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平 徐豆
摘 要: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在關注專利數量的同時,專利質量的提高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目前我國發明專利少而不優的問題尚十分突出,仍存在優質專利“催生難”的困局。本文基于對我國企業專利狀況廣泛調查的一手數據資料,深入分析了我國專利質量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優質專利;“催生難”;困局;破解
本文使用了中國科協研究項目“國際產業競爭中的專利戰略及知識產權保護狀況調查研究”課題組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深圳、廣州、武漢等地356家科技企業(以下簡稱企業)的問卷調查數據及訪談資料,并對我國專利不優的困局進行了概述,對優質專利難產的原因進行了剖析,提出了若干“催生”的對策建議。
(一)發明專利授權占比低,專利產品競爭力不足
相比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發明專利在創新性審查以及審批程序上有著更嚴格的要求。發明專利不僅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利器,更是衡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專利授權總量高達171.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僅為35.9萬件,占三種專利授權總量的20.91%。然而2016年美、日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占專利授權總量的91.54%和85.57%。由此看出,我國能代表較高專利質量的發明專利授權總量占比遠低于美國、日本的發明專利授權比例。發明專利占比低意味著我國專利的原創性和先進性不足,從而專利不優,專利產品市場競爭力差、企業核心競爭力弱。
(二)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關鍵領域專利能力弱
是否擁有核心技術是企業在行業內能否有話語權的重要衡量指標,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是我國企業大而不強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研討會上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曾指出,我國在核心技術上對外依存度高達50%,高端產品開發中70%的技術要靠外援技術,重要的零部件80%需要進口,一些關鍵的芯片甚至是100%進口。這些數據都說明我國在關鍵產業和核心領域的專利能力弱,在對未來發展具有關鍵、顛覆性影響的重大技術創新上,我國的弱勢地位與歐美國家的領先優勢形成鮮明對比。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龍頭企業華為以3692件專利申請位居全球企業專利申請第二位,但從反映專利質量指標的專利被引用數量看,華為的專利被引用情況遠遠落后于國外同行龍頭企業。湯森路透的Thmonson Innovation平臺對高通、思科和華為等著名電信企業的專利申請和被他方專利引用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990到2016年3月止,華為專利申請總量和高通相差不多,但是專利被引用率卻只有0.87%,僅為高通的四分之一;與思科相比,思科專利被引用率為97.5%,懸殊更是顯而易見。我國專利的技術被引用水平較低,技術影響力相對較弱,反映出我國關鍵技術領域專利能力弱。
(三)專利國際化水平低,海外專利布局能力差
PCT(國際專利合約)申請對于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在國際產業新格局中搶占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我國企業的海外專利布局意識仍很薄弱,且遠落后于美、日等發達國家。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80.7%的被調查企業沒有進行國外專利申請,而且在國外專利申請數量上,約90%的企業申請數量少于10件;從申請國家看,WIPO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PCT專利申請量為2.98萬件,占總量的13.7%,居第三,而美國居首位達5.74萬件,日本居第二達4.42萬件。一方面,從我國總量上看弱勢相對明顯,PCT國際專利僅相當于美國的52%、日本的67%,另一方面從人均來說,我國PCT人均占有量與美、日差距更大;還有從企業海外專利申請比例看,我國企業海外專利申請能力明顯不夠,只有約6%的專利在海外進行申請,而美國企業專利中接近50%為海外申請專利。此外,2015年PCT國際專利申請top50的企業中,日本企業有18家,美國企業有12家,德國企業有10家,且其專利產業布局廣泛。而我國企業僅有6家,并且專利主要集中在數字通信領域,反映出我國企業海外專利布局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
(一)突破性創新匱乏,關鍵核心技術專利難產
突破性技術創新以新技術或各種技術融合、集成為載體,通過開辟一個新的技術軌道形成新的核心技術和核心專利,實現企業技術能力的跨越式發展,這正是企業專利質優的源泉。在美國,三分之一以上的技術創新是首創的或突破性的,它們是美國經濟持續繁榮的主要動力。而我國企業的突破性創新還十分缺乏,突破性創新具有創新周期長和高度不確定性兩個特點,創新周期長體現在平均完成時間一般是10年以上,需要國家寬松的政策支持以及企業長期技術發展計劃作為根本保證;高度不確定性體現在,突破性創新在技術軌道識別、目標市場定位、組織結構適應性以及資源分配上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調研中我們發現,部分國內企業只看到眼前的短利,或者擔心突破性技術創新產品的性能和難以預測的市場規模,選擇以保守的集成創新、模仿創新和漸進創新為主,放棄了對突破性技術的長期追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內優質的關鍵核心專利“難產”。
(二)專利服務體系不健全,海外專利申請受阻
