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有鑫
所謂稅收流失,就是由于稅收主體、稅收制度、經濟和社會環境等原因而導致本應被征繳的稅款未能實際征繳入庫的現象。稅收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然而目前個人所得稅的實際征收情況證明:我國的高收入人群事實上并未成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體,這也反映了當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稅制出現的一些問題,最直接的就是高收入人群個人所得稅流失。
本文對高收入人群的界定沿用目前相關研究普遍采用的現行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起征點12萬元為標準,即:年收入12萬元以上的為高收入群體。我國高收入群的收入結構復雜多元,除工資薪酬之外還有其他非固定形式的收入,比如投資收益、第二職業收入等等,這部分收入日趨占據很大比例。當前我國高收入人群稅收流失主要通過如下渠道:
其一,將個人收益轉化為企業投資來規避納稅。目前高收入群體最為重要的一部分稅收來源是股息和分紅,而股息和紅利是我國稅法明確規定需繳納個人所得稅的部分,且通常稅率基準也較高。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高收入者就會通過將股息、分紅以再投資的方式轉化為企業的投資留存,公司以個人債券或配股記賬,這樣既達到了避稅的目的,也保全了個人資產。
其二,利用個人公司操作逃稅。這主要針對一些私人企業主而言,這些私人業主往往通過關聯交易、個人收入轉為公司盈利收入、其他消費沖抵公司盈利額等等一系列方式進行個人所得稅的偷稅逃稅行為。也有企業采用企業利潤不分配的方式故意降低個人可控的收入額度,進而采用一些更加隱蔽的方式(如以費用報銷的方式)支付給個人稅收控制之外的收入,進而達到逃避個人所得稅的目的。
其三,利用高福利低工資使個人收入隱性化。這一規避偷逃個人所得稅的方法通常發生在企業之內,企業將本應該發放給職工的薪酬收入轉化為較為隱蔽的福利的方式發放給員工,具體來講,就是將員工的薪資水平設置的較低,從而規避掉較高收入需要繳納更多的稅金。之后將一些員工崗位等額的報酬通過福利的方式直接發放給員工,如幫助員工報銷房租、報銷旅游費用、報銷用車費用、贈送保險、給員工配車配房等等。
此外利用制度漏洞偷逃稅款、使用收入均攤來逃避稅收、境外勞動報酬不實申報、簽訂“雙合同”偷逃個稅等數見不鮮。總之,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都無疑給國家財政稅收帶來巨大損失,也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建設順利進行,影響社會公平正義。
個稅對國家稅收體系而言十分重要,然而在我國個稅征收體系中,高收入人群并未如理論上那樣成為個稅納稅主要來源,這說明了我國高收入人群存在嚴重的個稅流失現象。為對這一問題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研究,筆者選擇了浙江某市進行實地考察,評估近三年(2015-2017年)該地區高收入者所得稅流失情況。查詢當地稅務局信息并整理近三年該地區高收入人群個稅征繳情況如下圖:

圖1 2015-2017年浙江某市高收入人群個稅征繳情況
以上數據顯示,近三年該地區高收入人群個稅申報無論從人數還是金額上都有一定增長。然而進一步調查該地區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數據就可以發現:該地區高收入人群家庭總收入統計數據中,近三年工資薪金類收入不升反降,降幅為5.6%;經營凈收入則有所升高,2017年達到13%,漲幅接近3個百分點,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而其他財產類收入中,包括股息、紅利、固定資產租賃,以及其他投資收入等,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漲幅雖然不明顯,但是連續三年居于高位,2017年更是超過1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1倍。
然而反觀該地區高收入人群個稅申報結構,仍然是以工資薪金收入申報為主,連續三年占比都超過80%,2017年最低但也達到81.2%,甚至很多高收入人群將工資薪金收入作為唯一的申報形式,這顯然不切實際,也意味著存在嚴重的高收入人群個稅流失現象。
當前對于個稅征收方式國內流行一種觀點,即主張采取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過渡式個稅征管制度,繼而將現有的分類稅制逐步過渡到混合稅制中來。混合稅制能夠兼顧到各種收入群體、控制到各種稅收來源,既堅持了量能課稅的基本稅收原則,也堅持了不同稅源性質收入采用對應稅率征收的原則;既兼顧了社會公平,也體現了稅制威嚴。考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和征稅環境,可以預見的是,混合稅制必將成為未來個人所得稅征收的稅制改革方向。同時,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個人所得稅征管的一個重要工具就是構建全國統一的納稅人編碼制度,統一管理體系,實施一站式監控管理。
西方發達國家中,對高收入人群個人所得稅流失問題的監管體系較為健全,通常都采取多個部門聯合監控的方法,如聯合銀行機構對個人的存款利息收入進行跟蹤監督,在通知存款人相關的利息收入信息時,要一并通知到財稅管理部門。我國也應該充分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積極構建多部門協作聯合方式全面掌控高收入者稅源,避免個人所得稅流失。要通過立法來賦予稅務部門對相關部門的調查取證權利,也要規定金融機構、企業、工商等部門具有向稅務機關申報個人收入變動情況的義務。
參考文獻:
[1]王秀芝.稅收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稅收征管現代化建設[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06).
[2]趙仁平.淺談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收文化建設[J].稅務研究,2016(12).
[3]李美英.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探析[J].山西財稅,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