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燕 秦放鳴

摘 要:中哈產能合作是中國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提出的一種國際合作模式,制造業產能合作是其重中之重。在開展三年多時間里,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回顧和分析了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取得的進展和經濟效應,并對合作進行反思,進而對如何進一步推動合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經濟效應;反思
國際產能合作是中國在經濟新常態下提出的一種跨國合作模式,起源于2014年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哈薩克斯坦總理馬西莫夫達成的一系列合作項目,哈國稱之為“李計劃”,而中國稱之為國際產能合作。中哈兩國地理毗鄰,政治互信度高,產業互補性強,在產能合作方面確定了很多項目,取得了較大進展。無論是學界還是業內,都將中哈產能合作視為國際產能合作的典范。在中哈產能合作中,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已開展三年時間,有必要對合作的進展進行梳理,對合作效應進行總結和反思。
(一)戰略層面對接合作取得高度共識
2014年以來,哈國為提振經濟相繼提出了“哈薩克斯坦2050”戰略、“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工業創新發展國家綱要2015—2019》、“百步計劃”等發展計劃,旨在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激發經濟活力,發展本國工業,實現經濟穩定和持續發展。其中,“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兩國已經簽署對接合作規劃及產能與投資合作框架協議,計劃擴大在工程機械、汽車產業等領域的合作規模,加強在新一代生物、新能源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合作,推進建材領域、紡織工業、輕工、食品業合作。此外,哈國《工業創新發展國家綱要2015—2019》提出通過重點發展鋼鐵、有色、煉油、石化、建材、發動機制造業、農業機械制造業、鐵路設備制造業、采礦機械設備制造業等16個制造行業,提高工業制造業競爭力;而中國也將鋼鐵、有色、建材、鐵路、化工、工程機械、裝備制造等行業作為產能合作重點領域,雙方合作領域重疊性很高,合作空間廣闊。2018年1月10日,哈總統發表題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發展新機遇》國情咨文,要求制定以“數字時代”產業發展為重點的工業化第三個五年計劃,并指出工業化4.0應充分利用最新科技,工業領域應成為新技術應用發展的主要領域,這與中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為兩國產能合作提供了更多機遇。
(二)建立了產能合作定期磋商機制
中哈兩國之間建立了產能合作定期磋商機制,包括兩國總理定期會晤機制、部長級的產能與投資合作對話機制以及聯合工作組等,保證了產能合作的快速推進。產能合作自提出以來就受到兩國總理高度重視,并成為總理定期會晤的重要內容。此外,中國發改委還與哈國投資和發展部建立了產能與投資合作對話機制,自2015年1月啟動首次對話以來,已經累計舉行了十三次對話,對產業政策與發展、投資環境、產能合作基金使用、產能合作規劃編制、簽證便利化、資源擔保融資、標準和認證接軌、項目合作清單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磋商與交流。在2016年1月舉行的第八次對話中,雙方就《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與哈方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對接進行了磋商,并同意在產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編制方面開展合作。在2017年9月舉行的第十三次對話中,雙方重點對中哈產能合作基金及專項貸款使用情況進行了交流,并就新一輪重點項目清單達成共識。除總理間和部長級合作機制外,兩國還根據雙方政府間諒解備忘錄建立了聯合工作組,成立了由中國發改委、哈國國民經濟部牽頭的聯合工作組,對合作方式及合作重點領域進行商議,并提供指導意見。
(三)具體項目合作取得積極進展
中哈產能合作開展以來,除戰略層面、合作機制方面取得快速進展以外,具體項目合作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有關報道,中哈產能合作已形成270億美元的合作項目清單,大部分均為制造業項目,涉及鋼鐵、有色、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醫藥、農產品、汽車、能源等領域,主要以在當地合資建廠或中方負責設計和工程承包等方式進行。其中,已經竣工投產的項目有35個,包括中國有色股份參與的阿克托蓋年產2500萬噸銅選礦廠和巴甫洛達爾年產25萬噸電解鋁廠項目、中信集團參與的阿克套年產100萬噸瀝青廠項目、中國建材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梅納拉爾日產3000噸水泥廠等項目、中石化承建的阿特勞煉油廠石油深加工;正在實施的項目有42個,包括中國建材下屬公司參與的阿拉木圖鋼化玻璃廠項目、江淮汽車庫斯塔奈組裝廠項目、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參與的馬薩爾鐵礦廠、沃克斯電梯中國公司參與的阿拉木圖電梯生產、愛菊集團參與的北哈薩克斯坦州糧油加工廠、中國化學工程承建的巴甫洛達爾聚丙烯生產等項目。
(一)中國對哈國制造業的直接投資隨著產能合作開展出現迅速增長
長期以來,中國對哈國直接投資以油氣開采領域為主,采礦業及相關的地質勘探投資占中國對哈國直接投資總額的60%以上,制造業直接投資占比微乎其微,2014年不足1%。隨著產能合作的推進,中國對哈國制造業的直接投資迅速增長,從2015年底的960萬美元增長到2016年底的5610萬美元,2017年三季度末更是激增到3.38億美元,可謂是增長十分迅速。
