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英
【摘要】議論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較大比例,雖然此類型文章在文體方面較為多樣,或善于論證事物規律和本質以及闡述作者看法、態度、立場和觀點,但能有效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很多語文教師在議論類文本教學中沒有充分考慮該體裁特點,以致于教學效果不佳。對此,本文則從基于閱讀感知文本、嘗試批判性閱讀以及遵循議論閱讀原則等方面分析議論類文本閱讀方式,望給予語文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 議論文文本 閱讀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081-01
語文教材十分重視文學類作品選編,尤其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學性作品占據80%左右。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讓學生鑒賞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藝術特色、語言風格等,但卻普遍忽視議論類和實用類文本。因而需要語文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合理選擇議論類文本閱讀方式,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閱讀質量,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基于閱讀感知文本,引導學生概括文本思想
高中語文議論類文本閱讀方式應引導學生學會整體感知,所謂整體感知即通過朗讀對某個文本基本思想感情進行初步把握。一般文本閱讀有理性、知覺、創造和評價四個方面,初步整體感知則歸屬于直覺閱讀,也是閱讀的基礎和感受的基礎。學生在閱讀議論文初期應對其形成良好的整體感知,不僅能為深入理解文本打下良好的基礎,且符合閱讀教學基本規律。以《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課為例,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對文本傳遞的思想觀點進行感知,可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你想到了什么?”、“你看到什么?”、“你感悟到什么?”,由此促使學生從整體對文本感悟,之后教師再追問“除了恩格斯深深地贊美和悼念,大家還從中想到什么以及看到什么?”,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總結此篇課文中心論點,學生便能從整體層面感悟文章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習質量。
2.嘗試批判閱讀方式,培養學生理性分析精神
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在于培養學生綜合語文素質。但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當前大部分高中生在語文議論文文本學習存在的嚴重問題之一為不會獨立思考和缺乏想法,也可稱為沒有較強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常見的議論文閱讀中,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批判精神和盲目迷信權威,同時也缺乏有力的事實依據作為論證。構建批判性思維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設自由批判性教學環境,促使學生思維發展。批判性思維產生于不同思想交流和碰撞中,一旦思想獲得解放,必然會面對批判。交際型教學的必要條件之一為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其中交際型教學十分重視觀點差異、情感差異、信息差異以及師生平等溝通交流。高中語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觀點,那么學生就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活動,同樣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就有真正的思想交流。在交際型教學中可以開放探討問題,答案不確定,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引導學生接受不同思想觀點并學會運用語言表達復雜思想,或在課堂討論中就逐漸形成自由表達,同時要在各個教學環境中設置幫助學生完成獨立思考和探究的教學目標,學會分析他人論人,并學會運用論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3.遵循議論閱讀原則,提高議論閱讀教學效果
議論類文本閱讀不僅有利于學生當前學習,更有利于學生未來學習能力提升,大量的議論類文本閱讀必然會影響學生修養、言談舉止、氣質、學識等,且對語文閱讀教學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增加學生閱讀積累量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進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目的。但不得不指出,議論類文本閱讀屬于開放式學習方式,和課外閱讀相比,不會受形式、場所和時間等因素影響。但在閱讀中也應遵循相應的原則,首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原則,議論類文本閱讀并非完全脫離課外閱讀,也不是單純重復課內閱讀,應將其有效與課內閱讀緊密結合,促使學生在課內和課外閱讀的雙重作用影響下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飛翔。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課外閱讀是一種自由、自主且自覺的閱讀,屬于延伸拓展閱讀,它應在語文內容原有的基礎上擴大閱讀,也無法脫離課文自身內容。例如語文課內會學習《拿來主義》、《剃光頭發微》以及《莊周買水》等著名篇目,課外就可相應的引導學生閱讀《墳》和《華蓋集》等,由此做到課內課外兼顧要領,拓展知識體系。
4.結語
總之,議論類文本是高中語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形式思維,并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社會問題和生活現象,從而具備鑒別和獨立思考能力,不僅能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最重要能促使學生成為具有獨立思考的人格,真正實現高中語文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兵.淺談高中語文論述類文章的閱讀法[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3(24):70.
[2]王賽靜.關于高中語文論述類、文學類及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的思考[J].當代教研論叢, 2016(5).
[3]吳治華.論述類文本閱讀選擇題設計規律及突破方法[J].東西南北:教育, 2016(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