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摘要:《小河淌水》是我國云南彌渡地區的一首漢族民歌,現由王曉蓮將其編配為雙排鍵電子琴曲目,本文主要通過對雙排鍵電子琴作品《小河淌水》的音樂進行分析,通過這首作品來看傳統民族音樂的流行化實踐,更好地接觸中國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以及了解具有中國風格雙排鍵電子琴作品的發展現狀。
關鍵詞:雙排鍵電子琴;傳統民族音樂;演奏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099-01
一、前言
雙排鍵電子琴又被稱為電子管風琴。從1934年,美國人勞倫斯·哈孟德發明了雙排鍵并申請了專利到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已有30多年的歷史。雖說如今的雙排鍵電子琴普及程度遠遠沒有單排鍵電子琴的普及程度那么高,但其發展的速度以及實用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隨著雙排鍵電子琴在中國的發展,一些從事雙排鍵電子琴專業人士或演奏者或教育工作者開始漸漸著手于創作屬于我們自己的雙排鍵電子琴作品,如:《北京喜訊傳邊寨》、《春江花月夜》、《走西口》、《小河淌水》等,本文就以《小河淌水》這一首擁有與中國歷史文化緊密結合的音樂作品為例進行分析。
二、《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是云南彌渡山歌的典型代表,其誕生于1947年月亮高懸亮汪汪的一個夜晚,在經過了70年的沉淀下,它依舊充滿活力,經久不衰。現如今很多音樂人都對《小河淌水》進行改編,制作成當下最為流行的音樂風格,使當代人青少年更為廣泛的接受。《小河淌水》在藝術形式上的不斷升華,在表演形式上不斷創新,充分地展現了現如今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對音樂的無限憧憬。
三、雙排鍵曲目《小河淌水》演奏分析
在演奏雙排鍵曲目《小河淌水》時,我們要充分掌握音色效果。每種音色都有自己的演奏技法,觸鍵的方法要考慮到不同樂器的音域、音色特點,才能使音響效果更為形象逼真。充分的把握住樂句與樂句、樂段與樂段之間的層次感。在《小河淌水》中每當表達不同情感時都會換用一種音色效果,而在這時,我們就應該尤其把握情感的流動性,把握好節奏也是關鍵性的一步。在演奏《小河淌水》時,做到的不止是演奏,還要去聽節奏,全身器官都要投入進去。在結尾時,要掌握好漸慢,使聆聽者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1.引子。在《小河淌水》這部作品當中,引子部分采用了右手Choir(唱詩班),Choir實際上是一種模擬人聲的音色,正因為這種代入感,使其音樂表現的自然環境更為形象與立體化,左手Vibraphone(鐵琴)的音色,運用弱奏將僅僅兩個小節的引子引入佳境,顫音與延音相結合。
2.主題呈示段。從第三小節進入主題,右手使用Flute(長笛),長笛屬于吹管樂,而吹管樂可以通過在鍵盤上靈巧的斷音可表現出吹管樂的吐音,顯而,這里并沒有運用到吐音,左手使用Glockenspiel(鐘琴),依然沒有加入腳鍵盤。
3.再現中段。再現中段慢慢地由無伴奏加入了慢搖滾,這時左右手都為Strings(弦樂),在弦樂器的使用上,它可以通過改變音色明亮度的參數,腳鍵盤轉變為Contrabass(低音大提琴)。
4.高潮部分。高潮部分右手使用Brass section(銅管樂組),左手使用Stell guitar(民謠吉他),腳鍵盤使用Pizzicato bass(撥弦貝斯),伴奏加入了流行節拍。
5.尾聲。最后結尾回歸主題,右手和左手依舊分別使用Choir(唱詩班)和Vibraphone(鐵琴),首尾呼應。
從以上音色的使用上我們不難看出,在雙排鍵上,王曉蓮在編配中充分使用的“中西結合”方法,不僅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底蘊,還兼備西方的音樂風格。通過這些特殊的觸鍵技巧以及演奏方式,使各個音色都相互配合達到最好的音響效果,且雙排鍵右腳下有兩個踏板,不僅是通過控制音量來表現出曲子的強弱,還有滑音的效果。在演奏《小河淌水》的過程中,為了還原真實的音色效果就必須使用特定的觸鍵方法,而這些特定的觸鍵方法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不斷地探索與摸索得出來的結果。單單在雙排鍵電子琴這一樂器上,我們便可以感受到到“中西結合”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傳承發展好自己本民族的特色風格的音樂才是每個音樂家所需的根本使命。雙排鍵電子琴作為外來樂器,利用它與生俱來的強大功能,融入傳統民族音樂的元素,并伴隨著雙排鍵電子琴的普及也將能夠促進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作品的不斷創新。《小河淌水》這首雙排鍵電子琴曲目也將不斷傳承,真正體現民族音樂的包容性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