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良萍 孫賢斌 冷錦章 宋紫君 邵雪艷
近年來,安徽省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增長迅速,產業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工業進程加速,但也存在產業競爭力不強、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比重偏小、高技術產業薄弱、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相互影響,為了深入了解安徽省產業所占比重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探索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和存在的問題,本文對產業結構變化與經濟總量增長的關聯性進行分析,為經濟發展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提出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對策,探索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本研究相關數據均來自于《安徽統計年鑒》和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根據統計年鑒的行業劃分,第一產業包括農林牧漁產業,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制造業)和建筑業,以及將采礦業、電力、燃氣等也歸類于工業,第三產業具體包括信息傳輸服務、交通運輸郵政業倉儲、計算機軟件,及零售業和批發等行業。
利用經濟分析統計軟件SPSS Statistics17.0分析模塊-相關分析工具(采用偏相關方法)對安徽省的GDP與產業結構的相關關系分析。
從1995年至2016年,安徽省的GDP由1810.66億元增加到24117.91億元,增加了12.3倍。三次產業的產值總量均迅速增加,分別增加了3.4倍、12.4倍、16.9倍,第一產業的產值從581億元增加到2568億元,第二產業的產值從869億元增加到11667億元,第三產業的產值從552億元增加到9884億元。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的增加倍數最大,尤其從2009年至2014年間,增長最為迅速,其次是第三產業(圖1)。第三產業總量增長較小,但增加倍數達16.9倍,增速最大。

圖1 安徽省產業產值變化情況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體現,與發達省份相比,第一產業生產效率低,在安徽省經濟發展初期往往占有較大的比重,而生產技術和效率水平較高的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小。一般發達地區或省份經濟發展規律表明,在區域發展的工業化初期,往往第一產業比重高于第二、三產業,隨著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區域對產品市場需求空間不斷增大,促進第二產業部門及生產量增加,及第三產業的服務需求增多,經濟增長逐漸加快,但隨著工業化中后期,經濟增長中資源、勞動力、資金和市場等競爭逐漸加劇,經濟發展由數量增長逐漸轉向質量的提高,更加關注技術、創新等因素。隨著安徽省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后期,不僅產業結構比重不斷變化,產業發展更加關注質量的變化。
從1995年至2016年,從產業結構變化來看,第一產業比重呈現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的比重從1995年到2013年間,一直呈現上升趨勢,之后有緩慢下降的趨勢,第三產業從1995年到2003年、2013年至2016年呈現上升趨勢,從2003年至2013年間,有緩慢下降的趨勢(圖 2)。
對1995-2016年間的GDP與產業結構的關系進行分析(表1),GDP與三次產業之間的相關關系系數分別是0.995、0.997、0.992,都是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關系,都呈現增長趨勢,GDP與三次產業結構之間相關系數分別是-0.844、0.910、-0.069,第一和第三產業呈現與GDP相反增長趨勢,呈現負相關關系,而與第二產業呈現正相關關系(0.01水平上顯著相關)。

圖2 安徽省產業產值比重變化趨勢

表1安徽省各指標間Pearson相關系數
總之,安徽省GDP由1810.66億元增加到24117.91億元,增加了12.3倍,年均增長55.9%。三次產業的產值總量均迅速增加,分別增加了3.4倍、12.4倍、16.9倍,年均增長15.45%、56.36%、76.82%。第二產業總量增加最大,第三產業的增速最大。自2015年至2016年即近22年來,安徽省的第三產業增長速度(76.82%)和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56.36%)的比第一產業(15.45%)大得多,由此說明,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是安徽省經濟發展的主要來源,也是主要影響因素(圖1)。
從產業結構來看(圖2),第一產業比重的減小幅度大,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都增加較大,因此可以說明,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的壯大是安徽省的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和動力。22年來,安徽省的三次產業比重次序由過去的“一-二-三”轉變成了現在的“二-三-一”。
通過與中國產業結構對比,安徽省產業結構變化存在一定的差異。由1995年至2016年間,中國GDP由60793億元增加到744127億元,增長了11.24倍(安徽增長了12.3倍),增長速度為51.1%,比安徽省低了4.8個百分點。
從結構看,1995年,全國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19.96、47.18、32.86,2016年,全國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 8.56、39.81、51.63,1995年到2016年,中國的第一產業比重減小了14.5個百分點(安徽減小了21.64),同時中國的第二產業比重增加了7.38個百分點(安徽增加了11.96),中國第三產業比重增加18.77個百分點(安徽增加了9.68)。安徽省的產業變化與中國與全國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安徽省的第一二產業比重變化超過了全國的水平,但第三產業比重變化落后于全國水平。安徽省經濟總體發展速度快于全國,但第三產業發展速度相對較低,同時說明安徽省仍然是個農業大省,安徽省第二產業基礎薄弱,第三產業還有待于積極發展。
第一,安徽省經濟發展的主要增加量主要來源于第二產業的迅速增長(圖1),以后積極采取各種措施繼續促進第二產業發展,保持發展勢頭。第三產業的增加量占增加總量的比重小,雖然增長速度大(年均增長76.82%),所以對安徽省經濟發展貢獻偏小,但仍然需要挖掘潛力,繼續成為經濟增長點。
第二,安徽省第二產業總量增加最大,年均增長56.36%。尤其是電子信息、家用電器、汽車與裝備制造、新能源等主導產業將來仍然是促進安徽省經濟增長量的有效來源。但是第二產業增長總量與全國及發達省份相比,第二產業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所以,將來安徽省產業發展仍然需要繼續擴大優勢工業部門生產或主導產業規模,逐步發展創新技術和新技術產業,發揮規模經濟效應,也大力提升工業產品創新技術含量,以工業強省為目標,帶動相關產業及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安徽省經濟迅速發展。
第三,第一產業是經濟發展基礎,但是優先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打造品牌化農業產品;發展龍頭農產品加工企業,提高規模種植和經營,提升農業產業集聚的速度,做好農產品營銷服務,使第一產業總量持續增加,為安徽省持續經濟增長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華小全.安徽省產業結構演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5(4):48-54.
[2]王露.安徽省產業結構現狀、問題及調整路徑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2):47-51.
[3]宋國崇.市域經濟發展差異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分析—以安徽為例[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0(4):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