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玲
就在人們為當今社會上“小皇帝”、“小公主”們的嬌嬌之氣、狹隘的心理難以調教而憂心忡忡的時候,我們班卻涌現出一件件使人欣慰又令人感到新奇的事:
原先客人來時連門也不讓客人進的小全,入園兩三月后不但主動把爺爺給他的一包糖果帶來與小朋友分享,還把自己的小烏龜送到班級“觀察區”中讓大家共同飼養;
入園時懦弱得喊一聲老師也要掉淚的小男孩坤坤,已能代表全班幼兒在國旗下進行才藝表演,還做了班級禮貌小明星;
曾愛欺負弱小的新新如今再也不打人,并且學會照顧比他小的同伴喝水、入廁……
莫非老師有什么靈丹妙藥?對此,我認為道理很簡單:德是為人之本,是人一生之基礎,我們要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做好幼兒引路人!
1 品德,在情境中陶冶
曾聽說過這樣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某幼兒園在“七一”那天組織孩子們圍坐在一起舉辦慶祝黨的生日活動?;顒娱_始了,孩子們卻東張西望,似乎在等待著什么,一個小朋友站起來問道:“黨在哪兒?黨怎么還不來呀?”
的確,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幼兒來說,黨、祖國、社會主義這些名詞都是不易理解的。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是幼兒園品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教師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征,從情感教育入手,適當選擇與幼兒直接經驗相聯系的教育內容和活動形式,有計劃地教育幼兒從愛父母、愛家庭入手,再逐步過渡到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為此,我使用的是一種具體形象的辦法——情境教育。
在活動室里,孩子們圍坐一圈目不轉睛地觀看一場有趣的“演出”:舞臺上由班上孩子扮演的寶寶在玩玩具,由其家長扮演的母親下班歸來便忙著拖地、燒飯、照料孩子睡覺;入夜,孩子睡了,母親還在燈下為孩子織著毛衣……生動的情境引起了孩子對父母愛的回憶。老師因勢利導問小朋友:“媽媽多關心寶寶呀,我們要不要關心媽媽?該怎么做呢?”孩子們開始思索起來,有的說:“我給媽媽倒水喝”。有的說:“我幫媽媽洗菜”。有的說:“我把好吃的留給媽媽”。
沒多久,一些家長便喜滋滋地到幼兒園里發布新聞:“吃完飯孩子知道幫我收拾碗筷了?!薄盃敔斠徽f看電視,琪琪就幫著拿眼鏡、遞茶杯,忙得可歡呢!”可見,情境教育對幼兒良好品質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國慶節來臨,師幼齊動手把活動室裝扮得豐富多彩,讓人一走進活動室就能感覺到濃郁的“愛祖國”主題活動情境。孩子們用彩紙做成的一朵朵花在墻上構成一幅美麗的中國地圖;桌子上的祖國各地特產琳瑯滿目;許多形狀各異的石頭、海產、食品、玩具等整齊地陳列著;墻上還掛著小朋友從家里帶來的到各地旅游的照片。種種的情境設置都由孩子們組織、自己講述,目的在于讓他們通過親身的情境體會加深對祖國的印象。談話時,孩子們紛紛表示:祖國有那么多的寶貝,有那么美的地方,我們長大了要保衛祖國!從而使幼兒萌發做中國人的光榮,長大為國爭光的美好愿望。
2 生活,也是教材
如果把德育教育只放在課堂活動中,那顯然是不夠的,幼兒德育的內容來源于幼兒生活,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寓教于日常生活”。
過去,有的教師認為,對幼兒的教育只能在課堂教育活動中進行,因而忽視了在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近年來,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對幼教改革的進一步探索,我們認識到必須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全過程。幼兒在園的一天里,上課時間僅占15—60分鐘,其余時間包括游戲、體育鍛煉、戶外活動、睡眠、進餐等等,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向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機。因此,我們加強了在各個環節對幼兒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晨間活動、課間活動、進餐、午睡前和離園時隨機進行德育滲透。如:進餐前,孩子們一邊欣賞著優美的鋼琴曲一邊聽老師介紹飯菜的營養價值,在激發幼兒食欲的同時教育他們不挑食不浪費糧食,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午睡醒來,培養他們自我服務的能力,會自己穿衣穿鞋、收拾床鋪等;戶外活動時,會主動幫老師搬一些體育器械……
