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紹彪


摘要:伴隨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提升,建筑業(yè)的發(fā)展有目共睹,大量新技術新材料應用于建筑工程中并取得了顯著效果。在應用中為減少結構承載拉應力,一般先將拉應力施加到結構受拉區(qū)上,通過對鋼材抗拉強度的有效應用,不但可使整體結構耐久性與剛度得以提升,還能夠使鋼材使用量及結構自重明顯降低。本文淺要分析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要點,提供相應的施工管理措施,以期對建筑工程的發(fā)展有所裨益。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obvious to all. A large number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materials are used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tensile stress of the structure during application, the tensile stress is generally applied to the structural tension zone. Through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steel, not only the durability and rigidity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can be improved, but also the steel can be used. The weight and structure of the weigh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technical points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provides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關鍵詞: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要點;施工管理
Key words: prestress;concrete structure;technical point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U7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3-0148-02
0 引言
為將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使用價值發(fā)揮到極致,有必要掌握相關專業(yè)知識及主要使用特征,掌握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施工技術,在實際施工中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1 技術要點分析
1.1 配制和澆筑技術要點
配制施工與澆筑施工均為結構施工環(huán)節(jié)的關鍵:①施工應選擇最佳材料如普通型硅酸鹽水泥。而兩類材料,即火山灰與粉煤灰質材料不能應用于結構施工。結構中的粗集料可選用碎石材料,碎石粒徑控制在5~25mm為最佳。②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水泥的用量應當低于500kg/m3,如果情況比較特殊可以擴大用量,但不得高于550kg/m3。③絕不允許在混凝土中摻入氯鹽,如CaCl2和NaCl2等等。④在結構中摻入氯化物過程中,要確保其含量與水泥用量的比例在0.06%之下。一旦高出0.06%應當采取必要的防銹手段,如增加結構保護層的厚度,或者增加阻銹劑的含量等。⑤預應力混凝土的澆筑環(huán)節(jié),應將振搗作業(yè)的控制重點放在預應力筋錨固區(qū),以及鋼筋較密集的區(qū)域。
1.2 先張法施工技術要點
混凝土結構中使用先張法施工技術時,要注意澆筑前要對預應力筋進行張拉操作,張拉后的應力值達標后方可將錨具錨于臺座支墩上方位置,安裝模板,與此同時進行零件及鋼筋的制作,混凝土澆筑作業(yè)在最后完成。澆筑混凝土后應及時養(yǎng)護,經檢測強度達標以后再放松預應力筋,混凝土結構與預應力筋之間可以粘結力為紐帶,進行預應壓力的傳遞。采用先張法施工技術,加長臺座可取得更好的施工效果,臺座長度極限值可達到100多米,因此先張法又被稱作長線法。
1.3 后張法施工技術要點
采用后張法施工技術,首先對混凝土構件進行淺筑作業(yè),隨后將預應力施加于構件上。實際操作程序為:安裝過程依次為后張預應力鋼筋安裝——套管安裝——模板安裝——混凝土澆筑。采用后張法施工技術要明確力筋具有先穿與后穿兩種穿入方法。結構強度達標以后,要對預應力筋采取張拉作業(yè)達到標準應力值時停止。同時可于梁兩側位置錨接預應力筋,再通過兩端的錨具進行預應力的有效傳遞。為使預應力筋免受腐蝕,可再行恢復兩者間的粘結力,留存于預應力筋與套管間的縫隙要完全灌實,材料可使用水泥漿。
1.4 孔道壓漿施工技術要點
①預應力筋完成張拉作業(yè)以后,應當迅速進行孔道的壓漿作業(yè),水泥漿是最適合孔道壓漿的材料,但要確保水泥漿強度與規(guī)范和標準要求相符,如無設計標準要求,一般以超過30MPa為宜。②完成孔道壓漿作業(yè)以后,要對壓漿的密實度進行嚴格檢查,如果壓漿存在疏松問題,要迅速采取改進措施。③兩天以內,要求孔道壓漿作業(yè)完工,應對混凝土溫度進行有效控制,在5℃以上最好。如果白天的溫度超出標準要求,達到35℃以上時,孔道壓漿施工可于夜間實施。④經檢查孔道泥漿強度達標后,再對預制構件進行吊移作業(yè)。
1.5 相關施工技術要點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工程中,斜梁預制施工環(huán)節(jié)及預制斜梁就位環(huán)節(jié)等都屬于關鍵施工點,幾個關鍵施工環(huán)節(jié)之間密切關聯(lián),應當相互結合有效分析,如在梁預制施工過程中,模型結構尺寸對斜梁預制效果具有直接影響,由于模型結構的面積不大,因此斜梁預制可使用細石混凝土實施,但實際施工時,應對其規(guī)格及配比等指標嚴格把關。斜梁預制的施工質量,主要取決于對預應力筋預留孔道直徑的控制,直徑誤差以在0.5mm范圍內為宜,斜梁預制施工在技術方面沒有過高的難度。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施工中,也應嚴格控制預制梁灌漿與穿環(huán)向預應力筋兩個施工環(huán)節(jié)的質量,因斜梁板尺寸具有巨大的差異,并且其孔道間隙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穿筋過程中,要盡量使摩擦力降低,完成穿筋作業(yè)之后,再對預制斜梁進行灌漿作業(yè)。
2 施工管理措施分析
2.1 嚴格控制原材料質量
①使用鋼絞線前,要提前進行現場考察,鋼絞線進場驗收要嚴格參照規(guī)范和標準實施,監(jiān)理應對采購的鋼絞線見證取樣,經檢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在施工現場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管好預應力筋,避免電氣焊的影響而受損,預應力筋一旦受損絕不允許再使用,其在施工現場的存放時間應當在30天范圍內,注意采取必要的防銹手段。②可采取無齒砂輪機切割方式進行預應力筋的下料操作,鋼絲束下好后,要避免被磨傷或者產生死彎問題。鋼筋完成下料后,應當分類碼放且逐一明確標注。③普通硅酸鹽水泥是灌漿水泥的最好材料,與上述要求相同,進場檢查要嚴格執(zhí)行相關檢驗規(guī)范及標準,經見證取樣且判斷合格后方可使用,要注意水泥的堆放時間應當在30天以內,水泥一旦發(fā)生結塊或者受潮均不允許使用。
2.2 施工安全管理要點分析
①安全交底工作要在施工前完成,要在施工現場落實相關負責人,嚴格貫徹安全管理的細節(jié)工作。②應充分認識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進一步健全并完善安全管理體系,采取必要監(jiān)督和管理措施,嚴格貫徹相關管理制度,定期對施工現場的安全工作進行檢查。③在對預應力進行張拉作業(yè)過程中,施工人員要注意安全并找準位置,站在千斤頂兩側,嚴格禁止在千斤頂正面操作,另外還要采取其他必要防護措施,如增設防護板等。④張拉時下方絕不允許人員通行或者施工,要避免錨具等落下。
2.3 加強各環(huán)節(jié)的配合
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施工中,鋼束張拉施工與鋼紋線穿筋施工均受混凝土、鋼筋、模板等因素影響。因此應當加強上述各環(huán)節(jié)的施工配合,以確保工程進度及質量。

