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摘要:在自媒體背景下,拓展民間手工藝傳承途徑具有重要意義。浙江省是一個文化大省,各地區民間手工藝發達,但是在傳承方面也存在較多的問題,包括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日益增多、現代化工業產品的影響、技藝傳承方面的后繼乏人、人際傳播與組織傳播占了大多數等。所以應以區域共性為切入點,通過自媒體平臺加強傳承和營銷創新,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傳承人,并不斷推動民間手工藝產業化發展。
關鍵詞:民間手工藝;區域共性;自媒體;傳承;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104-03
一、前言
民間手工藝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屬于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文化,涵蓋了經濟、生活、科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根據傳統文化的內涵,民間手工藝反映出不同時代下的大眾審美,同時也是社會底層百姓的生活追求。從歷史角度看,民間手工藝實際上游離于經濟體系之外,區域性、個體性較強,并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在時代的發展下,很多民間手工藝處于失傳的邊緣,傳承問題日益嚴峻。而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民間手工藝傳承迎來了新的契機。浙江省作為我國的文化大省,有著許多形形色色的民間手工藝,以區域共性為視角,探討浙江省民間手工藝的自媒體傳承,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區域共性下浙江省民間手工藝特點與傳承現狀
(一)浙江省民間手工藝的區域共性特色
浙江省的民間手工藝來源于該地區人民群眾的勞動生產與生活實踐,所以民間藝匠在進行民間手工藝創造的時候,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當地生活習慣、傳統習俗、勞動生產甚至地理環境與氣候的影響。就地取材是浙江省民間手工藝地域性特色的最好體現。
以木雕為例,無論是東陽木雕還是樂清黃楊木雕,都是取材于當地豐富的木材資源。東陽和樂清都屬于山區地形,東陽紅木、樂清黃楊木成為木雕這種手工藝的重要材料。東陽木雕最早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自宋代起已具備較高的工藝水平,廣泛應用于建筑與家具裝飾,形成整套的技藝和完善的風格。樂清黃楊木雕則是以黃楊木為材料的一種觀賞性的圓雕藝術,起源于民間元宵節時盛行的“龍燈會”上木雕龍燈裝飾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發展成為以精細見長的優美的工藝欣賞品,供人們案頭擺設。浙江省各地區的民間手工藝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一定的區域共性,如浙江三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青田石雕,就是從雕刻這一共同主題入手,三個地區遙相呼應,共同打出“三雕”名片,充分發揮出區域性的資源優勢,形成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民間手工藝品的誕生與發展跟地域性及區域共性因素息息相關。此外,相對于機器時代的合成材料制品來說,手工藝制品大多采自于自然物料,在原材料方面有突出的特點和優勢,更加的環保、接地氣。
(二)區域共性下浙江省民間手工藝的進步與發展意義
流行在民間的任何一種手工藝,都不是屬于一師獨創,而是經過一代代的傳承與發展,各歷史時期的能工巧匠通過日常經驗和靈感的積累,逐漸優化創造方式和流程,使民間手工藝越來越精良和成熟。
例如浙江上虞的秘色瓷就屬于一種不斷進步的民間手工藝,從古越國開始,到南宋年間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系統,代替了沉重易損的青銅器,成為當地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杭州絲綢聞名天下,最早也是為了應對南方炎熱的天氣而產生的,代替了厚重的布衣。浙江省民間手工藝在不斷地發展進步,能工巧匠們通過原材料改進與生產工藝的創新,不斷融入科學技術,賦予了民間手工藝制品新的靈魂。古代的許多手工藝制品都是伴隨生活生產需求而產生的,到得近現代,人類的物質生產水平大幅提高,民間手工藝也變得更加成熟,這些制品基于實用性,逐步增添了一些裝飾性元素。
