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瑩(廣東藥科大學圖書館,廣東廣州 510006)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就是對豐富的地方、民族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加工、整合,形成地方的、民族的、特色的優秀文化資源庫群[1]。2015年4月,文化部辦公廳發布《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原則與重點》,明確“要求我們在準確理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把握精神實質的前提下,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2017年2月,文化部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提出“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立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構建體現時代發展趨勢、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指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方式應要共建共享、建設內容要具有中國特色。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美術館等作為重要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機構收藏了豐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2]。針對這些機構收藏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制作,實現特色文化資源實體、數字化資源存儲、網絡化服務的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地實現特色文化資源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也是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要求。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承載著地域的特色文化底蘊,對傳承本地歷史文化起重要作用[3]。地方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是當地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庫,能使更多的地方文化資源得以利用,地方文化研究機構及專家學者也能更加便捷地獲得相關信息,從而使地方文化資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在此基礎上,利用本地文化資源,開發更多的文化服務項目與文化產品,打造具有當地獨有的文化特色,可以使地方文化的內涵不斷擴展,文化品位不斷提高,甚至成為文化“品牌”。
如我國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同創新中心推出的“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平臺”,就是結合長白山區地域文化特色,將數字化信息平臺的內容分為民間藝術信息資源、民間文學信息資源、民間傳統技藝信息資源,并根據吉林省普查建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長白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進行了細致的收集、分析、加工和發布,有效推進了長白山地區各民族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對傳承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促進長白山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4]。
地方文化,表現的是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軌跡,是一個地方社會發展進程的具體體現[5]。地方各級行政部門以及相關機構通過挖掘開發地方文化、順應地方文化發展趨勢而制定政策、規劃,會更符合實際,更能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科學研究起到推動作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建設會成為大家了解一個地方歷史沿革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不僅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能為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提供文化基礎,是服務地方經濟、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如廣東省惠州市是我國著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惠州市政府和惠州學院十分重視地方特色資源建設的保護和開發。他們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需求,收集、整理資源文獻,創建《羅浮山專題文獻數據庫的功能設計與建庫研究》《廖仲愷、何香凝及廖氏家族研究資源數字化建設》等地方特色資源數據庫,并在第一屆東江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惠州舉行之時,編寫了《客家文化與東江文化研究文獻索引》,在深莞惠一體化規劃提出后,編寫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專題匯編,以供參閱、決策[6]。
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作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收藏單位,有著共同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目標,卻屬于不同的行政機構,管理條塊分割,典藏各自獨立,導致用戶在獲取數據時存在諸多不便。具體而言,圖書館是一個“收集、整理、保存、傳播文獻并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和科研機構”,公共圖書館的主管部門是文化部(局),學校圖書館則隸屬教育部(局)。博物館隸屬于國家文物局,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檔案館的主管部門是國家檔案局,所存放的檔案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當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活的情況。
