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 目的 探討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氣管切開術后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和護理干預方式。方法 43例在ICU實施氣管切開術后發生肺部感染的患者, 回顧性分析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原因, 并根據發生肺部感染的原因實施護理干預, 觀察效果。結果 造成肺部感染的原因主要有患者合并其他基礎疾病、醫療器械的接觸感染、口咽部細菌定植和誤吸、呼吸道防御機能受損、抗生素的使用, 分別有5、12、10、11、5例, 在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之后未出現死亡病例, 患者感染癥狀得到有效緩解。
結論 根據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原因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可以明顯的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
【關鍵詞】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氣管切開術;肺部感染;護理干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2.100
ICU收治的患者主要是受到過嚴重創傷、臟器功能衰竭、中毒、休克和需要心肺復蘇的患者, 這一類患者往往意識薄弱、自我能動能力弱, 所以為了方便對患者進行吸氧治療, 需要對患者實施氣管切開術。氣管切開術后容易引發肺部感染,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恢復[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氣管切開術后引發肺部感染的原因和根據引發肺部感染的原因進行護理干預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在本院ICU實行氣管切開術后發生肺部感染的患者43例, 其中男22例, 女21例;年齡30~68歲, 平均年齡(48.6±6.5)歲;重度顱腦損傷18例, 心力衰竭12例, 昏迷休克8例, 重度中毒5例, 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
1. 2 方法 回顧分析4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并嚴密的觀察護理的每個環節, 根據患者的身體變化分析造成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再根據引發肺部感染的原因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2 結果
造成肺部感染的原因主要有患者合并其他基礎疾病、醫療器械的接觸感染、口咽部細菌定植和誤吸、呼吸道防御機能受損、抗生素的使用, 分別有5、12、10、11、5例, 在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之后未出現死亡病例, 患者感染癥狀得到有效緩解。
3 討論
3. 1 造成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 患者在氣管切開術后發生肺部感染的原因主要有:①患者合并其他基礎疾病:患者存在其他基礎疾病, 例如呼吸系統疾病或者糖尿病等, 降低了患者的身體機能和身體免疫程度, 特別是在治療過程中再使用激素一類的藥物, 導致患者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加之病房內患者疾病不盡相同, 增大了感染的幾率, 特別是將患者的氣管切開后, 引發肺部感染的幾率比普通病房的感染幾率還要大;②醫療器械的接觸感染:重癥監護室的醫療器械眾多, 患者很多時候因為器械的消毒不徹底導致病菌感染, 其中霧化吸入器未經過完全消毒會滋生大量的菌氣溶膠, 影響患者的毛細血管和肺泡, 導致患者出現病菌感染;吸引器貯液瓶和氧氣管道未消毒徹底也會導致病菌的大量滋生, 造成患者肺部感染;③口咽部細菌定植和誤吸:植菌誤吸是ICU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特別是昏迷、休克或者患者氣管切開時發生吞咽或者咳嗽, 會將空氣中的病菌誤吸入肺部引發肺部感染;④呼吸道防御機能受損:氣管切開口會嚴重損傷患者的氣道上皮組織, 降低纖毛的清除功能, 刺激氣道分泌, 導致氣道分泌物下漏和滯留, 削弱患者的吞咽能力, 并且對口腔的衛生不利, 其中輸氧導管本身就可能依附大量的病菌, 很容易引發呼吸道發生炎癥反應;⑤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屬于一種抑制類藥物, 使用抗生素會降低患者的身體免疫力, 損害患者的身體機能, 使人體更加的容易被病菌感染。
3. 2 護理干預
3. 2. 1 嚴格無菌操作 針對患者因為醫療器械的接觸感染, 醫護人員應該嚴格做到無菌操作, 保證醫療器械的衛生情況, 具體方法為:①做好霧化吸入器的消毒措施, 將使用過的螺紋管用消毒液進行浸泡, 待干燥后放置好以備下次使用;定時更換氧氣濕化瓶和濕化液;對口腔吸引管和氣管吸引管做好相應的標記, 以防使用時混淆;吸引器的貯液瓶要進行每日更換清洗, 嚴格的做好消毒滅菌[2, 3];②空氣消毒:醫護人員要適當調整病房的空氣溫度(18~21℃)和濕度(60%~70%), 保證房間的清潔, 控制探視陪伴人員, 對于存在呼吸道感染和其他感染的患者要禁止入內。
