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智 宋宇 姚志敏
【摘要】 目的 探討上尿路結石CT值預測結石成分及對體外沖擊波碎石術的指導意義。方法 82例
上尿路結石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1例。分析兩組患者不同主要成分的結石CT值, 給予觀察組相應沖擊方法, 對照組則行常規碎石術。記錄兩組患者草酸鈣、羥基磷灰石、胱氨酸及尿酸為主的結石CT值, 比較兩組患者體外沖擊碎石術的沖擊次數、一次碎石成功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的結石CT值按照結石成分尿酸、胱氨酸、羥基磷灰石、草酸鈣的順序依次遞增,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行體外沖擊碎石術沖擊次數為(1157.6±163.3)次, 少于對照組的(1476.8±194.5)次,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一次碎石成功率為87.8%(36/41), 對照組一次碎石成功率為80.5%(33/41),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9%, 其中超過24 h肉眼血尿患者2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2.0%, 其中超過24 h肉眼血尿患者5例, 明顯腎絞痛患者4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上尿路不同主要成分的結石CT值差異顯著, 根據不同成分設定不同的沖擊方案, 可在保證臨床效果的同時減少沖擊次數及術后并發癥。
【關鍵詞】 上尿路結石;CT值;結石成分;體外沖擊波碎石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2.030
結石發病率為1%~5%, 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病之一。上尿路結石包括腎結石和輸尿管結石。目前主要治療手段為體外沖擊波碎石術, 而結石化學成分是手術效果的重要影響因
素[1]。結石主要成分不同其密度也不相同, CT掃描中軟組織窗結石CT值也不相同。本研究采用上尿路結石CT值預測結石成分, 并以此用于指導體外碎石術的沖擊方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82例上尿路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1例。觀察組男27例、女14例, 年齡18~64歲, 平均年齡(42.1±8.5)歲, 其中腎結石23例、輸尿管結石18例, 平均結石長徑(13.2±5.2)mm。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 年齡18~67歲, 平均年齡(41.2±8.8)歲, 其中腎結石21例、輸尿管結石20例, 平均結石長徑(13.6±5.4)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結石CT值測定方法 CT儀器為GE公司生產的能譜CT機, 掃描范圍為膈肌以下至恥骨聯合平面, 參數設置:管電壓120 kV, 管電流200 mA, 層厚5.0 mm, 間距5.0 mm, 重建層厚1.0 mm, 球管旋轉時間0.8 s, 螺距0.984, 窗寬400, 窗位60。在軟組織窗測定結石CT值, 計算去除結石上下兩邊緣的層面后剩余層面的平均CT值。
1. 2. 2 結石成分測定方法 采用LIIR-20型結石紅外光譜自動分析系統測定排除體外的結石標本。
1. 2. 3 體外沖擊波碎石術 碎石術采用復式脈沖低能量電磁式碎石機, 根據X線或超聲檢測結果定位結石位置。對照組中結石CT值≥800 HU則行4 kV(400次)+6 kV(600次)+
9 kV(≤2000次)治療, <800 HU則行4 kV(400次)+6 kV(600次)+8 kV(≤2000次)。以800、1200 HU為臨界點, CT值<800 HU則可認定為以尿酸和(或)胱氨酸成分為主的結石, 800~1200 HU為羥基磷灰石為主要成分的結石, ≥1200 HU則為草酸鈣為主要成為的結石。觀察組則根據CT值預測的結石成分結果, 草酸鈣為主的結石行4 kV(400次)+6 kV(600次)+
9 kV(≤2000次), 羥基磷灰石為主的結石行4 kV(400次)+
6 kV(600次)+8 kV(≤2000次);尿酸或胱氨酸為主的結石
4 kV(400次)+6 kV(600次)+7kV(≤2000次)。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分別以草酸鈣、羥基磷灰石、胱氨酸及尿酸為主的結石CT值。記錄兩組患者體外沖擊碎石術的沖擊次數、一次碎石成功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草酸鈣、羥基磷灰石、胱氨酸及尿酸的結石CT值比較 觀察組中結石的主要成分為以草酸鈣者18例, 平均CT值為(1382.4±72.9)HU;羥基磷灰石者10例, 平均CT值為(1023.5±81.4)HU;胱氨酸者5例, 平均CT值為(565.8±94.7)HU;尿酸者8例, 平均CT值為(383.6±