例如形貌精美的器皿、花樣豐富的刺繡等,不但就有生活實用價值,還具備更多的欣賞價值。在區域共性下,浙江省民間手工藝以相近的因素形成聯合體,包括工藝特色、地理位置等。杭嘉湖平原的絲綢產業、寧紹平原的陶瓷產業,都顯現出較強的區域共性,這對于浙江省民間手工藝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三)浙江省民間手工藝的傳統傳承方式
浙江省是一個私營經濟非常發達的省份,該地區的民間手工藝制品大多數都是以家庭或個人為單位進行制作的,手工藝的傳承范圍一般是家族內部、鄰里、村莊等。人際關系和地理關系的接近性,使得民間手工藝制品的生產基于共同勞動和共同的生活實踐,傳承者可以在耳濡目染之下學習到相關的技巧,并在實踐之中不斷積累制造經驗。浙江省民間手工藝的傳授者與傳承者,無論地理關系、生活關系還是心理關系,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這種依賴于血緣或者地緣關系的發展方式,自古以來恒久不變,該地區的民間手工藝也因為這些原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承。
例如極具高貴氣息的杭州刺繡,就一直延續傳男不傳女的業內規矩,這種傳承方式一直到民國時期才稍有改善;泰順木偶戲則奉行村內傳授的規矩,除了上門女婿之外,其他任何非本村人都不得傳授,由此形成了村莊特色的集體藝術創作活動,在增強凝聚力的同時,還使獨特的木偶制作工藝一代代傳承下來。
此外,師徒之間的傳承、民間藝術社團內部的傳承,都是浙江省民間手工藝較為常見的傳承方式。
三、浙江省民間手工藝的傳承問題
(一)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日益增多
據2016年浙江省工藝美術行業的相關普查數據顯示,在該省的932種工藝美術制品當中,處在停產或即將停產狀態的達到了76種,瀕臨失傳邊緣的達到137種,而發展困難的則多大386種,發展勢頭良好的只有333種,占比為35.73%。
另外,據浙江省產業信息網2016年底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浙江省傳統手工藝企業約為1.3萬家,其中私營企業約為1.1萬家,占比84.61%;股份制企業、村級企業與集體企業約為0.1萬家,占比7.69%。
由此可見,浙江省傳統手工藝企業以私營企業為主,而且百人以下的企業占據了絕大多數。2016年浙江省民間手工藝品行業的總產值約為537億元,行業銷售收入約為529億元。當前的浙江省民間手工藝企業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平原、杭紹平原、金衢盆地以及溫州沿海一帶,這些地方的民間手工藝淵源豐富,行業發展得也較好,有著眾多的手工藝企業。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也在日益增多,成為浙江省民間手工藝傳承的一個突出問題。
(二)現代化工業產品的影響
民間手工藝屬于一種民間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的產物,主要基于日常的物料加工,融入一些藝術元素,增強手工藝制品的一些適用功能。可以說,實用性為民間手工藝制品的根本所在,同時也是民間手工藝制作的基本原則。
此外,手工藝制品也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要求,這是滿足實用性之后的一種更高追求。浙江省作為我國經濟發達的省份,現代化生產水平處于全國前列,自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人民群眾的絕大多數生活必需品基本都脫離了手工生產,而采用了現代化的大規模機器生產,只有少數需要具備審美價值和精神追求的藝術品才會使用手工藝加工。
可以說,浙江省的民間手工藝制品受到了現代化工業產品的深刻影響,使用天然原料以及古樸技藝的民間手工藝產品逐漸退出生活市場,手工藝制品跟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日漸疏遠,現代化工業產品成本低廉,而且能夠批量生產,逐漸替代了民間手工藝制品,這使得浙江省民間手工藝在文化消費市場的份額越來越低,從而影響到傳統技藝的傳承。
(三)技藝傳承方面的后繼乏人
