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摘要】 目的 分析產后出血原因, 并總結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156例產后出血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分析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結果 產后出血原因分析顯示:因宮縮乏力導致產后出血87例(55.77%), 因胎膜、胎盤因素導致產后出血59例(37.82%), 因軟產道損傷導致產后出血8例(5.13%), 因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產后出血2例(1.28%)。產后出血相關危險因素分析顯示:①產后出血產婦中分娩年齡>30歲者更多。②產后出血產婦中孕周≤40周者更多。③產后出血產婦中孕次>2次者更多。④產后出血產婦中剖宮產者更多。⑤產后出血產婦中新生兒體重>4 kg者更多。
⑥產后出血產婦中有妊娠期合并癥者更多。結論 產后出血的發生和多種因素相關, 其中最為主要的因素包括年齡、孕周、孕次以及剖宮產等。
【關鍵詞】 產后出血;原因;相關危險因素;臨床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2.040
產后出血是產科危險而嚴重的并發癥, 需要有針對性的預防和處理, 因此對產后出血的原因以及相關危險因素的探討十分具有臨床價值, 產后出血的病因包括胎盤因素、宮縮乏力以及凝血功能障礙, 軟產道裂傷等, 主要因素為宮縮乏力, 并且具有許多的危險因素, 且有可能存在相互影響的作用[1]。本研究對產后出血的原因以及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
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院婦科分娩的156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均符合產后出血診斷標準(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500 ml, 剖宮產時>1000 ml);產婦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自愿簽署知情書, 且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組年齡24~38歲, 平均年齡(28.7±3.6)歲, 孕周28~42周, 平均孕周(37.6±5.3)周;初產婦34例(21.79%), 經產婦122例(78.21%)。
1. 2 方法 對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總結, 分析產后出血的原因, 并找出相關危險因素。
1. 3 觀察指標 ①觀察產后出血的原因, 包括宮縮乏力、胎膜及胎盤因素、凝血功能障礙、軟產道損傷等。②整理分析產后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 包括分娩年齡、孕周、孕次、分娩方式、新生兒體重、妊娠期合并癥等。
2 結果
2. 1 產后出血的原因 本組156例產后出血產婦中, 因宮縮乏力導致產后出血87例(55.77%), 因胎膜、胎盤因素導致產后出血59例(37.82%), 因軟產道損傷導致產后出血8例(5.13%), 因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產后出血2例(1.28%)。
2. 2 產后出血相關危險因素 ①分娩年齡與產后出血發生的關系:分娩年齡>30歲產婦108例(69.23%), ≤30歲產婦48例(30.77%), 產后出血產婦中分娩年齡>30歲者更多。②孕
周與產后出血發生的關系:孕周>40周產婦29例(18.59%), ≤40周產婦127例(81.41%), 產后出血產婦中孕周≤40周者更多。③孕次與產后出血發生的關系:孕次>2次產婦103例(66.03%), ≤2次產婦53例(33.97%), 產后出血產婦中孕次>2次者更多。④分娩方式與產后出血發生的關系:自然分娩產婦15例(9.62%), 剖宮產產婦141例(90.38%), 產后出血產婦中剖宮產者更多。⑤新生兒體重與產后出血發生的關系:新生兒體重>4 kg產婦107例(68.59%), ≤4 kg產婦49例(31.41%), 產后出血產婦中新生兒體重>4 kg者更多。⑥妊娠期合并癥與產后出血發生的關系:有妊娠期合并癥產婦143例(91.67%), 無妊娠期合并癥產婦13例(8.33%), 產后出血產婦中有妊娠期合并癥者更多。
3 討論
產后出血是產科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也是目前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位原因。特別是近年來剖宮產率的居高不下, 使產后出血的發生率不斷上升, 由于產后出血較難控制, 特別是難治性產后出血, 如不能用有效方法迅速控制, 產婦易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造成子宮切除甚至危及產婦生命[2-11]。產后出血的發生與諸多因素相關, 分析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 可以將干預措施前移, 早期對危險因素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加以防治, 對產婦以及新生兒的生命安全有益, 因此探討產后出血的發生原因以及相關危險因素, 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12]。
本研究結果中顯示, 產后出血的發生原因與多種原因有關, 分娩年齡是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之一, 年齡>30歲的高齡產婦容易發生產后出血, 其容易發生宮縮乏力, 進而導致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升高[13, 14]。孕周也是影響產后出血發生率的主要危險因素, 孕周<40周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更高, 早產分娩時常存在胎兒發育異常、胎膜早破或者胎盤早剝等妊娠期并發癥, 因此產后出血發生率會明顯增高。而孕次的增加意味著產婦前置胎盤、胎盤植入、感染等發生風險增加, 因此是產后出血的發生危險因素[15]。本研究結果中還顯示, 分娩方式和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也有明顯的聯系, 剖宮產本身并不會導致嚴重的產后出血, 但仍然可能由于產婦未進入臨產狀態, 子宮敏感性差以及對子宮的破壞等原因而導致產后出血的發生。多方研究結果顯示, 新生兒體重對產后出血的發生有增加作用, 懷巨大兒出現的各種并發癥以及子宮收縮影響導致了產后出血的發生[16]。
綜上所述, 產后出血的發生和多種因素相關, 其中最為主要的因素包括年齡、孕周、孕次以及剖宮產等因素有關, 需要根據上述危險因素制定有針對性的預防處理策略, 以獲得更好的止血效果, 對母兒有利。
參考文獻
[1] 雷紅, 趙凌, 孫莉君. 產后出血相關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 實用預防醫學, 2010(8):1593-1594.
[2] 張方芳, 徐永蓮, 劉興會, 等. 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135例臨床分析.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4, 30(2):144-146.
[3] 劉曉靜. 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88例臨床分析. 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 2016, 3(4):140.
[4] 張碩果. 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165例臨床分析.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5, 9(20):205-206.
[5] 賈惠琴. 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65例臨床分析.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5, 9(12):179-180.
[6] 晁清貞. 142例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 中國實用醫刊, 2015, 42(9):86-87.
[7] 范金菊. 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88例臨床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6(78):340.
[8] 丁建軍. 83例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臨床分析. 上海醫藥, 2017, 38(5):31-33.
[9] 代紅梅. 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臨床分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1):50.
[10] 朱芳. 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臨床分析. 中國社區醫師, 2017, 33(13):55.
[11] 王春梅. 50例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臨床分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7):181-182.
[12] 孫炯, 楊蘭, 陳茜茜. 影響產后出血危險因素的分析.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4(6):1076-1078.
[13] 徐楊, 陳延亭, 趙志燕. 產后出血原因及危險因素分析.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4(31):3981-3983.
[14] 劉淑允. 產后出血危險因素探討. 中國實用醫刊, 2015, 42(24):
64-65.
[15] 張丹, 孫麗, 趙晶晶. 產后出血危險因素分析以及產后出血預測評分表的應用價值. 天津醫藥, 2017(10):1064-1067.
[16] 賈寶玲, 賈建樓. 產后出血相關危險因素臨床分析.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7, 2(30):133-134.
[收稿日期: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