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東霞
【摘要】 目的 研究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方案用于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
方法 88例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44例。研究組患者接受中醫綜合護理干預,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常規護理。比較兩組的干預效果。結果 干預前兩組右側屈活動度、左側屈活動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右側屈活動度、左側屈活動度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VAS評分(2.47±1.2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78±1.26)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患者接受中醫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其活動情況, 緩解頸椎疼痛, 臨床應用價值突出。
【關鍵詞】 中醫綜合護理干預;頸椎病;氣滯血瘀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2.09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pplied for patients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A total of 88 patients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ight flexion activity and left flexion activity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research group had better right flexion activity and left flexion activ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VAS score as (2.47±1.22) points than (5.78±1.26)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patients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relieve their cervical pain with remarkabl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Cervical spondylosis;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從中醫角度來講頸椎病被歸納到“痹癥”范疇[1], 病癥類型來看以氣滯血瘀型頸椎病居多, 該病癥主要是由于患者頸椎部位經絡不通、氣血不和導致的[2]。在臨床治療的同時要配合中醫綜合護理干預, 效果更優。本文就此展開討論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來本院就診的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患者88例,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44例。該分組方法已經征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通過。研究組男20例、女24例;年齡28~59歲, 平均年齡(43.5±5.2)歲;平均病程(2.5±1.2)年。對照組男21例、女23例;年齡26~59歲, 平均年齡(42.5±5.5)歲;平均病程(2.7±1.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研究組患者接受中醫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
①急性期護理。這一階段患者接受中藥熏蒸治療。使用LXZ-200B型熏蒸床, 為患者配置中藥藥液為中藥蒸汽, 對患部進行直接熏蒸, 中藥熏蒸的主要成分為:艾葉10 g、桃仁10 g、紅花10 g、路路通10 g、蘇木10 g、伸筋草12 g、青風藤12 g、海風藤12 g、透骨草16 g、川斷16 g、大青鹽4 g。熏蒸前評估患者皮膚情況, 講解用藥目的、方法、益處, 消除患者緊張情緒, 囑患者排空二便, 為患者準備1杯白開水, 1條毛巾, 以備熏蒸過程中使用。患者暴露頸部及上肢, 仰臥, 上肢及頸部暴露部位用被單蓋好, 熏蒸20~30 min, 溫度控制在38~45℃, 1次/d。一般艾灸阿是穴, 1次/d, 15~20 min/次, 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幫助患者將艾灸部位完全裸露出來, 同時調整艾灸力度及溫度等。部分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患者需要接受中藥熱庵包治療, 將1.5 kg大青鹽放入寬18 cm、長25 cm的棉布袋中縫好, 將此庵包放到微波爐中加熱, 調至中高火, 時間為2.5 mim, 一般溫度60~70℃, 以不燙手為宜, 將熱庵包放置于患者大椎穴或肩外俞穴處病服外, 避免燙傷,
