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雹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從2011年到2015年,我國民營企業戶數從967.68萬戶增長到了1 908.23萬戶,五年間實現了翻倍增長。然而,融資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
在我國,由于市場化改革并不徹底,政府對我國金融部門的干預較多,在金融部門擁有較大的權力,一旦權力被濫用就容易形成腐敗。腐敗是影響我國民營企業銀行貸款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學者認為,腐敗通過提高民營企業融資成本進而影響了企業的融資行為,使企業的資本結構無法達到最優化。腐敗就如同企業的一種不可預見的隨機性稅負,它通常具有任意性(Rodriguez et al.,2006)和事后機會主義性質(Luo,2004)。
民營企業為了優化自身的資本結構,可以通過建立銀行關聯緩減獲得銀行信貸的難度。唐建新等(2011)以1990-2008年非金融類民營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企業聘請現在或曾經在金融中介機構工作的人士擔任總經理或董事的比例達到44.7%。大部分學者認為,銀行關聯能使企業更容易獲得融資。本文將結合政府腐敗這一外部因素,檢驗民營企業建立銀行關聯是否能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
關于腐敗經濟后果的研究中包括腐敗對企業銀行信貸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學者認為,腐敗提高了銀行信貸成本,從而使企業無法獲得足夠的銀行貸款。也有學者認為,一定程度的腐敗提高了信貸資源的配置效率。銀行給企業貸款,相當于以信貸資源作為標的物進行拍賣,賄賂額度最高的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此時,只有成本最低的企業才能支付最高額度的賄賂(Becker&Stigler,1974)。李后建和張宗益(2012)也認為,一定程度的腐敗有助于銀行信貸資源配置,而更高程度的腐敗則會抑制銀行信貸資源配置。賄賂等腐敗活動與銀行信貸資源配置之間呈顯著的倒U型關系。
Allen et al.(2005)認為,在轉型經濟國家,由于市場機制不完善,企業往往會通過聲譽、人際關系等替代機制來幫助其獲得融資,其中,聘請有銀行背景的人士來擔任高管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Santos&Rumble(2006)發現,標準普爾500非金融企業中約有25%的企業聘請了有銀行關聯背景的董事。
目前,關于銀行關聯的文章主要集中于關于銀行關聯經濟后果的研究。目前關于銀行關聯的研究大部分認為,銀行關聯能使企業更容易獲得融資。Guner et al.(2008)發現,當銀行家進入企業董事會以后,企業的外部融資顯著增加,投資對現金流的敏感度顯著降低。
國內外學者在企業融資結構領域已經投入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現有研究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目前國內外對企業融資結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兩方面。在關于企業融資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方面,現有文獻較少考慮我國特殊的金融市場環境對民營企業融資結構的影響。
第二,目前國內外有較多文獻研究腐敗對企業融資結構的影響,但現有文獻較少結合企業銀行關聯進行研究。本文將引入銀行關聯這一因素,研究腐敗對企業融資結構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文將以我國上市民營企業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民營企業銀行關聯,研究地區腐敗對民營企業融資結構的影響。
融資難一直是困擾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由于我國金融市場起步較晚,金融體系尚不完善,企業的融資渠道較為單一,銀行信貸一直以來是我國民營企業重要的融資來源,然而由于內部和外部的多種原因,民營企業要想獲得足夠的銀行信貸往往非常困難,企業所在地區的腐敗程度就是影響企業信貸的重要因素。
首先,地區腐敗會影響地區的金融市場化程度。所謂金融市場化是指一個國家的金融部門運行從主要由政府管制變為由市場力量決定的過程(周業安和趙堅毅,2005)。我國金融體系不完善,政府對金融體系的干預較強。由于資金是國家發展中最稀缺的資源,而政府通過控制金融部門,擁有了干預這一稀缺資源配置的權力,在腐敗程度較高的地區,這種權力會被濫用,進而影響地區金融市場化程度。
