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正文
摘 要 臨夏州作為中央統籌重點扶持的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地區,基層財政工作直接影響著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脫貧攻堅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本文針對鄉鎮財政所管理體制不順、職能弱化,激勵機制缺位、人員素質不高,權責不清、財政資金監管難和缺乏業務培訓、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等問題,提出加強鄉鎮財政干部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鄉鎮財政 隊伍建設 建議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和甘肅省兩個民族自治州之一,是中央統籌扶持的“三區三州”之一。全州7縣1市均為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作為中央統籌重點扶持的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地區,基層財政工作直接影響著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脫貧攻堅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為此,筆者通過調研分析,結合多年工作實踐,就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臨夏州鄉鎮財政干部隊伍建設提出對策建議。
一、鄉鎮財政干部隊伍現狀
(一)人員不足,素質較低
全州124個鄉鎮財政所工作人員398名,其中本科以上學歷107人,占27%;40歲以上的148人,占49%;鄉鎮工作年限10年以上222人,占74.5%。據統計,70%的財政所職工不能熟練操作電腦和辦公自動化軟件,尤其是會計核算軟件。目前,僅有臨夏市4個鄉鎮財政所使用財務軟件進行會計核算,其他120鄉鎮均采用手工記賬,辦公自動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質量差。
(二)職責不明,工作壓力大
鄉鎮財政所實行縣鄉共管的雙重管理體制,既要完成村級產業發展互助社的日常工作和惠農資金的管理發放等本職工作,又要參與精準扶貧、產業培育、包村等中心工作。鄉鎮財政人員長年累月處于疲于奔命的忙碌狀態,鄉鎮財政職能不能得到有效履行,使黨的惠農政策的落實效果大打折扣,財政資金使用安全和效益不能保證,一旦追責,第一個“打板子”的就是鄉鎮財政干部。
(三)經費不足,辦公條件差
鄉鎮財政工作點多、面廣、量大,所需辦公經費既無法保證又沒有相應增長,致使絕大多數財政所運轉需求難以為繼,辦公設施簡陋,辦公效率不高。除臨夏市按每年每所3萬元、臨夏縣按每年每所1萬元預算安排工作經費外,其他各縣均未安排工作經費,必需開支在鄉鎮或者財政局公用經費中報支,一旦報支部門經費不足,財政所正常開銷就無法落實。
二、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體制不完善,鄉鎮財政職能弱化
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所在管理體制上受鄉鎮政府、縣財政局雙重領導,在業務上又與扶貧、民政、農林牧、建設、水務水電、社保、環保等許多職能部門相聯系,擔負著多達幾十項的惠農補貼兌付、各種專項資金的管理、農村財務“雙代管”、農村公益事業費管理、合作醫療基金征收等諸多工作職能任務。特別是實行“鄉財縣管”的管理體制后,鄉鎮政府無主體收入來源、鄉鎮財政自身沒有可支配財力,基層政權沒有足夠的自主財力作支撐,正常運轉完全靠縣以上財政供給,影響了鄉鎮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鄉鎮財政所財權、事權不統一,導致鄉鎮財政職能弱化,特別是監督、監察的職能無力實施。
(二)權責不清,財政資金監管難
隨著財政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農業稅的取消對處于國家財政工作終端的鄉鎮財政干部隊伍產生了深刻影響。鄉鎮財政干部從“征管員”向“服務員”轉換,鄉鎮財政由“收入型”向“服務型”過渡。這種職能的轉換對鄉鎮財政執行政策水平和綜合技能素質以及綜合管理水平的要求更高。但鄉鎮財政干部處于一種責權不清、盲目適從、疲于應付的狀態,財政監督職能相對薄弱。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強有力的懲戒手段和相應的監管能力,鄉鎮財政所對非財政渠道下達的涉農資金、非稅收入征收、鄉村資產、報賬單位的資金使用等方面監管乏力。
(三)缺乏業務培訓,會計基礎工作薄弱
近年來,財政部門較少組織鄉鎮財政人員參加業務培訓。由于縣級培訓在師資、經費等方面存在實際困難,僅有的培訓大多也以會代訓的形式開展,其培訓質量和效果都不高,使人員整體素質與業務能力難以有效提升。不少財政所設置的賬本格式、賬頁格式、賬簿啟用都有失規范,達不到財務制度的基本要求。
三、加強鄉鎮財政干部隊伍建設的對策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干部素質代表隊伍水平,干部素質決定隊伍出路。為此,就加強鄉鎮財政干部隊伍建設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強化學習培訓,提升能力素質
知識更新和能力培養是新時代對鄉鎮財政干部業務能力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只有通過培訓才能全面提升鄉鎮財政干部依法理財、公共服務、綜合管理和業務操作的能力。建議省、州財政部門要制訂中長期培訓規劃,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法,將比較優秀的鄉鎮財政干部選拔到相關院校進行3~6個月的專題業務培訓;對學歷較低的鄉鎮財政干部,鼓勵和支持其參加學力教育,不斷提高鄉鎮財政干部的整體素質。
(二)建立大數據平臺,提高工作效率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科技發達,信息流通頻繁。為使鄉鎮財政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建議搭建省級農戶信息大數據管理平臺,當農戶的相關信息變動后,在數據平臺及時更新和補充,便于省、州、縣級財政部門查詢和監管資金撥付到位情況,提高鄉鎮財政資金撥付準確率和及時性。
(三)全面推行會計電算化,提高會計核算質量
鄉鎮財政所承擔的會計核算明細、科目多,手工登記惠農資金收支和借貸個人明細賬時極易出現錯誤,有的財政所會計人員不固定,有的財政所僅用電子表格統計每筆資金的收支。這種核算方式達不到起碼的核算要求,視同為未進行會計核算。建議全面推行會計電算化,設置統一賬套及會計科目體系和賬務處理程序,不斷提高會計核算的質量。
(作者單位為臨夏州財政干部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