相比較哈國其他FDI來源國,中國對哈國直接投資正朝著有利于哈國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發展。荷蘭和美國作為哈國FDI的主要來源國,直接投資歷來占哈國FDI的一半以上,但其主要關注油氣開采領域。2016年,兩國對哈油氣資源領域直接投資占其總投資的比重分別高達82.9%和95.2%。中哈產能合作開展以來,中國對哈國油氣開采領域直接投資逐漸下降,對制造業的直接投資正在快速增長,無疑將帶動哈國制造業發展和經濟結構的改善,對哈國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優化起到積極作用。
(二)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提高了哈國對中國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出口商品結構逐步優化
近幾年來,隨著中哈產能合作的開展及哈國經濟結構調整,哈國對中國的出口貿易結構逐步優化。2014年以前,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類產品出口一直占哈國對中國出口商品總額的50%以上(2009年金融危機除外)。近幾年來,這一比重逐年下降,2016年僅為24%。與此同時,輕紡、橡膠、礦冶產品及其制品和化學品等工業制成品占比不斷上升,2016年上述兩類產品出口占比分別為40%和20%,比2014年的20%和12%有很大提高,哈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三)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對哈國的進口替代效應逐步凸顯,哈國水泥、鋼鐵、瀝青等產品進口降幅明顯
中國是哈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占哈國進口份額的15%以上,主要進口商品為機械及交通運輸裝備產品,輕紡、橡膠、礦冶產品及其制品和雜項制品,上述產品進口合計占哈國自中國進口總額的近90%,也是中哈產能合作的重點領域。目前,雙方簽訂的項目涉及領域大部分都在上述范圍之內,哈國也欲以產能合作為契機替代部分產品的進口。2015年以來,在哈國與中國開展產能合作的幾個重點領域中,除鋁的進口比2014年略有增長以外,水泥、玻璃、銅、鋼鐵等其他自中國進口產品均有下降,降幅分別為38.7%、37.8%、34.8%、39.8%,明顯高于哈國同類產品總體進口降幅;2016年,哈國自中國進口水泥、銅的降幅高達81.3%和56%,瀝青進口降幅高達83.2%,進口替代效應初步凸顯。未來,隨著中哈產能合作項目逐漸投產并形成規模,將會對哈國同類產品產生更大的進口替代效應。
(四)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提高了哈國制造業產值,有助于推動哈國工業化進程
中哈產能合作開展三年來,哈國制造業產值實現了連續增長,2015年和2016年分別增長0.2%和0.7%。2017年,制造業總產值實際增幅達5.1%,對哈國GDP貢獻率達11.5%,在第二產業占比達40.4%。隨著科倫制造廠項目、江淮汽車組裝廠等一批項目的投產,基本藥品制造業、電氣設備制造業、運輸設備制造業實際增幅分別達41.8%、26.5%和38.4%(詳見下表1),黑色金屬冶煉業、貴金屬和有色金屬冶煉業、精煉石油產品制造業、化學品制造業等傳統優勢制造業產值實際增幅均超過5%。這既是2016年哈國撥款5.4億美元落實工業化發展規劃、實施一批項目的結果,也是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項目落地所體現的產業效應。通過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中國企業投資建設了哈國第一座電解鋁廠、第一座大型水電站、第一家瀝青合資公司等,填補了哈國相關領域的空白,有助于哈國發展其本國工業體系,推動其工業化進程。
(五)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加快了中國產業的全球化生產進程,有助于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改革
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是中哈兩國基于產業比較優勢而進行的產業和投資合作,涉及的領域多是中國具有資本、技術和產能優勢,在國內相對富裕而在哈國較為稀缺的產能。由于哈國經濟體量相對較小,與哈國雙邊貿易占中國外貿總額的比重不足1%,對哈國直接投資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也不足1%,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對中國的產業效應要比對哈國的產業效應小得多。但是,從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的領域來看,隨著兩國在鋼鐵、有色金屬、石油深加工、機械設備制造等領域產能合作的逐步開展,中國將有越來越多的優勢產業隨著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的推進而加入全球化的生產過程中,并將為中國與中亞和其他國家的產能合作提供借鑒和示范。
(一)深化傳統資源領域制造業的產能合作
目前,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的大部分項目仍屬于傳統資源領域,涉及能源、鋼鐵、有色、化工等行業。上述領域既是哈國具備資源優勢的傳統領域,也是中國具備資金和技術優勢的領域,較容易達成合作共識,并形成了一批早期收獲項目。雖然合作涉及的行業眾多,但基本上仍停留在單個項目層面或產品層面,遠未達到覆蓋產業鏈上下游、良性互動的合作層次。此外,許多項目中方是以工程總承包形式參與合作,不參與生產和運營,不利于產業深度合作。未來,應從頂層設計入手,制定符合兩國共同利益的產業鏈合作發展規劃,引導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企業成立產業鏈聯盟,參與兩國資源領域產能合作對接,構建產業鏈式合作模式;同時,引導企業采取工程承包與直接投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合作,進一步深化資源領域的產能合作。
(二)加快建材、機械裝備行業的制造業產能合作