由于管理體制的本源性制約,上述各館在行政權屬、地方特色資源管理上存在著各自為政的情形。面對目前這種“條塊分割”現狀,要從宏觀層面實現多館跨機構合作仍困難重重,各館有不同行政權屬、組織架構等諸多問題。但是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環境下,面對數字服務的蓬勃發展,這種孤立的、實體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檔案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己經無法滿足使用者對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研究的整體需求。
2.2.1 傳統保守的藏品管理制度
基于對文物、展品安全與壽命的考慮,很多藏品一生都只能在保管庫房渡過,未能陳列出來供觀眾觀看,即便能展示,也受時間、空間等諸多的制約。例如,廣州博物館館藏文物達20多萬件,但由于場地等各種因素制約,能展出文物不足千件,很多文物可能參觀者一輩子都無法看到。況且,目前博物館、美術館普遍使用的交互技術是對文物、展品的語音介紹和圖片化索引瀏覽,使得觀眾對藏品的了解非常局限,未能真正做到服務于受眾,充分實現文化惠民。
2.2.2 欠缺協調的資源整合
由于各館在資源管理上的各自為政,導致它們提供的數字化服務是分散的、欠缺協調的,一方面造成部分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重復建設,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這些資源的廣泛共享與有效利用。而與此同時,這些機構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建設方面又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為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觀者以及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長期保存,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及檔案館都存在著將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收藏品、展品及歷史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的迫切需要[7]。當館藏資源數字化成為這些機構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時,就產生了跨越機構、實現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共享的問題。因此,如何創建一個可整合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 檔案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內容的框架,為用戶提供一體化、深層次的信息資源服務,就需要有一個共同參與的協作平臺。
數字化圖書館、數字化博物館都是近年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新興事物,它們是現代信息技術與圖書館系統、博物館系統相結合的產物,運用數字技術處理和存儲各種不同載體的信息資源,以便于跨越區域、面向對象的網絡查詢和傳播。數字化的出現擺脫了傳統意義上圖書館、博物館所必需的實體建筑、陳列時間、參觀時間的束縛,能夠為用戶提供方便、快捷、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信息化服務機制。與傳統資源相比,數字資源通過網絡發布后,難以跟蹤使用狀態、難以控制使用方式。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作為特殊傳播者和公眾的利益代表,他們看到運用先進技術帶來的便利與價值,但是又因為知識產權法的局限而無法完善實施其服務[8],因此在實踐中存在著選擇的兩難問題。
在現有體制環境下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建設的一體化,創建跨機構館際合作聯盟,促進、發展高質量高水平的地方特色收藏,為公眾和政府提供深層次的一體化信息資源服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IFLA(國際圖書聯盟)、ICOM(國際博物館會議)、ICA(國際檔案館會議)、ICOMOS(國際紀念物遺跡會議)、CCAAA(視聽覺保存機關聯絡協議會)五大機構為保護文化遺產而組建了MLAMS(Libraries Archives Museums Monuments & Sites),MLAMS在2013年提出了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n Global Cross Sectoral Digitisation Initiatives(全球跨領域數字化舉措原則聲明),列出全球數字資源共享的實現舉措,其第二條和第十條都提到跨部門合作的問題,分別是“促進和支持國家文化遺產數字館藏機構聯系、溝通”“尋求促進跨部門文化遺產機構和文化遺產專業人士的合作”[9]。這個國際性的共同聲明,對于具有不同文化資源的主題跨機構合作,實現文化資源數字化有著巨大的推進作用。
館際合作不僅是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建設的合作,同時也是價值觀與組織文化的融合,因此,首先需要統一聯盟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共享的技術標準,繼而建立管理的長效制度,以促進地方資源數字化共建合作成為長期的平衡性契約,聯手合作創造更大的價值[10]。例如:“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一項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現有的各類文化信息資源、實現全國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實現優秀文化信息通過網絡為大眾服務的工程。在這項工程啟動第一階段的工作就是組建“共享工程”領導小組和專家咨詢委員會、調研并制訂有關標準規范、開展全國文化信息資源現狀調研,提出資源建設方案等,繼而聯合全國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科研機構等,有計劃的整合原有數據及制作新數據,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臺[11]。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開發可以參照這種辦法,先設立聯盟協調指揮委員會,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共建數字化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發展規劃、規章制度、運行管理。在該委員會的指導下,聯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進行聯盟的合作管理:(1)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共享的技術解決方案;(2)建立并完善聯盟管理制度;(3)聯盟軟環境的培育。