浙江省民間手工藝傳承的一大問題就是后繼乏人。相對來說,民間手工藝作為一種古老的技藝,很多都是經歷了千百年的磨練,對于傳承者通常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例如血緣關系、地域關系、傳承者的民族及性別、拜師學藝規則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承者的選擇范圍。在當前的職業中,民間手工藝行業的收入并不高,工作條件也不理想,所以有些民間藝匠的子女通常向往高收入的、環境好的工作,會對手藝繼承進行拒絕。甚至有些民間藝匠回望自己坎坷的一生,反而奉勸子女從事其他工作,讓他們放棄技藝的繼承,導致了代代相傳的民間手工藝出現斷檔現象。即使有些民間藝匠降低對傳承者的身份限制條件,也會因為繼承人培養的投入問題而中途放棄,因為培養一名合格的傳承者,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在一段時間內一般難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所以很少有年輕傳承者肯堅持學藝。
此外,民間手工藝匠的文化層次普遍較低,或許他們的實踐能力很強,但是很難將制作經驗轉化為系統性的指導理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傳承者的培養,使得后繼乏人的問題極為突出。
四、區域共性下的浙江省民間手工藝自媒體傳播方式
(一)兩微一端的融合式傳播
在自媒體背景下,民間手工藝傳播可以采取兩微一端的融合式傳播,即微博、微信和手機客戶端融合傳播。例如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自2009年以來加大了數字化建設力度,形成了微博、微信與手機APP的融合傳播,增強了杭嘉湖地區民間手工藝的宣傳力。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官方微博共發布了2500多條微博信息,有著強大的粉絲群,對相關的民間藝術品展覽進行預告,并詳細介紹了各藏品,還有一些民間手工藝資訊等。而該博物館的微信公共號有著全面的服務,除了官方微博的相關信息之外,還提供在線參觀服務指南、博物館全景瀏覽、手工藝收藏品檢索、微店服務、民間工藝品主題互動游戲等相關功能。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還通過手機APP的打造以傳播民間手工藝文化,創建了“微杭州·微藝術”APP,展現絲綢、家具、陶瓷等相關手工藝制品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杭州絲綢的手繪圖形,極大地提高了絲綢藏品的趣味性和觀賞性。
此外,該手機客戶端還融合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相關信息,在保持民間手工藝品原作特征的基礎之上,增添了受眾的視聽體驗。“每日藝術欄目則每天會展出一款珍稀藏品,用日歷方式對民間手工藝的要點以及背景故事進行講解。在區域共性的影響下,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融合式傳播經驗,完全可以在省內其他區域進行分享,從而帶動各地區民間手工藝的進一步發展。
(二)通過自媒體展開民間手工藝的互動分享
自媒體提供給受眾強大的互動性,傳播內容也展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因此通過自媒體平臺可以展開民間手工藝的互動分享。例如,“紹興手藝”就是紹興工藝美術協會基于微信平臺打造的在線教育頻道,積累了紹興市范圍內將近200位非遺文化傳人、民間匠人以及手工藝愛好者,將他們融合到民間手工藝講師隊伍中,形成更好的民間手工藝傳承趨勢。當前該教育頻道已經涵蓋了酒藝、刺繡、陶瓷等十多個民間手工藝類別,讓本市范圍內的廣大手工藝愛好者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到相關技藝。
又如溫州手工藝原創基地設計的手機APP“溫藝”,站在用戶的角度收集高質量原創藝術品,從中發現更多的民間手工藝,并提倡獨立設計與生活美學,加大獨立設計師與民間藝匠的鼓勵程度,促進他們將經驗與受眾分享,在“溫藝”平臺上充分展現富有創造力的原創藝術品。這類充滿互動性的手機APP使得溫州地區眾多志同道合的手工藝愛好者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全面推動溫州范圍內的手工藝傳承與發展。區域共性形成了一定的地緣優勢,近幾年來,以自媒體平臺為“橋梁”,溫州與相鄰的麗水、金華等地區互通互聯,加大民間手工藝的交流分享,促進了東陽木雕、青田石雕都手工藝產品進入到溫州市場,同時也使溫州彩石鑲嵌、甌塑等當地手工藝產品打入到以上兩個地區。
(三)浙江省民間手工藝數字博物館的發展
數字博物館是一種文獻檔案的數字化發展,旨在搶救一些老化、消失或者損毀的文獻記錄。在浙江省境內,民間手工藝數字博物館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其中杭州、溫州走在了前列,另外,湖州、紹興、寧波等地區也開展得較好。民間手工藝數字博物館是將相關的手工藝資料信息進行數字化保存,以提供給受眾查閱、欣賞。數字博物館不但可以提供一定的實體藏品信息,還能拓展到所有具備研究價值和教育意義的相關數字內容,例如其他文化產品的數字化內容和各種數字創造行為所產生的信息。
