘出碳減排機會所在是制造階段并能夠測算出減排潛力大小,該條路徑的原理、測算過程、結論及評價這里不在贅述。而第二條路倒追路徑即為企業擺脫碳減排困境的康莊大道。因此可以說生產決策者困境為倒追模型提供生存土壤。

圖4 生產決策者困境的擺脫路徑
1、倒追模型構建
基于圖4,模型構建基本思路為產品生產決策者以市場需求碳標準A為導向進行產品全流程碳布局,最終形成基于碳市場需求標準的產品碳布局軌跡標準C及階段碳量(如圖4)。生產決策者對現有產品進行實際碳布局軌跡及碳量測算D,并與產品碳布局軌跡標準C對比。即可達到測算碳排放量目的,同時通過對比深入產品碳布局軌跡標準C后,能夠準確挖掘產品碳減排機會所在為原材料和分銷/零售兩個階段并準確衡量兩階段碳減排潛力大小。因此,倒追模型重點為在市場需求碳標準A導向下,科學合理地進行產品碳布局,形成基于碳市場需求標準的產品碳布局軌跡標準C及階段碳量。基于上述思路,構建模型如圖5。

圖5 產品碳足跡倒追模型
2、倒追模型測算后可能出現的結果
基于倒追模型的測算結論可能呈現三種狀態:
(1)狀態一:產品實際碳排放量等于設定標準
這種狀態下,產品碳足跡以設定標準為最終結果。
(2)狀態二:產品實際碳排放量高于設定標準
這種狀態下,產品生產決策者需要進行調整、優化以滿足設定標準。依據產品碳布局軌跡標準及階段碳量,進行產品碳減排機會的挖掘及減排潛力的衡量(如圖6)所示。

圖6 產品碳布局軌跡及階段碳量
圖6所示,實曲線代表產品實測碳軌跡及階段碳量,虛曲線代表產品碳布局軌跡標準及階段碳量。
(3)狀態三:產品實際碳排放量低于設定標準
依據倒追模型,現有產品實測碳布局軌跡及碳量低于設定標準,并經權威機構核定后可以認為產品碳足跡新標準誕生。此時,實測碳量為產品碳足跡。如果未經權威機構核定或者產品決策者無意識將實測碳量作為新標準,那么通過此番倒追模型的應用,特別是對比分析,則可挖掘出現有產品的生產流程是低碳產品開發的路徑,成為產品生產企業新的“競爭力”,該產品開發路徑可以在同行業中進行推廣,從而形成行業新的標準低碳產品開發流程。
參考文獻:
[1]OECD.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 Report,2002,OECD SG/SD.
[2]于小迪.品碳足跡及其國內外發展現狀[J].濟研究導刊,2010(19).
[5]計軍平 馬曉明.碳足跡的概念和核算方法研究進展[J]. 生態經濟,2011(47).
[6]陳潔民.碳標簽:國際貿易中的新熱點.對外經貿實務,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