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李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應用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因此,政府對高職教育的重視和支持明顯增加,并先后制定和發布了一系列指導方針,加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和法規,高等職業教育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并成為跨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重點。
“高職”是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一個熱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以來,教育規模迅速發展,具有以下特點:1.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規模持續增長;2.高等教育資源擴張;3.高職院校培養基地建設加快,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4.啟動了地方協調高等教育管理新制度,政府邁出實質性步伐;5.高等職業教育進入了以法治教的軌道。
產學研一體化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計劃指出,“圍繞打通科技與經濟的通道,技術市場、資本市場和人才市場,通過開放的資源共享,周圍部署創新鏈、產業鏈,完善資金鏈、創新鏈,加強各類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促進生產緊密結合,促進科學和教育一體化”的發展。加強在生產和研究領域的合作,是激發新發展勢頭的有效途徑。要做好生產、使用,必須利用市場經濟良好的商品交換機制,遵循商品交易所的規律,用一種新型的“商品”規則和經營模式進行研究。通過生產、業務整合、集群創新資源、促進創新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與此同時,《中央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指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更多的支持和服務為企業技術創新、推動創新的元素,如技術、人才流動對企業研究開發機構,支持行業骨干企業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合作研究開發核心關鍵技術和相關基礎研究,共同培養人才,共享科研成果;鼓勵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建立科學技術企業,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職業教育下的產學研融合,科學研究、教育、生產不同社會分工的功能和資源優勢的協調與整合,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我國職業教育在改革和發展的各項政策、研究、探索和完善“產學研”合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開展國民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推動“產學研”合作的政策建議和措施。發揮教育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中介服務功能,成為政府相關部門與校企合作的橋梁,承擔政府職能轉移所賦予的工作和任務。
1.會計課程的內容與產學研的相關性較低。傳統會計教育的主要特點是許多內容不太實用。問題的癥結在于,我們必須根據高等職業會計教育的性質,學習、生活、個人能力接受課程內容的選擇,而有些知識不僅難度大,也大大超越了職校生的接受能力,對于職業能力的形成并無多大價值,因為產學研融合必須基于兩個基本前提:(1)學習時間的限制;(2)學習能力有限。
2.課程內容沒有建立與產學研產出的聯系。傳統的會計職業教育課程,當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是缺乏實用價值的會計專業當中的出納實務、模擬實訓、納稅實務等課程,其內容都比較實用。此外,高職院校開設了大量專為培養個人職業能力而設計的實用課程,明確規定了這些課程所需學習時間的比例,通常不低于50%。但即便如此,就產學研融合的程度而言,也存在嚴重的不足,主要是內容本身沒有與產學研之間建立明確的聯系。每一章的第一部分都是引言,每一部分的第一個內容都是概念。
3.會計教學方法主要是基于“填鴨式”的講授。高職會計教育應具有與傳統教育完全不同的教學形式。職業教育起源于古代的學徒制度,傳統教育自創立以來就以學校的形式出現。這兩種教育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與課程內容的性質相一致。傳統教育的課程內容主要是理解知識,符號化的記憶和理解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主要是“做”本身,“做”是獲得這些知識的主要途徑。然而,產學研要求下的會計教育隨著會計教育形式的學校化,也完全偏向于傳統的教育模式。教學樓已成為高職院校最突出的建筑,其標志性的教材已成為高職院校的主要教學載體,大部分教學仍然采用“粉筆和教學”的形式。
1.重新定義產學研融合要求中會計高職教育。確定產學研一體化目標是會計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為產學研一體化的目標是培養人才的總體要求。具體目標定位產學研融合,必須以專業為基礎,或針對特定的崗位,明確的職業定位,適應具體工作的需要。該總體目標可以為產學研一體化目標提供最清晰、最準確的答案,只有當工作崗位明確的時候,我們才能通過描述這些崗位的工作任務和專業能力,準確地掌握這些崗位的人才要求。產學研的融合也是其他職業教育崗位的發展方向,職業教育課程定位不能像普通教育課程那樣,通過確定課程目標可以定位,因為對于職業教育課程來說,雖然課程目標可以在專業能力的基礎上確定,但專業能力是決定崗位工作任務的基礎;要確定產學研融合下的職業教育定位,首先要確定生產環境中的位置,因為崗位產出的要求決定了職業教育任務的范圍。
2.確定產學研融合要求下會計職業崗位。科學研究、教育、生產定位必須準確、明確地表達會計教育所面向的崗位。準確、清晰地表達位置,首先理解崗位的含義,掌握其表達方法。崗位與工作任務不同,與技術手段不同,但指的是實際工作內容。二是克服追求高和全的心理。崗位位置匹配應該與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生產定位相一致,職業教育的地位取決于自身的素質,不能期望學生“全能”,我們需要的是在學生的學習能力范圍內把握產學研所賦予的工作要求。第三,分析企業的實際情況,深入企業調研和充分依靠企業專家。
3.分析產學研融合分配給高職會計教育的任務。會計科研、教育、生產任務是崗位的職業活動內容,是教育與職業之間的紐帶,是產學研一體化的一個特殊崗位。從教育的角度看任務,是產學研結合的現實要求。當我們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待一個任務時,它反映在這個職業所要求的教育任務中。因此,產學研融合分配給高職會計教育的任務,是實現課程內容和科研、教育、生產能力的需求,和對接社會職業分工的要求。
高職會計教育的產學研融合,需要我國的高職院校培養能促進企業與職業教育所要求的人才,搭建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技能人才和職業素質人才的平臺,保持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可持續性,促進產學研的合作與協同創新,加強產學研與職業教育緊密結合,推動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陳治亞.明確產學研用商融合的工作重點和著力方向[J].中國高等教育,2017(4).
[2]張來斌.創新機制推動行業特色型大學產學研結合新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