其次,腐敗提高了民營企業的貸款成本,進而影響了民營企業銀行信貸的獲得。腐敗就如同企業的一種不可預見的隨機性稅負,它通常具有任意性(Rodriguez et al.,2006)和事后機會主義性質(Luo,2004)。謝平和陸磊(2005)指出融資腐敗是一種轉移支付,是金融機構或監管部門直接或間接攫取實體經濟部門的產出收益。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1:腐敗程度越高的地區,民營企業銀行貸款越少。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過程之中,較差的制度環境會促使企業傾向選擇以關系網絡資源為重點的戰略。而銀行關聯作為企業的社會資本,屬于關系網絡資源的一種(翟勝寶,2015)。當企業所處地區腐敗程度較高,難以獲得銀行信貸時,通過銀行關聯這一社會資本可以很好地緩減融資壓力。銀行關聯能加強企業與銀行間的交流。Burt(1992)認為,社會資本能增強信息交流。根據的“結構洞理論”,企業獲取或傳遞信息的速度和質量取決于其在網絡結構洞中所處的位置,當企業處于自身所構建的結構洞中時就有了從外界獲取或是向外界傳遞信息所獲取的信息的優先權。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若存在銀行關系,地區腐敗對銀行信貸的降低作用會被削弱。
本文借鑒朱晶晶和粟勤(2016)的模型基礎之上,構建如下模型:

在3-1模型的基礎上,本文結合鄧建平和曾勇(2011)和連軍、劉星和楊晉渝(2014)的模型,構建如下模型:

本文研究所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以及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報,其中衡量腐敗治理效應的各省貪污賄賂立案數來自于《中國檢察年鑒》2008-2014年;公職人員數量來源于《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8-2014年。本文選取2008-2014年在A股上市的全部民營企業為樣本,并剔除了相關變量缺失的觀測值。
地區腐敗、銀行關聯與民營企業融資間的回歸結果顯示。銀行信貸與地區腐敗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說明腐敗程度越高的地區,民營企業銀行貸款越少,支持了H1。銀行關聯和地區腐敗的交互項與銀行信貸在10%水平上正相關,說明若存在銀行關系,地區腐敗對銀行信貸的降低作用會被削弱,支持了H2。
本文以2007年-2014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
(1)地區腐敗與民營企業銀行信貸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地區腐敗通常會影響民營企業的信貸審批效率,提高民營企業的信貸審批成本,從而迫使民營企業選擇其他方式進行融資。且在腐敗較嚴重的地區,企業高管更傾向于賄賂政府官員來獲得相關融資審批,提高了信貸成本。總之,腐敗程度越高的地區,民營企業銀行貸款越少。
(2)若存在銀行關聯,地區腐敗對銀行信貸的降低作用會被削弱。由于在腐敗程度較高的地區,地方政府較容易干預商業銀行的信貸投向,且銀行信貸人員進行權力尋租的機會更多,導致民營企業申請銀行信貸較為困難。建立銀行關聯能加大民營企業在商業銀行內部的影響力,同時也使企業更加了解信貸審批流程,從而幫助企業減少信貸審批難度。
參考文獻:
[1]鄧建平,曾勇.金融關聯能否緩解民營企業融資約束[J].金融研究,2011,8:78-92.
[2]凌立勤,王璐奇.金融發展與民營企業融資約束[J].管理學刊,2017,1:52-62.
[3]劉勇政,馮海波.腐敗、公共支出效率與長期經濟增長,經濟研究,2011,9:17-28.
[4]祝繼高,陸峣,岳衡.銀行關聯董事能有效發揮監督職能嗎?--基于產業政策的分析視角[J].管理世界,2015(07):143-157+188.
[5]祝繼高,韓非池,陸正飛.產業政策、銀行關聯與企業債務融資--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5(03):176-191.
[6]翟勝寶,張勝,謝露,鄭潔.銀行關聯與企業風險--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4(04):53-59.
[7]鄧建平.銀行關聯、審計意見與債務契約--基于我國民營企業的實證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11年年會暨第二十四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