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玻璃燈工工藝是一種古老的技術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家運用現代的藝術理念和制作手法使其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玻璃燈工;繼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018-01
一、起源
根據考古學家發掘出的玻璃珠推斷,玻璃燈工工藝很可能出現在公元前五世紀。最早使用這一技術制作裝飾品的是古埃及人,后來羅馬人將這種技術運用到玻璃酒器的制作上來,十四世紀時在的意大利穆拉諾島被廣泛應用,后期傳播到威尼斯,直至現在那里還保留著玻璃制作工坊。隨著不同民族的交流玻璃工藝不斷向東傳播,在中國明朝萬歷時期,山東博山的玻璃制作已經形成了規模,并流傳到北京。古代中國人把燈工玻璃稱作“料器”,這時的工藝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階段。
二、特點
玻璃工藝可以形象的理解為冰與火的藝術,玻璃質地透明,可以折射反射光線,在火焰的催化下變得柔軟可塑,繼而可以創作出靈動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柔軟、順滑、堅硬、敦實這些狀態都可以存在玻璃作品中,不同的創作手法呈現出的狀態也是不同的。玻璃藝術品最主要的特點還是材質的透明純粹,對光線的反映,讓觀看者產生奇妙的感覺。而制作中的不確定性和實驗性,使得創作的過程充滿趣味,這也是它受到藝術家喜愛的原因。
三、工藝基礎
現代的燈工玻璃制作的工藝是將氧氣與天然氣混合生成火焰融化玻璃棒后進行創作。玻璃燈工使用的玻璃棒分為硬料(高硼硅玻璃)和軟料(鈉鈣玻璃),因為成分的不同其制作手法上也有一定的差異,多體現在對玻璃溫度的掌控上。高硼硅玻璃在溫度達到650度時開始軟化,當溫度達到700度時,兩塊分開的玻璃之間開始融合,逐漸變為一體。當溫度達到800℃時,玻璃呈現出液態,并隨著重力影響流動,藝術家就是利用這種特性進行藝術創作。
創作使用的主要設備是帶調節閥的火槍,可以噴射不同溫度的火焰。常用操作工具有墨鏡、鐵鉗、鐵夾具、鐵棒、和其它耐火用具等。玻璃燈工大多采取手工方式進行。在專用的噴燈火焰上進行局部加熱后軟化后使用彎、吹、按、焊等加工成型的手法。燈工玻璃現在多應用在動物擺件、首飾珠子等小型擺件以及裝飾品上,也有少數藝術家利用熱熔或冷粘工藝進行大體量的作品創作。
玻璃燈工工藝的操作講究快,穩,一氣呵成,創作過程中必須高度集中精神。初次接觸燈工上手容易,但是后期的提高卻比較難,需要長時間的磨練才能做到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對三維塑形基礎要求較高,而且需要藝術家具備深厚的藝術底蘊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四、發展現狀
國內人們最初接觸到玻璃燈工多是在街頭或者小店里,一部分老的手工藝人在街頭擺攤,作品表現的多是花鳥動物等傳統題材的小物件。建國后,出現一批玻璃工廠,生產加工玻璃工藝品,國內外在燈工藝術的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上存在著不同,這和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是有一定關系的,中國的作品形式較為傳統和單一,而西方的玻璃藝術家創作的題材多樣化,在新技術和新的表現形式上探索較多。尤其是近代抽象藝術的興盛,大量前衛的藝術理念被用于玻璃創作中上,出現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同時當地政府對于傳統玻璃工藝保護的也很到位,一些玻璃工坊能夠存在上百年并成為當地熱門的旅游景點。
先進的品牌化運作模式的出現,誕生了諸如潘多拉玻璃首飾等世界知名的企業,它制作的玻璃珠圖案新穎,層次立體,并與金銀材質結合起來,做成手串項鏈等首飾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在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促進了玻璃藝術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五、創作理念
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不同的藝術形態,不同時代的審美情趣也大不相同,就如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玻璃藝術發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工藝手段到藝術風格就要符合現代人的需求。當代玻璃藝術的創作已經突破了傳統的限制,藝術家們更加追求個人思想的表達,玻璃的實用性和功能性可能都已經不在那么重要,作品更加抽象化、符號化,各種材料的結合,材質和光線的結合,多種感官的結合,讓玻璃藝術創造出無限可能性。
創新思維恰恰是中國燈工玻璃藝術的短板,從某種意義上說過分追求傳統藝術的繼承限制了藝術家的想象力,傳統的玻璃藝術強調工藝品屬性,追求具象的表達,這并不符合當代玻璃藝術發展的趨勢,但是一味追求模仿國外,充斥空洞的形式主義,會使得作品缺乏深度和內涵,很難與觀賞者產生共鳴。
傳統藝術形式和現代風格的表現理念怎樣更好的結合在一起,是我們的玻璃藝術家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繼承傳統,卻不受傳統的束縛,才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風格的道路。
向大眾普及和傳播玻璃燈工藝術,是當下急需要做的事情,多舉辦玻璃藝術展覽,扶持和建立一些小的玻璃工藝工坊,邀請藝術家現場表演玻璃燈工的創作,引發觀眾的興趣,慢慢培養對玻璃藝術品的欣賞和消費習慣,鼓勵大眾參與體驗玻璃燈工的魅力,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和喜愛玻璃燈工藝術,努力讓玻璃藝術回歸到主流藝術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