3 實例分析
某工程采用了先張法施工技術,主要施工流程如圖2所示。
施工前應先將隔離劑涂抹于臺面上,注意不能對預應力筋產生較大污染。選擇的鋼種如表1所示。

張拉施工中應注意以下幾項:①為避免臺座受過大偏心的影響而受到損壞,采用多根成組進行張拉作業(yè)時,要求所有預應力鋼筋初應力保持相同數值。②張拉機具要求和預應力筋保持相同方面,處于相同直線位置,將墊塊放置于每隔3至4m處,避免受自重影響,預應力筋出現下垂現象,使預應力筋遭受污染。③在臺座的兩側位置應加設防護裝置。張拉過程中,順延臺座方向,每間隔4到5m左右設置一個相應的防護架,張拉過程中,要注意人員絕不允許站立在鋼筋張拉的兩側位置,以防傷人。
4 結束語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對于現代化建筑施工的意義重大,其優(yōu)勢非常明顯,為促進我國建筑業(yè)蓬勃發(fā)展,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整體質量,應在加強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礎之上,從多方面多角度切實提升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郭劍飛.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及施工管理[J].科技展望,2015(04):65.
[2]張林.公路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研究[J].交通建設與管理,2014(16):63-66,69.
[3]方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應用淺析[J].工程建設,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