相比能源領域,中國建材、機械裝備等行業市場集中度相對較低,民營經濟所占成分較大,開展產能合作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經濟規律。當前,中哈兩國在建材、工程機械領域已經開展了一些合作,在水泥、平板玻璃、鋼化玻璃、汽車組裝、電梯等產品形成了一些早期收獲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但與未來幾年哈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相比,還遠遠不夠。隨著哈國“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的推進,哈國將投入180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對建材、工程機械等領域的需求必將大幅增長,屆時,這些領域將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此外,歐亞經濟聯盟統一市場空間的形成,將為中國企業在哈國共同發展建材、工程機械等領域的產能合作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其產品也有望經由哈國銷往白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等相鄰的聯盟成員國。中國企業應借此機遇,積極拓展產業國際化新成立產業聯盟,通過參與產能合作對話、共同赴哈投資推介等形式加快產能合作。
(三)開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制造業產能合作
中國處于工業化后期,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被東南亞國家所替代,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而哈國仍處在工業化中期,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完善其工業體系,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隨著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德國“工業化4.0”等戰略的提出,發達國家紛紛將制造業轉移至國內,中哈兩國都面臨外部發展環境的挑戰及制造業轉型升級要求,智能化、先進化、綠色化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雖然兩國制造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有所不同,但兩國都高度重視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發展,并將上述領域的合作列入中國“一帶”與哈國“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規劃。從兩國要素稟賦和優勢來看,哈國在以鈾為代表的新能源上具有資源優勢,而中國在以核能利用為代表的新能源方面具有技術領先優勢,兩國具有共同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能合作的有利條件。目前,中廣核已經與哈國原子能工業公司達成了合作開發鈾礦的協議,開展上述領域的產能合作,不單能將合作領域拓展至科技、研發領域,還有利于為中哈產能合作營造更有利的國際環境。
(四)大力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
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由于涉及金額較大,投資建設周期較長,參與者以大型國企為主,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能源、鋼鐵、有色、汽車、化工、制藥、建材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民營企業投資領域以商貿餐飲為主,很少涉及到制造業領域。從兩國總理的高位推進,到部委之間的合力推進,再到企業層面的落實,整個過程民營企業參與度不高,也帶來了一些潛在問題。此外,社會資本參與度較低也導致了產能合作項目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無法有效發揮社會資本的功能。筆者認為,政府應充分考慮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產能合作面臨的問題和風險,在投資、財稅、風險防控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政策制度,解決民營企業的后顧之憂,大力引導其參與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
(五)靈活運用多種合作方式推進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
中國企業參與中哈制造業產能合作的方式包括對外工程承包、對外直接投資、設立境外合作區或工業園區等方式。其中,對外直接投資還包括綠地投資、兼并收購等方式。選擇何種合作方式取決于哈國特定行業對外資的開放程度,以及該行業對技術、資金、人力資本的需求。如在基礎設施領域,對外工程承包是比較適合的合作方式,可充分發揮我國的技術、資金和管理優勢;而在能源、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裝備制造等領域,對外工程承包和對外直接投資相結合是更好的合作方式。相比較而言,對外工程承包方式下,承包方在項目建設完成后基本不參與生產運營,而對外工程承包結合對外直接投資方式能實現一條龍式的合作,從設計、采購、施工到生產、運營全程參與,更有利于兩國產業層面的深度合作,是許多領域首選的合作方式。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政府聯合公報,人民日報,2015年12月5日,第003 版.
[2] 中哈產能合作第一次對話在北京舉行,中國經濟導報,2014年12月27日,第A01版.
[3] 寧吉喆與哈方共同主持召開中哈產能與投資合作第十三次對話, 中國經濟導報,2017 年9月2日,第 A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