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璐?董紅
摘 要:厭學問題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厭學高職生在對自我認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學習策略不當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在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高職生厭學問題強調的是社會工作者與有厭學問題的高職生溝通合作,激發高職生自身的優勢與潛能來改變自己。在社會工作的視角下,通過個案、小組的系統的介入干預,為矯正高職生“厭學”行為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關鍵詞:高職生;厭學問題;優勢視角;社會工作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等職業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類型。高等職業教育擔負著中國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換代對技術型人才迫切需要的任務。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高等技術人才是國家培養高層次應用性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國家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高等技術人才培養的進程中,卻普遍存在高職生厭學的問題。即使再先進的教育理念在存有普遍厭學情緒的群體中也難以實施,所以轉變高職生的厭學情緒是教育教學中的首要任務。
1 優勢視角與高職生厭學
1.1 優勢視角
“優勢視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相對于“問題視角”而言的,優勢視角將關注焦點集中在案主本身的優勢和資源的視角,強調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資源、潛能和優勢,并以探索和運用人們的潛能和資源為出發點,目的在于協調人們能夠認識到自身優勢和價值,幫助其跨越障礙,樹立起積極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正確對待人生的失敗和挫折,最終實現其目標和愿望的一種助人模式和工作方法。[1]
1.2 高職生厭學
學習過程是“個體為了生存和適應,必需無時無刻的改變自身的行為模式、經歷的積累而引發的行為傾向變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在心理上調整自我以引起行為傾向變化的過程。而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主要需要發生遷移。對校園學習生活提不起興趣,漠不關心,對于學習有關的任務活動持排斥和厭煩的態度,消極對待。厭學是指學生產生厭煩學習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偏差。厭學高職生是指那些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行為疏遠學習正軌的高職生。其表現是學習沒有目標、沒有興趣、沒有激情,注意力分散、不能認真聽講,不能認真完成學習任務,逃課、輟學、上課玩手機現象嚴重,考試舞弊與違紀事件增多等。[2]
2 優勢視角下高職生厭學問題社工介入理念
優勢視角是指社會工作者應立足于解決當前厭學高職生的問題,發現、尋找、探索及利用厭學高職生的優勢與資源,幫助厭學高職生提升學習動力,幫助其達成目標,實現其夢想。這一視角強調的是案主的優勢與潛能,聚焦于案主怎樣生活、怎樣對待他們的世界以及從他們的經歷里找出意義。運用優勢視角的賦權和自我效能這兩大理念來分析高職生的厭學問題,挖掘厭學高職生自身的優勢力量,改變自己,緩解厭學情緒。
2.1 賦權
賦權的主要目標有三個:第一,讓案主本身作為處理問題的主角;第二,社會工作者可以有效地協助案主挖掘案主的潛能;第三,賦權受外在因素的影響。[3]
社會工作者應扮演著引導者與支持者的角色,引導厭學高職生參與問題由剖析到改善的全過程,而不應取代厭學高職生替他解決問題。在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介入過程中,要尊重厭學高職生自我決定的權利,厭學高職生通過自我反省,才能承擔對對本身的問題選擇的責任,這樣才能更好的自我管理與發展。社會工作者要與案主一起探索挖掘自身的優勢與潛能,從而激發他們改變的動力。鼓勵他們運用自身優勢資源來完成目標,以此提升自信心和實現自我價值。
2.2 自我效能感
斯塔科維奇和魯森斯針對自我效能感提出自我效能是指自己相信本身的信念(或能力),這種信念能夠讓自己在某個情景下為了成功地實現某個特定的目標,可以激發起需要的動機、認知資源和一系列的行為。總之,自我效能感是對個人完成某個特定目標的能力的信心程度。
社會工作者要堅信每個案主都有可能開發的稟賦和能力,探索、挖掘案主的興趣和特長,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學校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并讓這種自信心遷移到其余活動中。并協助案主制定具體的、可評估的階段性目標,這樣的階段性目標能讓案主對自己在學習上所獲得的提高一目了然,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4]
3 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厭學高職生的策略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基本原則,它要求厭學高職生學會分析自己,尊重自己,并且充滿信心地改變現狀,社會工作者通過專業的方法與技巧,幫助案主挖掘自身潛力,培養、激勵、幫助、支持其本身的優勢,使其通過本身的資源與潛能來克服困難,更好的適應學習生活。
3.1 優勢視角下個案工作對高職生厭學問題的介入
個案社會工作的創始人之一芮奇蒙德(20世紀初)認為:“個案社會工作是以個人為出發點,通過社會工作者對案主的有意識的影響,促進案主的人格發展的過程”。[5]
社會工作者通過面對面的溝通方式,深層次了解厭學高職生的感受、思想,向他們提供物質或情感方面的支持。針對不同的案主,探索其本身優勢,如:舞蹈、唱歌、跳舞、聰明、善良、誠實等。幫助其發展自身長處,提升自我認同感與自信心,形成客觀的自我評價。社工對于案主的進步要進行積極的表揚與贊賞,并鼓勵他們用于嘗試不擅長的領域。引導案主通過自身能力來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利用自身優勢與資源,達到改變厭學情緒的目的。優勢視角理論下要求社會工作者要充分相信案主具有自我學習和自我改變的能力,根據不同的案主制定不同的服務方案及策略,為厭學高職生能更好適應學習生活創造條件。
3.2 優勢視角下小組工作對高職生厭學問題的介入
小組社會工作將面臨相似問題的個體匯集起來形成小組,以團體或小組為對象,通過有目的的小組活動,彼此分享經驗,增強面對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集體生活從而加速個體社會化,增強自信心,恢復社會功能。
社會工作者可將有厭學問題的高職生組織起來,建立成長互助小組,通過開展各式各樣小組活動,厭學高職生相互分享彼此經歷、通過集體的力量解決緩解厭學情緒問題、在小組成員間的互幫互助的過程中發揮自身潛能重建社會支持網絡。從而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對自己做出積極的、多維度的評價。從而再次獲得追求自我完善的信心,獲得再次投入學習正軌的動力,社會功能得以恢復。社會工作者在小組活動中扮演者促進者、調節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鼓勵小組成員積極參與,促進小組成員自己解決問題,支持小組成員已得到共識的處理問題的規劃,引導小組成員理智的做出決定,促進他們有信心的完成計劃。
本文從優勢視角出發,將社會工作介入高職生厭學問題的研究中,顛覆了傳統的用棍棒教育和做思想工作,更加符合社會工作專業的行動方向,也為矯正高職生厭學行為提供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趙甜甜.優勢視角下閑散青少年的個案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1):68-69.
[2]吳濤.高職生厭學的成因與對策分析[J].學理論,2009(22):175-176.
[3]劉偉.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策略分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7(05):8-11.
[4]李保娜,于紹清,熊文.高職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狀況及培養途徑[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8(02):27-28+35.
[5]陳薇薇,中學生厭學行為矯正社會工作介入的個案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 河北大學,2014:86-90.
作者簡介
袁曉璐(1993-),女 ,籍貫:陜西咸陽, 學歷:研究生在讀,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