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檔案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擁有豐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環境的形成,迫切需要各館把珍藏的資源大量轉換成數字化形態,利用網絡為用戶提供超越時空的服務。經過多年的發展,圖書館、檔案館資源數字化已卓有成效,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相對滯后,因此這一進程中,博物館、美術館等藏品數字化和實現各館資源整合提供一體化服務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3.2.1 構建基于三維重建藏品數字化解決方案
三維重建技術,是利用特征檢測、匹配、相機標定等方法對不同角度下拍攝的圖像進行處理,還原出實物與場景的關系并恢復出場景的三維結構。該技術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已有近40年的研究,已經在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文物、藝術品三維數字化領域也已引起關注,并已有一些研發應用。這種技術代表性的應用,如意大利烏菲齊博物館2010年6月首次以高達1.5億像素、通過大尺寸觸摸屏,向大家展示烏菲齊藝術長廊一千余幅杰作,它的獨創之處是世界上任意一個博物館的作品,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觀眾看到其細節。這是在利用三維掃描、重建技術實現虛擬現實的一次完美的嘗試[12]。2011年Google推出Art Project(藝術計劃),該項目是Google與全球最負盛名的多家藝術機構開展的一個合作項目,它的宗旨是讓人們可以在線“瀏覽全世界的博物館,以不同尋常的縮放度來探究和欣賞數以百計的藝術品”[13]。迄今為止,其已經與250多家機構協同合作,在線可供觀賞的高清視圖版本作品已達4萬5千多件,街景圖像已覆蓋60多家博物館。項目中特別設計的街景視圖“手推車”可采集所選博物館、美術館內部的360°照片,然后通過三維重建技術將這些照片接合在一起,從而實現館內超過385個房間的流暢導航。

圖1 “Art Project”(藝術計劃)首頁
借鑒國內外一些博物館、藝術館藏品數字化案例以及三維重建技術應用研究,博物館三維數字化建設應充分考慮未來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的應用需求,設計適用于不同應用的數字化產品,實現從底層數據到頂層應用的靈活定制,形成數據生產到數據管理、應用的文物三維數字化解決方案,方案簡述見圖2。

圖2 基于三維重建藏品數字化解決方案
3.2.2 探索基于關聯數據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整合模式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推進,各館將大量館藏逐步制作出數字館藏,并通過網絡提供跨越空間、超越時間的信息資源服務。同時,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發展,泛在信息環境正在形成,數字資源融合相關技術也有一定發展,托馬斯、沃納和喬恩(Thomas,Warner and Jon)的《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和泛在知識環境》詳細介紹了德國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門戶(BAMP)項目,敘述了該門戶實現數字資源整合的技術支持[14]。關聯數據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整合進程。
關聯數據為多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資源整合提供了一種數字資源之間的關聯和鏈接機制,為不同館不同類型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的共享與發現提供了便利。關聯數據在數據層建立了富鏈接機制,運用URI(統一資源標識符)描述數據的結構信息,保證計算機能夠自動鏈接各種數據,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資源整合智能化和自動化奠定了基礎。各館對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整合應該充分利用關聯數據源中的關聯關系,利用關聯數據的連接功能,組織、集成和關聯本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進行互聯和深層展示,為用戶提供數字資源集成服務[15]。按照這種模式,我們可以構建基于關聯數據的館際共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整合模式(見圖3),在該圖中,從下往上可以分為數據發布層、數據關聯層和數據集成應用層。數據發布層是來自館際共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要整合的信息資源如照片、視頻資料、音頻資料、文字檔案、繪畫等。各館可以將它們的數據按照關聯數據原則發布在網絡上,有別于傳統資源的發布形式,所發布的資源是利用資源描述框架進行描述。數據關聯層是指由于館際共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整合資源內部可能存在特定的關聯關系,利用RDF鏈接功能把這些特定關系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數據網絡。數據集成應用層,包括各種關聯數據的網絡應用,如SPARQL檢索、關聯數據瀏覽等[16]。

圖3 基于關聯數據館際共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整合模式
能否成功處理知識產權問題是影響數字資源整合的又一關鍵因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對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建設的時候,需要進行藏品三維重建、文本與數據挖掘、內容挖掘等,這些都是地方特色數據資源被公眾利用的關鍵性技術,但是在利用的過程中同時也可能涉及知識產權問題。例如博物館、美術館藏品數字化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藏品復仿制中的著作權問題、藏品數字化中的著作權問題、藏品衍生作品的著作權問題等。