3. 2. 2 減少口咽部植菌吸入 醫護人員要加強對患者口腔的清理, 利用pH試紙測試患者口腔的酸堿程度, 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漱口液, 減少病菌的滋生, 防止口腔細菌感染;調整患者的體位, 減少患者胃內容物的反流, 在鼻飼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減少吸入外界病菌, 喂食患者的時候, 盡量采用小號胃管盡心多次的喂養, 以減少感染的發生。
3. 2. 3 充分濕化氣道 醫護人員根據呼吸道防御機能受損這一原因, 對患者實施濕化氣道, 具體方法為:①對于不接呼吸機的患者, 可以在患者器官套管外口接入人工鼻, 長短選擇為15~20 cm, 這種長度可以有效的預防呼吸道水分丟失, 如果人工鼻過短會導致患者在咳嗽的時候痰液阻塞鼻孔, 如果人工鼻過長會增加死腔;②如果沒有人工鼻就需要醫護人員定時對患者注入濕化液, 濕化液的注入劑量根據患者的身體變化來選擇[4, 5]。
3. 2. 4 掌握正確的吸痰技術 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吸痰時, 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在使用機械通氣時, 最好是兩人配合, 將呼吸機呼吸回路消毒完成后再對患者進行吸痰, 壓力控制在350~400 mm Hg(1 mm Hg=0.133 kPa), 吸痰的時間一定要控制好, 一般不要超過15 s, 在進行吸痰之前, 一定要對患者進行吸純氧處理, 避免因為吸痰管小孔貼于氣管黏膜上引起黏膜水腫和出血等[6-8]。
3. 2. 5 加強手衛生 醫護人員接觸患者前后, 進行無菌操作前、接觸暴漏體液后、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后, 要及時洗手, 并掌握正確洗手方法。
3. 2. 6 做好細菌學監測 對于采取氣管切開術的患者, 醫護人員要定期采集患者的痰液和咽喉中的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和分析, 在患者術后帶管期間, 應該每3~5天進行1次細菌培養, 對于使用機械通氣時間比較長的患者, 應該每5~10天
對呼吸機的相關位置進行采樣, 并根據采樣后的分析結果使用對應的抗生素來控制感染的發生情況[9, 10]。
3. 3 護理效果 本研究針對患者出現肺部感染的原因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后, 未出現死亡病例, 并且在護理干預之后, 患者的感染癥狀均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總之, ICU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原因主要與護理質量和日常操作規范有關, 所以醫護人員需要嚴格按照無菌要求操作醫療儀器, 并根據引發患者產生肺部感染的原因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幾率, 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愛華. ICU患者行氣管切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護理干預效果分析. 心理醫生, 2016, 22(28):162-163.
[2] 楊紅. ICU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分析與護理干預. 今日健康, 2015(8):251.
[3] 趙領歡. 分析ICU氣管切開術后肺部感染的臨床護理措施. 心理醫生, 2016, 22(13):164-165.
[4] 季萍. 護理干預對重癥監護病房患者氣管切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影響分析. 醫藥前沿, 2017, 7(7):74-75.
[5] 李陽. 護理干預對ICU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分析. 中國校醫, 2015, 29(9):705-706.
[6] 金艷. 研究分析ICU氣管切開術后肺部感染的臨床護理措施. 醫藥前沿, 2016, 6(18):262-263.
[7] 潘怡. 氣管切開術后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 健康周刊, 2016(6):73-74.
[8] 賈翠. 淺析ICU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運用護理干預的效果.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 2(1):57.
[9] 姚莉, 哈悠悠. 護理干預對ICU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臨床效果分析. 世界臨床醫學, 2016, 10(11):164.
[10] 劉捷, 馬柱儀, 李秀東. ICU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護理干預措施及效果分析. 臨床醫學工程, 2017, 24(3):419-420.
[收稿日期: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