“生活即教育”,另一方面我們還把國家和身邊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引入德育活動。如:舉世矚目的世界博覽會,牽動人心的自然災害,讓人心情郁悶的霧霾天氣,振奮人心的閱兵儀式等,都設計了相關的主題活動進行德育教育。另外,我們經常利用多媒體平臺上帶領幼兒關注貼近生活的重要新聞,開設德育展臺、愛心區角,開展環保知識競賽、團體操比賽等有益身心的活動,讓幼兒從自已做起,進一步認識祖國、了解中國,從而萌發愛祖國、愛別人的情感,并培養了他們堅強、善良、勇敢的良好品質 。
3 德育,走出了園門
禮貌待人、尊重勞動者、為別人服務,對我班的孩子們來說是常設課程。在這方面我們采取了開放教學的方法。比如,請警察來給幼兒上課,帶領幼兒到行政服務中心參觀,組織幼兒做超市購物游戲,動員家長向孩子講述各行各業的先進事跡等。在我們這里,游戲已不再局限于園內的狹小空間,教育不再孤單地依靠書本或老經驗,而是使社會大課堂與幼兒園小課堂結合起來,兼職和專職教師相結合,讓孩子們直接接觸附近的商店、菜場、農村、部隊,了解社會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他們將來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去年深秋的一天,幼兒園迎來了一批前來參觀的客人,這時孩子們正在戶外玩理發的游戲。一位客人突然對冬冬提出要“剃胡子”,冬冬聽了點點頭說:“您請坐”。為了讓客人坐得舒服,他又建議客人將腳擱在前面的滑梯架上,先用“熱毛巾”為客人捂了捂下巴,又用膠料玩具做“剃須刀”,然后才細心地為客人“刮胡子”。完了,他用手做了個拿鏡子的姿勢問道:“您滿意不滿意?”客人高興地點點頭,掏出10元錢遞給冬冬,冬冬搖頭說:“為人民服務不要錢,歡迎下次再來?!痹趫龅娜硕急凰且桓币槐菊浀男〈笕四佣旱霉笮?。
4 德育,延伸到家庭
幼兒每天幾乎有一半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家庭影響不容忽視。很多孩子在家里得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百般驕慣,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又不太懂得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所以,或是不予理睬,或是非打則罵,這樣的教育方法,使幼兒的心理得不到平衡,感到無所適從。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定期開辦家長學校和家長開放日活動,開辟班級《育兒園地》、《家長天地》專欄,想方設法引導家長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家庭品德教育,家庭也就成為了幼兒德育的第二課堂。
導之以行,把親子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們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積極發動家長共同帶領幼兒走出班級,走出幼兒園,走向社會,讓幼兒在各種親子社會實踐活動中感受并認同德育教育的內容。如,結合氣象日,開展“守護家園,遠離霧霾”的親子戶外活動,通過游行、撿拾垃圾的行為幫助孩子樹立環保意識;逢特殊節日,與家長一起帶領幼兒到敬老院、兒童康復中心看望慰問老人與特殊兒童,通過一系列愛心行動激發起幼兒內心深處的感恩之心,讓他們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感受到溫暖、融洽、快樂的感人氛圍。如此,德育教育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話說:“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幼兒時期是一個人的態度、性格、品德形成的奠基時期,是最關鍵最可塑的教育階段,幼兒園教師的重要職責便在于千方百計做好德育引路人,就象勤快、純潔、明亮的露珠,永遠不求回報地撒向嬌嫩的葉子,愿葉子們在露珠的呵護和滋潤下永遠涌動著希望,收獲著溫暖!