歐洲圖書館研究協會(LIBER)于2013年12月7日通過一份聲明闡明了歐洲著作權改革應優先考慮三項頂層原則:(1)著作權應該促進而不是阻礙創新和競爭力;(2)著作權不應過度限制對公共資金支持的科研成果的獲取和使用;(3)必須要有著作權例外來支持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獲取[17]。2015年5月6日于布魯塞爾正式發布的《數字時代知識發現海牙宣言》針對內容挖掘技術和著作權保護矛盾,客觀、全面地提供了解決方案,使知識產權制度朝著更加包容和普惠的方向變革,其中包含五條原則:(1)知識產權法與促進研究相一致原則;(2)分析與獲取知識無監控和制裁之虞原則;(3)合同許可條款不得限制個人使用、技術發展原則;(4)技術中立原則;(5)知識產權法不限制基于數據和思想的創新和商業研究原則[18]。數字時代,知識的獲取、傳播和創新方式發生著極大的變化,而目前的版權制度設計已無法滿足研究、教育的需要,也落后于數字時代的發展需要,WIPO等國際組織已經提出,有必要對版權法的框架進行修改,設計一個具有普遍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進一步促進全球資源共享與國際合作,以確保數字時代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可以充分履行社會職能[19]。
文化部在《信息化發展綱要(2013—2020年)》中,要求“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建設。統籌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圖書館博物館建設。”“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在基層實現共建共享。提高資源供給能力,科學規劃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建設分布式資源庫群,鼓勵各地整合中華優秀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數字文化產品。”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美術館等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機構,在“互聯網+”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實現數字化、互聯化是各館滿足社會公共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要針對這些機構收藏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實現數字化、互聯網化升級,提升其創新和服務能力。
〔1〕 吳高.地方公共數字文化特色資源建設現狀調查與思考——以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省級分中心特色數字資源建設為例 [J].圖書館建設,2016(1):39-48
〔2〕〔7〕 肖希明.國外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數字資源整合研究進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1):26-39
〔3〕 陳曼.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地方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及發展研究[D].云南:云南大學,2013
〔4〕 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EB/OL].[2017-06-21].http://kyys.thnu.edu.cn/
〔5〕 任浪.地方特色文化數據庫建設探討——以“惠州龍門農民畫數據庫”建設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1(11):53-57
〔6〕 走進惠州[EB/OL].[2017-06-21].http://www.huizhou.gov.cn/index.shtml
〔8〕 陳傳夫,朱強,周德明,程煥文,李國新,肖燕.知識產權立法博弈進行時——國際圖聯與多家圖書館協會簽署《數字時代知識發現海牙宣言》觀察[J].圖書館雜志,2015(9):12-25
〔9〕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n Global Cross Sectoral Digitisation Initiatives [EB/OL].[2017-04-21].https://www.ifla.org/news/statement-of-principles-on-global-cross-sectoral-digitisation-initiatives
〔10〕 周磊.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合作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2(9):42-49
〔11〕 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EB/OL].[2017-04-25].http://www.ndcnc.gov.cn/
〔12〕 李英赫.三維數字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探究[D].內蒙古:內蒙古大學,2013
〔13〕 Art Project [EB/OL].[2017-03-25].http:// www.googleartproject.com/
〔14〕 Kirchhoff T,Schweibenz W.Archives,libraries,museums and the spell of ubiquitous knowledge[J].Archival Science,2008,8(4):251-266,258-261
〔15〕 鄭燃,唐義,戴艷清.基于關聯數據的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數字資源整合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2(1):71-76
〔16〕 SPARQL Protocol for RDF[EB/OL].[2017-03-25].http://www.w3.org/TR/rdf-sparql-protocol/.
〔17〕 陳一.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中的知識產權風險與管理對策[J].圖書與情報,2015(8):57-62
〔18〕 The Hague Declaration on Knowledge Discovery in the Digital Age [EB/OL].[2017-06-19].http://thehaguedeclaration.com/the-hague-declaration-on-knowledge-discovery-in-the-digital-age/
〔19〕 孫益武.《數字時代知識發現海牙宣言》述評[J].圖書情報工作,2015(10):13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