78.5)HU;對照組中結石的主要成分為以草酸鈣者20例, 平均CT值為(1366.5±69.8)HU;羥基磷灰石者8例, 平均CT值為(1056.7±74.9)HU;胱氨酸者4例, 平均CT值為(558.7±
83.4)HU;尿酸者9例, 平均CT值為(362.8±65.7)HU。兩組患者的結石CT值按照結石成分尿酸、胱氨酸、羥基磷灰石、草酸鈣的順序依次遞增,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體外沖擊碎石術沖擊次數比較 觀察組行體外沖擊碎石術沖擊次數為(1157.6±163.3)次, 少于對照組的(1476.8±194.5)次,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一次碎石成功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一次碎石成功率為87.8%(36/41), 對照組一次碎石成功率為80.5%(33/41),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9%, 其中超過24 h肉眼血尿患者2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2.0%, 其中超過24 h肉眼血尿患者
5例, 明顯腎絞痛患者4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以往的研究中, CT值常被用來預測碎石效率[2]。范鈺等[3]研究將上尿路結石按照主要成分分為10個類型, 上尿路結石CT值不能完全準確預測結石成分。本研究將結石成分分為4類, 分別以尿酸、胱氨酸、羥基磷灰石、草酸鈣為主。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的結石CT值按照結石成分尿酸、胱氨酸、羥基磷灰石、草酸鈣的順序依次遞增,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以800、1200 HU為臨界點, CT值<800 HU則可認定為以尿酸和(或)胱氨酸成分為主的結石, 800~1200 HU為羥基磷灰石為主要成分的結石, ≥1200 HU則為草酸鈣為主要成為的結石, 給予觀察組相應沖擊方法。選擇結石分類與臨界點的依據來自于曾憲春等[4]的研究。個性化碎石方案是保證碎石效率的同時降低并發癥的重要思路[5], 本研究按照可預測結石成分CT值臨界線劃分了3種碎石方案。結果顯示, 與觀察組行體外沖擊碎石術沖擊次數及并發癥發生率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值得一提的是, 上尿路結石的治療方法較多, 以尿酸為主要成分的結石可通過藥物促進排除, 而硬度較大且體積較大的結石較適合經皮腎鏡治療, 這兩種情況能否用CT值界定并形成標準[6-8], 值得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 上尿路不同主要成分的結石CT值差異顯著, 根據不同成分設定不同的沖擊方案, 可在保證臨床效果的同時減少沖擊次數及術后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王煒, 李先承. 泌尿系結石CT值的臨床應用價值. 醫學與哲學, 2016, 37(16):8-10, 50.
[2] 曾鵬, 蔣重和, 李光明, 等. CT值預測經皮腎鏡EMS碎石清石系統的取石效率. 中國內鏡雜志, 2016, 22(5):17-20.
[3] 范鈺, 劉振華, 魏強, 等. 上尿路結石CT值預測結石成分和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的可行性分析.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7, 48(5):788-791.
[4] 曾憲春, 江杰, 吳莉, 等. 雙源CT雙能量成像體外分析泌尿系結石成分.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5, 15(2):96-99.
[5] 王宏. 能譜CT結石成分分析技術在腎結石低能量體外沖擊波碎石術中的臨床應用. 影像技術, 2017, 29(1):51-52.
[6] 慕剛, 韓毅, 柳青, 等. 螺旋CT值預測泌尿系結石成分及易碎性的臨床研究. 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16):155-156.
[7] 彭毅. CT值在上尿路結石成分及其治療效果預測價值中的研究概況. 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7, 10(6):588-591.
[8] 郭子臣, 包建成, 王惠泉, 等. 探討上尿路結石CT值對結石成分和體外沖擊波碎石(ESWL)療效的預測和評價.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57):76-77.
[收稿日期: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