調查顯示,從現有發明專利在國外申請的比例上來看,64.6%的企業表示沒有在國外申請專利,25.4%的企業表示發明專利國外申請比例小于國內專利申請。企業進行專利布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專利布局人才、國外專利申請成本高、缺乏專利布局意識以及缺乏專利布局信息等方面。通過訪談調查發現,原因可歸結于專利預警機制不健全、專業的專利咨詢系統和專利分析系統不發達,這些使得我國企業缺少對外專利申請信息的獲取渠道,不能有效掌握各國專利保護狀況、申請程序等信息。另一方面,我國缺乏優質的專利服務人才,目前無論是專利申請中介代理機構還是在企業內部都缺乏這方面的人才,而且他們大部分從業經歷較短、業務水平較低,不能滿足申請人全球化專利申請策略的實施需要。我國專利服務需求年年攀升,高素質的專利服務卻相當匱乏,這使我國企業海外專利申請時阻力增大、失敗率上升,海外專利布局在起點即面臨困境。
(三)專利保護不力,劣質專利驅逐優質專利
部分企業本身擁有核心專利,卻不對其申請專利加以保護,究其原因,企業懷疑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的有效性,擔心技術外漏。訪談調查表明,大部分受訪企業表示知識產權政策執行情況不理想、保護力度不夠,很多專利法規雖然已經出臺但是執行力度不強。這些專利保護方面的欠缺導致企業不研發或者只研發卻不申請高端專利,一旦需要評優或申請政府補助,企業就把非核心技術申請專利以次充好,這就導致了優質專利沒有生存空間,劣質專利驅逐優質專利的逆向選擇問題。另外,維權時間過長也是專利保護欠缺的表現,過長的維權時間導致維權企業走完法律程序后,市場已經被侵權者打開,失去先鋒主導地位,這反過來也使侵權行為更加猖獗。同時,被訪企業表示我國專利保護可靠性很低,申請和維護都需要高額成本,即便申請了專利,侵權也無法避免,維權困難重重。因此,即使企業擁有技術優勢,也不愿申請專利。
(四)專利轉化不暢,專利申請終點現象嚴重
專利最終能否順利轉化為生產力推動技術進步,才是真正體現專利價值的評判標準。企業專利技術的研發應以商品化、產業化、金融化為目標,但是目前我國企業存在嚴重的“專利申請終點”現象,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在 100多萬項專利成果中,只有10%-20%能夠得到有效轉化,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的專利轉化率水平,也低于世界40%的平均專利轉化率水平。從企業層面來看,10.5%的企業專利完全沒有得到應用,48.5%的企業專利應用比例低于50%。課題組調查還發現,22.3%的企業認為缺乏專利信息和專利交易中介平臺是專利轉化不利的主要原因,專利技術供求雙方之間信息不對稱,即使研發出優質專利,很多時候也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橋梁和交易平臺而無法實現專利轉化的供需對接。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對專利商業化應用進行評估的中介機構,買賣雙方對專利的估價不一致,一方面發明人對專利收益預期過高,另一方面需求方又無法準確判斷出專利價值,導致雙方無法成交,專利被迫“沉睡”。
(一)集中配置資源,重點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在政府層面上,首先根據不同領域、不同階段突破核心技術所需的創新政策、產業政策的不同,相應調整政策內容和重心,提高政策的靶向性和精準度;其次,政府應將創新投入政策向關鍵技術和源頭創新領域傾斜,加大共性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確保創新主體科技創新能力的持續提高,助力優質專利的催生。在企業層面上,不斷鉆研摸索,集中各方資源尋求突破,實現由專利技術“跟跑者”向專利技術“并行者”、“領跑者”的彎道超車。企業應充分識別突破性技術軌道,積極分析關鍵核心技術構成,妥善選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路徑,小心防范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風險,明確關鍵核心技術的重點突破方向,及時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成果專利化。,并根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需求將企業的資金、人才和技術資源切實有效地集聚到關鍵核心技術的市場化、商業化運作中,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專利的產業控制力和市場影響力。
(二)實行差異化稅收優惠,優化專利費用結構
歐洲國家成熟的“專利盒”優惠稅制為我國提供了推動專利市場化進程、提升專利價值的范例。針對目前我國專利不優以及專利轉化率低的現狀,應當堅持差異化稅收政策,對專利應用階段實行更為優惠的稅率,主動降低企業專利市場化的成本;同時重點鼓勵科技含量高、且能夠應用于新產品開發的專利發明,減少對低水準專利發明的財稅支持,實現財政支持由“普惠制”向“特惠制”的轉型,稅收優惠導向由支持企業追求專利申請數量擴張向支持企業追求專利質量提高、專利控制力提升轉型。此外,還應當調整專利費用結構,通過收取更高額度的申請費,再通過降低授權后維持費的補償政策來抑制套取專利補貼或者進行專利投機的行為。
(三)構建專利信息交流平臺,加強專利運營服務
世界發達國家在專利轉化上的成功,關鍵在于對專利中介服務平臺的構建。我國政府應當提供一個通暢的專利信息交換平臺,專利供求雙方能夠互通信息,有用的專利得以快速實施,無用的專利面臨淘汰。專利所有人能夠在第一時間把握專利的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同時買方也可以獲得準確的專利信息。另外,還可以建立專業性中介公司從事專利運營,借助平臺的信息匯聚功能、價格發現功能以及制度規范功能促進專利順利轉化和交易。專利持有人授權專利中介公司負責專利許可的事宜,由專利中介公司專門負責發布信息、匹配適合該技術的企業,通過資源整合,買賣雙方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匹配。同時,專利中介公司還能夠協助專利權人估價,代理專利權人與企業進行談判交易等。
(四)加大專利審批力度,引入第三方機構合作
國家知識產權局要完善對專利審查員的監管制度,建全專利審查質量評價小組、非正常申請監控小組,強化專利審查標準執行一致,加大對違法、違規審批工作人員的懲處力度,并通過建立質量績效獎金管理系統激發專利審查員的工作積極性,確保專利的審批質量。專利審查員應忠于職守,嚴把質量關,嚴格審查標準,對申請人的申請行為進行規制,不以犧牲審批質量為代價換取審批速度,尤其要對容易產生垃圾專利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提高審批門檻,力圖把專利泡沫降到最低。此外,還可通過與國外審查機構合作、第三方公眾專利評審等方式來解決我國專利不優和專利審查低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