2次/d, 20 min/次。②緩解期護理。這一階段以頸椎牽引為主, 一般以體重的8%~10%開始牽引, 根據患者體質及頸部發育情況逐步增加牽引重量, 通常每3~5天增加1 kg, 如癥狀有改善, 可維持此重量, 如果沒有改善, 可適量增加, 最大可達10~12 kg, 牽引2次/d。牽引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臨床表現, 囑咐患者有任何不適感舉手示意, 護理人員要安排患者休息, 立即停止牽引。③恢復期護理。這期間護理多是頸椎部鍛煉、八段錦鍛煉、頸部按摩。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正確的頸部運動方式如:頸前屈后伸, 左右側彎, 左右轉頸, 頸部旋轉運動, 聳肩運動等, 開始3~4組/次動作, 每個動作做8~10次, 2次/d。以后每3~5天每個動作增加2~3個, 逐漸增加, 直至每個動作15~20次, 4~5組/d動作, 2~3次/d, 鍛煉時動作要緩慢, 循序漸進, 以不感到疲勞為宜。教會患者八段錦鍛煉的方法, 鍛煉1次/d。頸部按摩采用腳法按摩, 即踩法治療, 利用本院自制兩側有扶杠的, 床頭配有高凳座椅(以便為患者踩頸肩部)的踩法床, 根據患者疼痛麻木部位用腳掌、腳背、腳跟、腳尖為患者做放松、點撥、點按、按壓、按揉、揉搓及調理等治療, 腳跟、腳尖主要點按, 按壓的穴位有風池穴、肩井穴、乘風穴、曲恒穴、天宗穴及阿是穴, 有上肢麻木的患者可按壓麻木部位及點按勞宮穴, 踩法治療時間為20~30 min/次, 1次/d。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常規護理干預, 以基礎環境護理、飲食護理及用藥護理為主。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頸椎活動情況及疼痛情況。疼痛評分(VAS評分)判定標準[3]:選取標注有0~10的直尺, 0分表示患者沒有任何疼痛感, 10分表示患者疼痛劇烈難忍, 患者根據自身頸椎疼痛情況選取相應數值即可。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頸椎活動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右側屈活動度、左側屈活動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右側屈活動度、左側屈活動度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頸椎疼痛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VAS評分(2.47±1.2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78±1.26)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 我國每年患有頸椎病患者越來越多, 患病率逐漸升高。通過中醫分型以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患者居多[4-7], 除了采取科學方案治療還要配合相應護理方案。
中醫綜合護理干預被逐漸用于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患者臨床治療中, 本實驗研究組患者接受該方案, 對照組接受傳統方案, 結果顯示,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頸椎活動明顯優于對照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患者頸椎部位多經絡不通、氣血不和, 患者多接受中藥熏藥、中藥熱庵包及艾灸治療等, 從中醫角度將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應用其中, 根據患者實際患病情況、臨床治療方案需求予以相應護理干預, 保證臨床護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8-10]。同時將中醫綜合護理干預貫穿于患者臨床治療整個過程、不同時期,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急性期、緩解期和恢復期予以不同時期護理干預, 對每一時期護理效果進行綜合評定, 根據患者身體恢復情況調整護理實施方案, 保證臨床護理干預的科學性, 能夠充分發揮中醫綜合護理干預特色, 改善患者頸椎活動情況, 促進患者身體恢復。
綜上所述, 將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方案用于氣滯血瘀型頸椎病患者臨床治療中,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表現, 緩解頸椎疼痛情況, 對于促進患者身體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高展, 張宏敏, 姚遠. 氣滯血瘀型頸椎病中醫綜合護理干預療效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 23(8):4420-4421.
[2] 郝曉宇, 劉會玲, 馮曉靜, 等. 中藥熏蒸聯合離子導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 湖南中醫雜志, 2017(1): 94-96.
[3] 高展. 中醫綜合護理對頸椎病急性期(血瘀氣滯型)的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28):237-238.
[4] 張宏敏, 高展, 馮迎平. 氣滯血瘀型頸椎病中醫綜合護理干預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3(35):211-212.
[5] 洪梅華. 中醫綜合護理對頸椎病疼痛患者康復效果觀察.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7, 14(4):136-137.
[6] 郭艷嫣. 中醫護理干預對頸椎病的臨床護理效果分析.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6, 27(8):1031-1033.
[7] 朱貞翠. 頸椎病保守治療中實施中醫綜合護理的效果觀察. 養生保健指南, 2017(12):216.
[8] 余淑瓊. 針灸、推拿法對頸椎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 內蒙古中醫藥, 2017, 36(12):159-160.
[9] 曹秋紅. 頸椎病保守治療的綜合護理效果觀察.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 2015, 22(22):42-43.
[10] 姚艷華. 頸椎病非手術治療護理干預效果觀察.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2(5):58-59.
[收稿日期: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