例如2015年6月上線的浙江省數字博物館網站,至今上線了省內23家博物館,其中民間手工藝數字博物館7家,在線訪問量累計超過了七百多萬次。這些民間手工藝數字博物館在同一平臺相互輝映,提高了區域共性的融入,而該數字博物館網站不但可以借助自身的產品優勢,將相關的功能模塊嵌入到詞條頁,還提供了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接口,受眾在自媒體平臺就能通過關鍵詞鏈接進入到該數字博物館內獲取相應信息。此外,浙江省數字博物館網站還提供了音頻講解、三維呈現、實景模擬等相關功能,可以更加直觀快速地將民間手工藝信息推送給受眾。
五、自媒體背景下的浙江省民間手工藝產業化發展
(一)自媒體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實踐
自媒體的一大功能就是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例如微商、微博營銷、頭條號營銷等。浙江省手工藝產業較為發達,而在自媒體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推動下,在杭州、東陽、溫州一帶,有不少手工藝企業通過自媒體進行電子商務實踐,不但取得了良好成效,還充分發揮出區域共性的優勢。這些企業告別了傳統的刻板形象,走入了更多的消費者生活。
例如上虞東瑞陶瓷公司開拓了微商營銷平臺,通過微商渠道銷售公司的手工藝制品——秘色窯,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發展形式,在微商隊伍的努力下,2016年完成銷售額1.6億元,超過年目標165%,嘗到了自媒體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帶來的甜頭。此類平臺不但可以幫助民間手工藝企業、民間藝匠充分學會自媒體營銷方式,還能實現自我包裝,提高手工藝制品的附加值。民間手工藝制品不僅是一種文化產品,同時也是一種有市場價值的產品,只有不斷創造價值,才能實現反哺,反過來推動民間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在自媒體電子商務的促進下,民間手工藝制品進入文化藝術市場有了更好的途徑。電子商務平臺有效拓展了民間手工藝產品信息的傳播范圍,讓從業者的收入有了明顯提高,同時也讓東方美學重歸大眾生活,使民間手工藝傳承成為一種潮流。
(二)自媒體直播的傳播實踐
自媒體的實時傳播,促生了直播這一新穎的銷售模式。例如微博直播在很多領域得到了應用。民間手工藝不但有著重要的傳承意義,還有著巨大的變現價值。在國家大力提倡“互聯網+”發展模式的背景下,“互聯網+自媒體直播”是手工藝產業發展的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徑。手工藝企業和民間匠人可以充分結合大數據,對市場進行全面的分析,發掘出合適的自媒體直播方式,包括微博直播、頭條號直播、朋友圈直播等,以達到弘揚民間手工藝文化的目的,全面帶動手工藝文化消費。當民間手工藝消費結合自媒體直播,手工藝匠人可以與受眾進行直接的對話,回答受眾提出的問題,向受眾傳授相關的產品和知識,并且能夠根據受眾的反饋進一步改良產品。
與此同時,自媒體直播平臺還能夠向受眾提供非常便捷的消費體驗,受眾在這一過程中如果看到中意產品,則可以進行自助下單,有效降低了民間手工藝匠人的商品管理成本。
(三)推動自媒體消費的發展
作為文化創意產品,民間手工藝的開發實踐一般體現在創意設計方面,利用自媒體進行信息傳播,將手工藝文化融合到現代消費需求之中,則可以讓民間手工藝文化更加有吸引力。在物質文明不斷進步的情況下,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提高,民間手工藝制品帶有一定的文化內涵,這是當前消費者開始注重的方面。以杭州刺繡與溫州甌繡為例,兩者都是浙江省有名的刺繡業領頭羊,這兩個地區的相關企業、民間藝匠通過自媒體進行交流,發揮出區域共性優勢,相互進行產品滲透,利用自媒體消費促進民間手工藝產業化的發展,可以有效提升手工藝文化的影響力。民間手工藝制品通常有著鮮明的特色和豐富的品類,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有很大的挖掘空間。產業化發展與自媒體的融合,使得民間手工藝加快了走向文化藝術市場的步伐,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自媒體給民間手工業產業化提供了合適的傳播與營銷平臺,而區域共性則能強化各地區手工藝企業、民間藝匠的融合發展,憑借這些優勢,民間手工藝產業化進一步提升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