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軼琳
作者:朱軼琳,碩士研究生,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
中華民族有五千的歷史,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先人利用自身的智慧發明創造了許多東西,而民歌也是這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國各民族的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勞作當中進行創作,并廣為流傳,如此便有了如今的原生態民歌。這是一種民間的音樂歌唱的方式,同時也是我國一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我國的社會在不斷的向前發展,我國的高師學前教育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革,對于聲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的增加。而將原生態民歌融入到高師學前教育的聲樂教學當中,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于聲樂知識的掌握,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原生態民歌是我國各族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勞作當中所創作,是一種“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形式,是百姓心中一種最真實的體現。如今,有許多的作品被改編,已經脫離了原本原生態民歌的路線。我國的民歌種類較多,有贛、閩、粵交匯地的客家山歌,有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陜西和山西西部的山區和信天游,藏族聚居區的魯體等等。
原生態民歌是在民間世代流傳的唱法,是人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是一種不加修飾的真情流露。它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流傳于百姓之間。原生態民歌所演唱的內容是不同時期的人們的生活以及勞動場景的寫照,具有極強的地區特色以及民族的特點,正是因為如此,它是我國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民歌在傳承的過程中包括較多的形式。例如,民間曲藝演唱、民間戲曲演唱、民間歌曲演唱。原生態的民歌唱法主要分為三種。首先是真聲唱法,這種方法所唱出來的民歌,聲音高亢嘹亮并極為真實,因此這是原生態民歌最為常見的一種唱法。然后就是真假聲結合的唱法,這種唱法就是在高聲區的時候用假聲演唱,在中聲區的時候用真聲演唱,這樣的方法使中高聲區的銜接非常圓滑,使其形成一種獨特的民歌表演風格。最后是真假聲混合唱法。這種唱法需要演唱者的演奏器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協調自然,對于同一地區的演唱者來說,真假聲混合并非是完全統一的。只要做到相互協調,就能夠做到對演唱收放自如,并表達出演唱者本身的情感。

原生態民歌雖然是出自民間,但是對于演唱者的嗓音要求確是極高的,在演唱的過程中要與當地的方言相結合,展現出其本身的特色。演唱者在氣息的運用上也要有一定的把握,做到扎實穩固,使民歌能夠展示出自身的感染力。因此對民歌的演唱者而言,必須掌握閉氣技巧,讓氣息與聲帶發生猛烈的沖擊,形成極具有感染力的低聲部,才能使民歌展現出自身的魅力。如今,許多原生態民歌的演唱者都具有極扎實的基本功和嫻熟的演唱技巧,再加之原生態民歌不受束縛的特點,使很多的民族文化、民族語言都得到了最真實的展現。這些出色的歌手,將民族的特色、傳統的文化、熱情的民風都融入到了歌聲之中,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得到了發展。
對于高師學前教育的學生來說,大多數的成績都不太理想,對于樂理知識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學生都無法認清樂器。再加之,學生都是從不同的地區來學習,因此受到的音樂教育程度也不相同。有的地方并不重視音樂的教育,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忽視音樂,利用音樂課堂來學習其他專業知識。自然還存在一些同學,他們本身就存在缺陷,對于樂感無法準確的掌握,音調也不準,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喪失掉原本的信心。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會增加高校學前教育聲樂教育的難度。
目前,我國的教育制度是將專業相同學生分到同一個班級里,然后根據班級的不同,對知識進行統一的傳授。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老師而言,根本無法了解每一個學生本身的特性,對于學生自身的基礎、上課聽課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習能力都沒有辦法很好的進行了解。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些科學的、人性化的輔導也就沒有辦法開展。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生所具有的音樂的先天條件是不同的,本身的嗓音特性,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以及對音樂知識掌握的多少也不盡相同。因此這樣的授課方式,并不能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求,上課老師所講的內容也不能完全掌握,如此日復一日的重復下去,學生會越來越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這樣就會失去對這門課學習的興趣,甚至會對這門課產生一定的厭惡心理。面對這種形式,老師應該平衡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之后在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
現在許多高校畢業的大學生,在剛剛步入到工作當中時,往往沒有較多的經驗,對于學生的心理以及童聲的發聲概念都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在學校學到的許多專業知識,都無法得到施展。再加之,兒歌的形式往往多種多樣,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學校所練習的往往是固定的曲目,所以無法對這樣的教學工作進行勝任。再加上,這樣的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無法進行全面的把握,所制定的教學技術往往不能完全適合學生,這對于學生的聲樂學習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原生態民歌教學模式多元化,對于高師學前教育聲樂教學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教學模式多元化的實現,需要對原生態民歌的音樂文化有十分深入的了解,并進行不斷地探索。如今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存在一定的誤區,老師在進行講授的過程中,要將學生的這種思想進行轉變,并將多元化的教學思想融入到聲樂教學中,同時將國外的一些先進文化也要適當的進行借鑒。之后將多元化的文化價值烙印在學生的腦海之中,才能培養出更多聲樂人才。在對學生招收的過程中,對于原生態民歌能力較強的學生要格外的重視,因為這樣的學生對于當地的民歌都有一定的基礎,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不僅可以使這些學生本身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并且還可以提升班級聲樂教學的氛圍。還有許多學校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注重課本上的知識,而忽略了對音響材料和影像材料的利用。授課教師只有對這些材料進行適當的利用,才能好的實現教學模式多元化。這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不僅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樂理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對世界的聲樂發展趨勢進行良好的把握。不僅如此,原生態民歌有許多的演唱技巧,將原生態民歌融入到高師學前教育聲樂教育當中,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還可以對其中的演唱技巧進行學習。原生態民歌中包括不同地區方言、真假聲的運用、旋律的潤腔,而這些東西都是教材當中所沒有。這樣原汁原味,貼近實際的感受,才能讓學生對樂理知識有更加深入的感受。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原生態民歌就是我國先人眾多智慧結晶當中的一顆。因此,將原生態民歌融入到高師學前教育聲樂教學當中,不僅僅能夠讓學生學到其中的聲樂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原生態民歌當中,包含著不同民族的方言、生活習慣、當地風情以及文化傳統,這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如今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外文化開始涌入中國,并與我國的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只有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才是至關重要的。
學校在對授課教師進行選擇的過程中,要盡量選擇是原生態民歌歌手出身的教師。因為對于原生態民歌歌手來說,往往對嗓音以及氣息都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再加上生態民歌歌手出身的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習俗,地域特色等,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對民族聲樂專業的內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將這種感情融入到音樂當中后,往往能更加鮮活,強烈的表達出音樂本身的情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對教材選擇的過程中也要進行仔細的考慮,如今許多的音樂教材有很多都是近現代所創作的歌曲,原生態的民歌少之又少,這不僅使我國的傳統文化不能得到良好的傳承,對于高師學前教育聲樂教育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損失。
原生態民歌是我國先人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聲樂藝術的根基以及來源。將原生態民歌融入到高師學前教育聲樂教學當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樂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得到一定的傳承。同時也希望通過本篇文章,使原生態民歌能夠更好得到融入到高師學前教育聲樂教學當中,汲取民歌中的精華,并將原生態藝術進行保護和發揚。
參考文獻
:[1]趙霞.淺談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聲樂集體課教學[J].黃河之聲,2016(19):23.
[2]張蕾.我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改革初探[J].藝術研究,2016(04):164-165.
[3]馮華. 高師學前專業聲樂教學創新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4]肖素芬,唐大章.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改革策略[J].大舞臺,2013(11):151-152.
注:本論文是2017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A類立項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PDS協同創新模式在獨立學院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7JGA3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